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曦
摘要:我國教育的战略目标,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做为中学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的教学既要为高等教育做准备,更要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所以准确全面理解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及教学评价体系尤为重要。
关键词: 生物学;核心素养;教学与评价
自从2015年3月30日,我国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到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以来,对于教师而言,我们面领着观念的转变,如何能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认真研读学科素养,就成了每位学科教师的必修课。只有弄清了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才会明白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方?
做为一名专业的生物学教师,近五年来,我也参加过多次不同程度的培训,自己也承担过多次教师培训,说起来真的惭愧,从来没有认真的去思索过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尤其是四个方面内容的内在联系。每次学习总是走马观花式的抓了四个点,以为自己就知道了学科素养的全部。幸而这样的无知,没有继续持续下去, 今天有幸读到了吴成军老师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感受很深:
一、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
以前总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可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明白了“传道、授业、解惑”已不能满足今天教育的根本要求,也达不到教育的真正目的。转变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就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以前总想着:为什么要用这16个字来概括生物学学科素养?也从来未想过这16个字之间的相互联系。今天细细的品读了吴成军老师的这本书后,让我明白了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以教育为目的,而不是简单的教与学。所有的生物学问题,以及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确立,都应该紧紧围绕生物学的学科素养来展开。只有把握好了方向,教学活动的实施也就容易的多了,我们培养人的目标和方向也就更加准确和明朗化了。
二、在教学过程中践行生物学学科素养的必要性
通过阅读让我明白了:教师教学过程中考虑问题的全面性,综合性,体系性,系统性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在进行学情分析时,总是指出学生缺乏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总是抱怨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较差等。其实归根结底,主要的原因在于作为教学的引领者,我们是否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了知识的学习体系呢?我们是否把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渗透到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呢?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深思的问题。在四大学科素养当中,生命观念是基础,在生物学的教学与学习过程当中,我们一定要先建立一定的生命观念。各种生命观念之间也都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在生命观念的基础之上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而科学思维的建立,又是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来实现的。我们总是在想着怎样去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怎样去培养我们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阅读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应该紧扣生物学的学科素养引导学生去建立一定的知识体系。当生命观念形成以后,科学思维也会自然形成,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其本质也是科学思维的体现,进而水到渠成的就形成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感。细细品味,蕴藏在16个字当中的生物学科素养,其实是把我们整个中学的生物学教学联系起来。
三、学会用学科核心素养来建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在十多年的生物教学工作中,重心总是在高中部分的教学,也从来没有认真的去思考,甚至研读初中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有幸在这一两年完整的接触了七年级与八年级的生物学教,现在想想真的是很有必要,经过初中生物教学,想想现在的高中的生物教学,在学情的把握上就会更准确了,在对知识的处理与引导上,目的性、体系性也就更完整了。在阅读中我仍然在不断地思考:学科核心素养不是哪一个阶段应该学习的,而是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
《学记》中有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吴成军.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