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平 赵倩
摘要:职业院校一直是向我国生产制造业不断输送人才的主要教育力量,现代对于人才的要求标准越加严格,这对于职业院校的人才教育是一项必须克服的挑战,不仅需要教导学生们专业知识,还要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准,还要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打造综合型人才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们塑造对于职业的正确认知,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新时代劳动者,这就需要学生们意识到工匠精神对于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性,工匠精神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二者之间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而现代工匠精神的教育内容,也应当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进行实践。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工匠精神;实践教学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在传统文化中的涵盖意义非常深刻,主要考验将其概括为一种职业精神,是个人在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以及职业态度方面的体现,这三方面的联系是相辅相成的,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以及专注创新等等,工匠精神的要求主要是针对于一个人是否拥有优秀的道德品质,技术上的学习只是表面,在掌握了相关技术以后是否有能力去将其创新并且做好,借由工艺的学习将自我价值进行提升,才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
工匠精神是建立在一个人拥有科学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基础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在工作岗位上展现出理性的职业思维以及专业的职业操守,这是衡量一个劳动者对于实现自我价值行为追求是否合理的标准,例如一位技术实力过硬的人才,但是在岗位上表现出来的职业态度极差,以及不遵守相关的工作规定,这就说明这位劳动者对于实现自我价值的态度不够重视,以及社会责任过于薄弱,就完全不符合工匠精神的要求,工匠精神不仅指的是在工艺方面敢于创新,敢于探索,并且积极去发展完善工艺上的不足,还指的是对待工艺始终抱有一颗敬畏之心,以及对待工作细节一丝不苟,认真严谨,拥有持之以恒的产品质量观。
二、传统文化融入工匠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2.1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之间的联系
现代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十分迅猛,关于“中国制造”的技术已经响彻世界,作为生产大国,在关于制造技术的教育如何加强一直是大家在不断探索的道路,基础的制造技术主要来源于高职院校的培养,可是在掌握相对技术的同时,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有没有做好就是一个问题了,学生们在校内学习到的技术针对的领域比较狭隘,未来的发展道路大多面向生产企业,虽然工种遍及的领域很多,但是在技术的掌握能力上却相对比较差,这是因为学生们对于专业知识的了解不够清晰,在校期间对于学习缺少热情,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便呈现出了职业素养以及人文素养低的现象,也就是学生们掌握技术的可持续水平不高,在工业生产领域可以观察到很明显的频繁跳槽的现象,并且在工作岗位上作风不良,这是学校人才打造培育的缺陷所导致的,所以有必要加强学生们对于工匠精神的学习,学校不能只是以培训专业人才为目标,要以培养学生们对于工作正确的认知为主,也就是贯彻工匠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结合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中华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工匠精神本就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延伸出来的一种职业精神,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似的内涵,所以在立德树人教育方面,需要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帮助高职院校的学生们塑造正确面对工作的价值观。
2.2有利于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工匠精神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历史中延伸出来的一种职业精神,在传统意义上主要针对于手工业生产,而在现代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工匠精神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中应当是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要求的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并且在学习技术的过程中,要注重对于“礼”的学习,也就是教育中常常提到的“尊师重道,立德树人”的说法,我国之所以为礼仪之邦,关键在于对为人处世,以及道德品质的要求十分严格,工匠精神的内涵便是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工作态度以及精神价值,在古代时候,人们在学习手工制造技术的同时,也是十分关注技术如何传承的问题,技术本身是文化的一种体现方式,古代人们通过制造实现个人价值,本身就是爱岗敬业精神的象征,对于物质的创造能力表明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这正与中华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忠诚坚定以及执着坚韧等优秀思想不谋而合,工匠精神的内涵可以通过中华传统文化更好的表现出来,中华传统文化本身便是工匠精神的基础,正是一直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才能支撑起对于工匠精神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工匠精神发展的必要支柱,是学生们成长成才的文化根基,所以在學习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学生们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因为二者之间有着相同的价值取向,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工匠精神的培养当中,是营造学习工匠精神良好的校园环境的必然趋势。
2.3有利实现文化育人,有利于提升学生素质
我国在基础工业的经济发展上需要大量的技术型人才,而高职学生们正是组织起基础工业发展的尖端力量,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有无建立起对于工作的强烈责任感以及端正的职业态度,从宏观角度上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情况,所以高职院校不仅需要重视帮助学生们掌握专业技能,还得重视培养学生们的内在素质,绝不能为了巩固学校的市场竞争力而追求短时间内打造人才,如果学校打造出来的人才虽然技能水平很高,但是个人的道德品质却十分低下,即便是拥有了极强的工作能力,但未必会成长为对社会发展真正有帮助的力量,学习技术的过程本身需要学生们拥有一定的耐心,以及对于知识的敬畏心,只有学生们意识到自我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才能正确理解到如何实现个人价值。
专业技能的学习需要学生们有正能量的心态以及认真的学习态度,不仅仅只是包涵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以及实践操作的方式方法,这两点是基于一般教学基础需要考虑的,而想要打造出拥有优秀品质的人才,还需要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在长达五千年的光辉岁月当中,我们一直在更新关于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如今在教育中可以应用的传统文化文化,具有极强的育人能力,对于培养学生们的道德品质以及职业素养都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我们不应当以打造技术型人才作为教育目标,而是应当以打造综合性人才作为目标,要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融入到学生们对于工匠精神的学习当中,实现素质培养,文化育人的最终标准。
2.4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及创新
五千多年的文明孕育了优秀的中华文化,它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积淀,代表了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发展也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工匠精神内涵体现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们工匠精神的培养中,能让学生们增长文化知识、增强文化自信,也有利于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面,为其传承与创新开辟新渠道。
三、教学中工匠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路径
3.1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正德厚生”的职业道德传统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过诸多关于古人对于工匠精神的形容,例如在《左传.文公七年》中有提及到关于“六府三事”的概念,其中“六府”指的是“金木水火土谷”,是人类生产制造业的大致概念,例如“金”指的是材料生产以及应用的行业,在机械研究中经常会涉及到,而“三事”指的是“正德,利用,厚生”,是古人对于工匠精神的理念标准,明确了对于职业道德的要求,这样的概念沿用了几千年,在现代的职业素养培训工作中还经常会讲解到,其中“正德”的意义在于告诉人们,学习技术的过程是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必须有良好的品德,才能深入的去了解到技术的精髓,并且在运用方面回归到正道上,无论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强都得以道德优秀作为前提。而“利用”指的是技术的实用性。“厚生”则指的是学习技术是为了满足人类对于物质的生产需求,生产的质量必须要有所保证,必须是有利于民,才能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得到更多的支持,掌握技术的最终目的在于“人技合一”,也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于工匠精神的诠释,高职院校在开展与工匠精神相关的教育活动时,应当注重将“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渗透进职业技术的学习当中,将帮助学生们建立良好的品德作为第一原则去掌握专业技能,首先要让学生们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让他们对自我的认知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要使自己所掌握的技艺具有实用性,顺应时代的发展,能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
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工匠精神,打造一支素质过硬、底蕴深厚的文化教师队伍是关键,通过专题研究、学术会议等方式培养教师,提升教师的人文知识、人文素质和人文情怀,使他们能够拥有引导创新工匠精神教学模式的能力,要利用好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利用互联网支持建立传统文化资源库,同时利用多媒体的新型教学设备精心设计课程,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工匠精神的教育当中去,包括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技能培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加强对于工匠精神的认识,充分理解工匠精神对于个人和职业成长的作用,教导他们正确的职业态度,高职院校可以开展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相结合的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3.2从优秀传统文化角度进行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学生更易接受
现代工匠精神本身就属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时代在不断变化的同时,我们也在文化发展上对现代工艺的要求有了新的标准,对于职业精神而言,工匠的意义在于劳动者对职业发展是否有正确的认知,职业发展是实现个人价值的行为表现,因此,职业精神与劳动者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传统的工匠精神标准体现在对于“卖艺求生”的自我学习以及“小家”情怀,是因为传统的工匠精神受到了时代的限制,古时的人们主要是为了生存而去学习手艺,实现自我价值的意识有着非常大的局限性,这样的工匠精神标准放在现代明显是不合适的,对于现代工匠精神而言,新时代的发展是每一位接班人的责任,学生们应当要感受到国家使命的召唤,如今的中国是个大国,在各个领域的发展早已突飞猛进,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保障,所以工匠精神的教育在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过程中,还要将“家国情怀”的爱国精神与技术学习融合在一起,实现道义精神与技术共同发展,引导学生们正确理解工匠精神的实质,认识到实现自我价值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明确对现代工匠精神的认知,树立合理的职业理想。
3.3优秀传统文化中大量优秀匠人的成功案例具有激励作用
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工匠精神的教育中,显效最为明显的地方在于传统文化中含有大量的优秀工匠成功案例,这些案例虽然相隔的时代不同,但表明出来的意义却影响重大,工匠精神结合传统文化的教学不能光谈理论,而是要从具体的实践操作出发,光谈理论会很容易导致学生们对于工匠精神的认知陷入误区,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概念模糊,不能够很好的去理解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这个时候运用到传统文化中的工匠案例进行讲解,就可以更好的辅助学生们去认识到工匠精神的标准要求。
例如公元316年前,蜀國李冰精通治水,被秦惠文王派往蜀地驻守,李冰到了地方以后,发现当地的自然灾害情况十分严重,洪水一直没有得到治理,让当地的百姓们民不聊生,地区经济发展不上去,百姓们就无法耕田种稻,不少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李冰泪然涕下,当即决定要改变现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李冰一步一脚印走遍了整个岷江,直至对水清考察清楚以后,规划出了治理方案,也就是后来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改变了整个蜀地的灾害情况,使得为祸多年的水患终于得到了解决,成都平原才得以发展起来,甚至拥有了“天府之国”的美称,对比水利工程修筑以前,谁都无法想到会有这么一天的到来,李冰身上展现出来的除了极强的工匠精神,还有浓烈的家国情怀,他改变了成都平原的发展格局,是工匠精神响当当的代表人物,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案例,才能去更好的激励学生们对工匠精神产生正面认识,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楷模给后人们带来的影响是超越时代的,他们为现代留下了太多奇迹,有连绵万里的长城,北京宏伟的故宫,以及布满奇珍异宝的圆明园,在今时今日仍然是被誉为“世界珍宝”的伟大存在,正是通过这些成就,才能激励现代学生以及劳动者在岗位上去敢于探索,敢于创造,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份家国情怀,才能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李西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17:3
[2]孙红典,杜超.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87
[3]蔡军.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工匠精神培育——职业院校立德树人路径新探[J]. 现代职业教育, 20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