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苹
摘要:“核心素养培养”是当今教育之大势,是关乎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的国家行为。作为为国家未来发展造就人才的教师,理当深入其间,敢于担当与作为。本文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与实践”立足,从“以史料的补充与拓展思维来培养初中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以打破常规和整合教材来培养初中学生历史的时空观念”“ 以课上活动和课后实践的学以致用来培养初中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以深入挖掘教材内涵来向初中学生渗透唯物史观”四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与实践
近年的历史教学,推进了历史课堂改革,培养核心素养已从理论逐渐落实到教学实践,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核心素养内化为学生素质,有效解决历史教学“培养什么样的人”问题,是改革与实践的关键。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有踏实的付出与深入的探究。
以史料的补充与拓展思维来培养初中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在教学中,老师除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料、针对重难点准备材料之外,更应注重让学生搜集整理相关历史资料。我们可以有以下切入点:在疑难点之处,有针对性的补充史料;合理、有效地利用教材中的史料;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简单、容易引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面对环环相扣的问题,可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准备的历史资料来例证或者解决。期间,尽量让更多的学生,特别是中等生、后进生进行本组学习成果展示,使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充分暴露;别的学生,则在观察、静听、互评、辩论和各抒己见里获得收获,如有疑问,其他同学说出错误及理论依据,从而归纳总结学习方法和结论,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允许学生有不同观点,但原则是能够在文本中找到依据,不能主观臆断、天马行空。通过展示,完成对“学的怎么样”的调查。学生自主搜集整理材料,拓展了学生历史思维,培养了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以打破常规和整合教材来培养初中学生历史的时空观念。历史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历史课程的学习,要让学生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體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从而更好的理解具体现象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影响。
为提高学生历史时空观念,我们对教材进行了有目标的整合。上世纪70年代,我国从内到外,社会发生着巨变,为让学生更好把握这一时期的历史,我们可设计以下探究活动:
活动设计:我国20世纪70年代,无论是国家内部政策还是外交等都有重大、甚至是转折性事件发生,请搜集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重大事件,按其影响大小,设计一份大事年表。
并提出具体要求:1.相关事件可在课本中提取,也可以网上搜索,或者查阅相关资料,能够几者相互结合最好。“年表”必须包含对每个事件的简单描述(可以是两三句话),说明你选择这个事件的理由。2.如果提前阅读并理解了相关材料,还可以将其复制并粘贴,确保注明材料来源。3.展示时,可使用视频、PPT、剪报等多种形式,来尽显创造力。
活动结果,一定会收获许多惊喜。像这样的课程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自主探究等能力,而且学生的独立思索、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起来。这样获取的知识,学生自然能深刻理解,对知识的掌握也是最牢固的。一个时间段的整合,也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特定历史环境下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整合教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研究性及合作性。使学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以课上活动和课后实践的学以致用来培养初中学生的家国情怀。致力于让历史课堂成为生动而具有生命力的载体。课堂上,让学生讲历史故事、搞辩论、采新闻、搞历史情境剧表演等应该成为历史课常态,进行的展示生动而又有张力。辩论赛、评价历史人物等环节,使学生能够客观的认识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故事、历史情景剧让学生能够设身处于历史环境,能够感同身受。
课后实践是历史课程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能够让学生把历史跟现实联系在一起,真切体会我国历史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如,在学习改革开放历史时,就设计让学生开展“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社会变化”调查,利用业余时间,通过采访身边的人、用镜头寻找等手段,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用自己深入实际的感知,了解改革开放的具体成果,深切地将现实生活与历史学习相联系。通过教学中的积极引导,历史课堂就延伸到了日常生活,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家国情怀一定不无裨益。
以深入挖掘教材内涵来向初中学生渗透唯物史观。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进而养成自己的唯物史观。 在实际教学中,可通过积极学习相关的史学理论,通过集体备课、个人探究等多种方式,挖掘相关的历史资源,让唯物史观变得更具体,更容易理解。如,在“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中,可由“鼎”字入手,去探究人类生产工具的变迁,让学生感受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重要标志;由“鼎”字出发,认识文字的构造,明确文字是人类走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等。
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改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在日积月累中为功。只要我们牢牢把握历史教学“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历史教学的改革会一定会获得成果和实效。
参考文献:
[1]胡筱萍.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探析[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02);
[2]李国平.核心素养视角下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新课程(中),2019(01);
[3]鲁焕.基于初中历史教学需求下的核心素养培养分析[J].新课程(下),2019(02):
[4]平忠颖.新课程背景下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名师在线,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