同剂量不同疗程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患者的疗效比较

2021-11-16 07:16楼印晅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29期
关键词:高凝丙种球蛋白川崎

楼印晅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4)

川崎病亦被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在4岁以下婴幼儿中发病率较高,属于一种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疾病。此病会在极大程度上损害患儿的冠状动脉,进一步诱发严重的心血管病变,甚至突然死亡,对于患儿的生命安全威胁巨大[1]。有学者指出,川崎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首要病因[2]。考虑到川崎病的病因至今未明,尚无根治川崎病的特异疗法[3]。美国心脏病协会川崎病委员会指出,选择2 g/kg单次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的基础上联合阿司匹林的效果显著,预防冠状动脉病变有效率可达95%[4]。但在来自我国的相关研究中,对使用剂量和时机仍有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在川崎病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27例川崎病患儿,按照随机方式分为Ⅰ组(16例)和Ⅱ组(11例)。Ⅰ组男女之比为13∶3;年龄5个月~6岁,平均(2.24±1.47)岁。Ⅱ组男女之比为9∶2;年龄2个月~8岁,平均(2.47±1.99)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行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0970032),于发病10 d内开始使用。Ⅱ组选择每日1 g/kg,连用2 d;Ⅰ组单剂每日2 g/kg,在1 d内用完。两组均同时口服阿司匹林(Bayer S.p.A公司,国药准字J20171021)每日30~100 mg/kg,分3~4次口服,连续14 d后改为每日3~5 mg/kg,根据血小板(PLT)、血沉(ESR)及冠状动脉受累情况决定总疗程。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凝血活化酶时间(APTT)、血小板(PLT)、血沉(ESR)、D二聚体(D-D)。于空腹下抽取患者静脉血液,离心处理,选择免疫比浊法检测,仪器型号为CA-1500,自动血凝分析仪由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提供。评估两组的临床疗效。显效:临床症状(黏膜出血、皮疹、淋巴结肿痛)完全消失,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显著缓解,体温恢复正常;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改观,甚至加剧[2]。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高凝状态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APTT、PLT、ESR、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Ⅱ组APTT长于Ⅰ组,PLT、ESR、D-D高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高凝状态指标对比()

表1 两组高凝状态指标对比()

注:APTT为凝血活化酶时间;PLT为血小板;ESR为血沉;D-D为D二聚体

2.2 两组疗效对比 Ⅰ组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Ⅱ组的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对比[n(%)]

3 讨论

川崎病作为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在发病后会累积各系统中的小血管,其中对于冠状动脉影响最为严重,发病率高达13%[5]。川崎病的病因十分复杂,可能与感染、逆转录病毒和感染支原体等因素有关,尚未获得一致性结果[6]。选择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能够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疗效显著。但选择何种注射方案对最终的疗效仍然有很大的影响。早在1991年,美国医学会便提出2 g/kg在1 d内用完的静脉给药方法,能够明显降低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发生率,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加深,这一结论也被逐渐证实。单次高剂量(2 g/kg)丙种球蛋白治疗急性期川崎病导致血浆黏度轻微升高,可能的机制是由于丙种球蛋白制剂中含有高滴度的抗A、B血型抗体,红细胞被破坏和清除所致。故应用单次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方案治疗急性期川崎病患者时,必须考虑血浆黏度突然升高导致的血栓栓塞等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减少丙种球蛋白的剂量有助于预防上述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单剂量1 g/kg丙种球蛋白作为初始治疗也是川崎病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案[7]。丙种球蛋白在我国仍属于比较昂贵的药物,依据目前经济情况并结合我国当前川崎病的治疗现状,仍有部分医院选择连续静脉注射给药法。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APTT、PLT、ESR、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Ⅱ组APTT长于Ⅰ组,PLT、ESR、D-D高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总有效率为100.0%,高于Ⅱ组的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分析为:APTT是内源性凝血功能的检测指标,血小板增多症是川崎病患者亚急性期的常见并发症。ESR在川崎病患者发病早期升高,是重要的炎性反应实验室标志物,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ESR升高可反映冠状动脉炎性反应的损害程度。D-D是内皮细胞损伤的标志,代表血管内皮细胞的破坏程度[8]。阿司匹林作为抗炎抗凝的常用药物,在川崎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抗炎和抗PLT功能,但不能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单一选择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时,虽然在短期内可暂时减轻患儿的临床症状,然而却无法对于冠状动脉的损害程度予以缓解,更无法预防冠状动脉的扩张和动脉瘤[9]。近年来,国内外选择丙种蛋白球联合阿司匹林来治疗川崎病,在控制临床症状的同时,能降低对冠状动脉的损害。丙种球蛋白的作用机制在于增强自身抗体的清除,抑制性Fc受体FcRn对巨噬细胞的激活以及阻断炎性细胞运输到血管内皮重要的黏附分子,抑制T细胞活化,影响有助于控制炎症的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纠正细胞凋亡,并封闭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还能够抑制细胞毒素的分泌,从而减轻炎性反应[10]。就当前研究来看,对于静脉丙种球蛋白剂量用法仍存在一定分歧,但大部分学者和医院仍然主张选择2 g/kg在1 d内用完的单剂静脉给药方案。在部分地区,因为药物价格昂贵,仍以小剂量多次注射为主。从实际临床应用来看,接受单次输注的患者表现更好。在大剂量治疗方案中,不同的丙种球蛋白结合治疗制剂并没有产生不同的结果。

综上分析,川崎病患儿在采取单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效果确切,可显著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高凝丙种球蛋白川崎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川崎病的研究概况及诊断治疗进展
伴急腹症的川崎病儿童临床分析4例
血栓弹力图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益气活血化瘀法和利伐沙班对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高凝状态的影响
打丙种球蛋白能预防感冒吗?
打丙种球蛋白能预防感冒吗?
CRP和NT-proBNP对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意义
从痰、血瘀探讨COPD炎症与高凝状态关系
丙种球蛋白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