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演奏中“动与静”的关系及处理

2021-11-15 12:31蒋丹子
魅力中国 2021年28期
关键词:动静钢琴演奏演奏者

蒋丹子

(连云港市文化馆,江苏 连云港 222001)

引言

钢琴演奏的灵动之处,在于其手法多变的艺术表达的形式。在同一段旋律中,演奏者对于乐曲的理解不同,因此常常会在“气”“韵”“留白”等层面对作品做出极具个人特色的艺术处理,故而会使得听众从作品当中收获不一样的体验以及感悟。这样的演奏手法也可以理解为演奏者对于作品的“动与静”控制,并且这种对“动与静”的表现不仅体考验演奏者对于技巧的掌控能力,更是考验其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能否有效把握作品内涵,从而使之与听众之间发生深层的情感共鸣,如此才能够完美的诠释钢琴作品的艺术性与创造性。

一、“动静”处理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

(一)有效表达作品情感与内涵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长久以来始终被人们理解为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其音符处理的缓、强、急、弱,在某种意义上来看都相当于人们在表达时的语调升、扬、缓、平,因此才能够使听众如此真切的在作品中感受到安宁的、祥和的、庄严的、激愤的等等不同情绪。基于这一特点,演奏者需要结合自身在解读作品时获得情感体验,灵活的通过“动与静”体现出作品的韵律控制,从而有效将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更为立体的呈现给听众,这也正是强调钢琴演奏中动静处理的重要性所在[1]。

(二)使作品的艺术风格更加鲜明

“动与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音乐演奏中的快慢配合,而这一特点往往关系到作品的风格特征能否得到完美体现。在钢琴艺术悠久的发展历史当中,不同时期下的社会背景与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作品的创作风格也是千差万别。例如以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派钢琴奏鸣曲中,其作品风格多以古典主义为主,强调其曲调统一、稳定,所以在进行韵律呈现的过程中多以渐慢或渐快的形式处理。如此一来便要求演奏者在接触不同风格的作品时需要平衡好音乐的“动静平衡”,虽然有必要在作品中体现出一定的创造性,但必须控制在适当的尺度之内,否则反而会使的作品失去自身最纯粹的味道。

(三)帮助演奏者实现与作品的深层共鸣

无论是进行舞台演出还是独自练习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演奏者不自觉的进入到“忘我”境地,说明此时演奏者已经对于作品的曲调、意境、思想达到了一个很深层次的理解程度,因此能够在此时展现出最佳的演出效果。而在此过程中对于作品的“动静”把握无疑是帮助演奏者快速到达这一层次的有效途径,使演奏者能够根据作品的律动来调整自身的心态、呼吸乃至动作,从而准确地将钢琴乐曲中哪怕最细微的韵律变化也呈现出来[2]。

二、钢琴演奏中“动与静”的关系

关于钢琴演奏中的“动与静”,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解读:分别是呈现在听众面前的视觉与听觉感受;还有对作品艺术形象的表现以及塑造。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论述:

(一)作品外在呈现的动与静

1.演奏者的肢体语言。音乐演奏过程中看似主要是手指进行发力,实质上却是人的肩膀、小臂、腰背、大臂乃至整个上半身的共同传导发力,如此才能够有效呈现出钢琴演奏的恢弘音响效果。也正因如此,才衍生出了西方音乐理论中的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Eurhythmics)”学说,要求演奏者在进行不同作品的演奏时要有意识地控制自身体态律动,通过身体不同部位的共同作用来达到最佳演奏效果,并结合自身的肢体语言更好地为听众呈现音乐形象。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抛物线式”的演出方式,当作品中出现音域跨度比较大的章节时,需要钢琴旋律快速完成由高音区到低音区的跨越,此时便需要演奏者以下肢肌肉力量来调整身体的平衡重心,同时支撑上半身的肩背力量来快速挥舞双臂完成音域的转换。在这整个过程中不仅强调演奏者肢体控制的协调性,同时还需要身体的律动乃至呼吸频率要与乐章保持一致,如此才能够保证乐句之间的衔接完美结合,并伴随着音响的强弱转换更好地为借助肢体语言为听众呈现音乐的戏剧性[3]。

2.演奏者的心理变化。在表现作品的过程中,演奏者的心理状态也应当随着钢琴旋律而共同发生变化。“心理”是控制人的呼吸、肢体律动的主要因素,能够使演奏者在表达乐曲的过程中随着音乐节奏变化而做出更加自然且连续的动作,从而使得钢琴旋律更加富有生命力。然而,节奏作为音乐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其表现力是否饱满完全依赖于演奏者对于乐章的把握,因此演奏者虽然要善于把握这种心理变化状态,但却不能够受其完全支配下进行演奏。

具体而言,演奏者心理的“动静状态”需要基于自身对乐章的情感理解,通过在演奏过程中深入地沟通作品思想,从而有节奏的控制生理器官做出反应。这种方式能够直接体现演奏者与作品之间的和谐共鸣,进而将情感的动静起伏更为直观地传递给听众,使听众也能够通过音符的律动变化感受到更加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

(二)作品内在情感的动与静

1.作品意境的动静结合。作品的意境变化是指演奏者与音乐之间的沟通交流结果。通过对乐章进行解读与分析,使演奏者能够对钢琴曲谱想要表达的艺术形象进行深刻把握,从而有效理解作品中的动静变化特征,并在演奏过程中有效把握更多风格的作品演奏方式。

如图一所示,以贝多芬的作品五十七号奏鸣曲“热情”为例:

该乐章在创作手法方面与贝多芬在《命运交响曲》中采用的“三连音”一致,但是区别在于为了能够营造出一种紧张不安的氛围,其在“休止符”中采用了一种“非常弱(pp)”的处理方式来奏响,这种方式不仅不会打破古典乐原有的艺术特征,同时还能够在渐慢的音符拍子中逐渐调动听众的心理情绪,使其清晰地意识到接下来即将会发生巨大的转折。因此演奏者在处理这一“静态”细节时不应当以一种松懈的姿态进行演奏,而是应当调整无声之静与音符弹奏达成统一的减慢速度,从而有效集中听众的精神,为接下来的蓄势待发进行铺垫[4]。

2.作品形象的动静结合

音乐作为一种流淌在时间长河中的音符艺术,其为人们呈现的是一种通过声音“运动”来刻画作品形象的过程,因此需要演奏者擅于把握音符的动静结合特征,以此更加写实的为听众呈现出作品主旨。

如图二所示,以《妖艳的女子》为例:

《妖艳的女子》是《狂欢节》中的第七首曲子,其表达的艺术形象是一位在狂欢节舞会中吸引了所有人目光的妖艳女子。为了使得作品更加富有表现力,作曲者舒曼在曲谱中巧妙地运用休止符与小连音塑造出了女子舞步轻盈、妖娆妩媚的形象,仿佛能够使人们看到一位妖艳女子正跳动着轻浮的步子卖弄风情。而完成这一形象塑造的点睛之笔则在于曲谱中的十六分休止符运用,通过这巧妙地间隔使人们感受到了“舞步交替”过程中的动与静结合,从而有效体现出作品的艺术形象。与之手法类似的作品还有同为《狂欢节》的第九首《蝴蝶》,该曲谱采用了类似的休止符应用手法,并在演奏过程中强调手腕微抬来进行不同音符间隔的交替演奏,同样在动与静的结合中为听众呈现了蝴蝶扇动翅膀时的灵动与活泼。

三、钢琴演奏中的动与静处理手法

钢琴中的动与静处理可以说是存在彼此对立却又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通过对上文中的“动与静”关系分析可以发现,钢琴中的动与静主要是为了满足艺术表达而进行服务。因此演奏者在进行作品的“动”“静”处理时,可以通过刚与柔、快与慢、高与低、强与弱、响与轻等几种方式来呈现。具体而言,可以体现为以下几种手法:

(一)通过速度调节来体现“动静”

钢琴演奏速度具有曲调层次分明,并且变化形式多样的特点。以钢琴中的moderato(中速)为界,钢琴演奏可以分为andante(行板)、adagio(慢板)、larghetto(甚缓板)、lento(缓板)、largo(最缓板)、larghissimo(极端地缓慢);在分别到allegretto(稍快板)、allegro(快板)、vivace(活泼的快板)、presto(急板)、prestissimo(最急板)等几种形式[5]。而钢琴演奏中的动静变化,往往便是通过音符的缓急对比来进行呈现。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船歌、夜曲、摇篮曲、小夜曲、萨拉班德舞曲等几种曲式,在这类作品中通常追求为听众塑造安宁祥和的意境,因此在演奏过程中主要以慢速为主,偶有的速度变化也更多是倾向于舒缓平和,强调帮助听众在乐曲中感受到一种缓慢流淌的“静态之美”;而在此过程中与之进行相互配合的便是对于琴键弹奏的力度控制,如图三所示的《唐璜的回忆》谱例中,音符在一整飞快激烈的角逐下快速奔向休止符,而当音符跳动达到最强音(ƒƒ)时,一切音符戛然而止,观众在前一刻积累的紧张情绪瞬间得到释放,使观众的内心在此时达到动与静的平衡状态。

(二)通过和声来体现“动静”

和声在体现钢琴作品“动静变化”的过程中比较独特,其通常是通过两段具有纵向关联的和弦乐章来表现音符变化,演奏者通过对和弦的音色已经音响处理,来帮助听众发现两端音符之间的横向关系,进而体会其中的动态变化。这种变化通常是指演奏者利用和声的方式来对和弦进行处理,使得作品的旋律能够逐渐给人一种和谐稳定之感,从而使得原本相互冲突、矛盾的音乐调性之间能够从“动”的紧张不安情绪中过渡到“静”的平和舒缓,从而顺利完成一段音乐形象的表达。这一处理手法更多地体现在钢琴演奏中的大二度/小二度、大七度/小七度、与三全音方面,演奏者在处理这一和弦变化时,通常会先向听众展示和弦中夹杂着丰富的、频繁的、尖锐的经过音与装饰音来体现音乐形象的“动态变化”,然后通过将这些不稳定的“动”逐渐消除的手法,从而使得听众在演奏中体会到“静”的存在[6]。

(三)通过音色来体现“动静”

钢琴演奏中最为常见的音色变换手法便是利用触键的方式来进行,通过手指与琴键接触的不同方向、力度、部位、速度,可以使得琴弦振动频率发生改变,进而能够向听众传递出不同的情感。例如当弹奏音色变得柔和缓慢时,可以使听众感受到安宁祥和的静态情绪;而在一些明快热烈的音色当中,又能够是听众感受到动态情感的出现,从而使得钢琴演奏更加富有艺术表现力。

结语: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其掌握指法技巧的最终目的是在于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来处理好音乐作品之间的“动静”冲突关系,使得作品在音符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带到彼此统一,却又相互对立的共存关系,因而得以使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更加鲜活。

猜你喜欢
动静钢琴演奏演奏者
钢琴演奏中的表现力分析
视唱练耳在钢琴演奏中的实践应用探讨
初探雨林
手风琴作品的艺术表现
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与建议
钢琴疗法
——钢琴演奏的魔力
微·视界
唢呐演奏中的呼吸技巧及其训练方式探讨
动静之间
钢琴演奏中心理控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