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汉剧三生行的艺术特点

2021-11-14 09:29
戏剧之家 2021年24期
关键词:褶子汉剧祖庙

张 辉

(武汉汉剧院 湖北 武汉 430015)

汉剧有十大行当,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三生是十大行当里面的一种角色。很多人都不清楚三生行是什么意思,就更不可能了解三生行这个角色的艺术特点了。为此,本文对三生行的艺术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汉剧三生与六外的区别

京剧“重派不重行”,汉剧“重行不重派”。京剧与汉剧除了在唱腔的韵味上有不同外,在表演上也有非常大的区别。京剧的程式化更浓,规范动作更严谨,汉剧的表演生活化气息更加浓郁,情绪表达更接近人物。京剧跟汉剧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比如京剧和汉剧主要的声腔系统都是西皮和二黄。这些都是京剧吸收了汉剧后形成的自己的风格。而汉剧三生一直是汉剧中挑大梁的角色,从古至今有很多代表剧目。比如,《哭祖庙》讲述的是刘备的孙子刘谌不耻于父亲刘禅的投降行为,最后将自己的儿子杀死,以绝后的方式来向投降主义宣战。再比如《四郎探母》中的杨延辉,身在番邦心在大宋,时刻不忘家国,一面是番邦的驸马,一面是大宋的儿郎,在表演中要体现出他复杂的内心世界。三生在表演上除了唱腔的娴熟运用外,也需要基本功的辅助,在手眼身法步上要求很高。出演三生这个行当也需要演员具有良好的腿功、圆场功、甩发功、髯口功。作为辅助表演的工具,这些功夫能起到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情绪的作用。

对汉剧不太了解的人,光看化妆是分不出“三生六外”两个行当的,但是内行一看就知道。因为表演的风格以及演员的气质都是不一样的,三生以唱为主,六外以形体表演为主,主要表演念白,口齿伶俐,身上动作刚劲有力,表演的神态也比较丰富。三生一出来就是文文静静的,唱腔响亮。而六外可能嗓音不太好,但是说话时的眼神动作都看得出来功夫。三生是铁扁担行,所以是最红最俏的行当。有本钱、有嗓子的演员都想唱三生,听众也更喜欢听戏。有些六外的演员也是由于失去三生嗓子后,为了吃饭,改行去演六外。就汉剧业界内部来说,三生六外界限还是非常明显的。这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个人有自己擅长的地方,六外由于长期训练,表演劲道、火候还是好些。而三生更注重唱的练习,所以表演差一些。老艺人们讲,江湖班子也有艺德规范,大家各吃一碗饭,不去抢活儿,紧守自己的规范和行当。

二、汉剧三生行的分类

按照几百年来的传统,中年男性铁扁担行是对汉剧三生独特的称呼,充分显示其以唱为主的特征。动作幅度不大是三生表演特性,演员神情安稳清闲,动作比较从容,唱的时候要悠闲自在,潇洒从容,显示出人物沉着稳重。例如:《二王图》《斩黄袍》的赵匡胤、《男绑子》的刘秀、《未央宫》的韩信、《荥阳城》的纪信、《二进宫》的杨波、《法门寺》的赵廉、《文昭关》的伍子胥、《磐河桥》的公孙瓒、《逍遥津》的汉献帝、《哭祖庙》的刘谌等等,都属于唱工三生戏的范畴。

但三生行细分,表现武将或有武艺之人士,还有长靠和箭衣两种。“靠”是戏曲武将服饰的一种,也指古代武将所穿的铠甲。作战前身穿整齐铠甲,在戏曲里叫作扎靠。“把”就是兵器,武术中刀枪剑等,戏曲中都称之为把子。凡是身披铠甲,手持兵器,擅长文武并重的角色戏的三生,也被称为靠把三生。但在舞台表演中也不能划分得非常清楚。例如,《南阳关》的伍云召等,一般都列入靠把三生戏,而且很有代表性。但是这些戏既要有优美的工架和娴熟的武功,还要能够一边跑着圆场,一边唱着速度很快的快西皮板式,而且还要唱得节奏铿锵,情绪激昂,字眼清晰准确。这需要相当的功力。所以,这些戏虽然列入靠把三生戏,但是实际上比起一般唱工三生戏难度还要大,还要吃功夫。还有一种穿箭衣的文武三生戏,例如《南阳关》的伍云召、《哭祖庙》的刘谌、《秦琼观阵》的秦琼、《打鱼杀家》的萧恩等都穿箭衣,这些角色很难被具体划入哪一类行当,因为这是一出唱、念、做、打并重的戏。再如《男绑子》的刘秀,前半出是重唱工的,而后边的《上天台》又有很繁重的甚至高难度的跌扑戏。如果演员只能唱,就演不了后边的戏,如果只有跌扑的功夫,没有嗓子,就不可能唱前边的戏。所以,行当的划分是相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从汉剧艺术的发展来看,作为一名汉剧演员,必须是文武全才。只能唱,或是只能打,就很难成为合格的受欢迎的演员。

对于汉剧三生行,除了按表演的侧重来划分行当剧目以外,还有一种按照所扮演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及所穿服装种类来划分的方法。这样划分的种类有:蟒袍三生、王帽三生、靠把三生、褶子三生、箭氅三生等。

例如《辕门斩子》的杨延昭、《二进宫》的杨波,《未央宫》的韩信等,即属于蟒袍三生。穿官衣的也是蟒袍三生的一种。蟒袍和官衣的样式基本一样,也就是身上有绣花的,较为素净的官服。

王帽三生指的是演员头上戴着帝王盔或者王帽,身上穿着衮龙袍(黄色的蟒袍),在舞台上扮演帝王之类的角色。例如《二王图》的赵光义、《男绑子》的刘秀、《三哭殿》的李世民、《取成都》的刘璋、《逍遥津》的汉献帝等。这些属于王帽之类的三生戏,基本上都以唱工为主。

褶子三生所扮演的角色最多,俗称道袍。褶子在舞台上属于一种便服。即根据人物身份的定位,褶子的颜色与造型均有所区别,例如,比较素净的素褶子,纯黑色的青褶子,上边绣花的花褶子等等。舞台角色一般指一些民间士绅、商贩、店家和赋闲在家的员外与一些不得志的文人、隐士等,都是一些地位不高和暂不得志的人物,所以只能穿便服。凡是穿褶子的三生,就叫做褶子三生。而穿花边褶子的地位却又略高一些,比如《捉放曹》中的陈宫、《击鼓骂曹》中的祢衡、《八义图》的程婴等等。而一些穷人和落魄文人只能穿青褶子,这类角色一般服饰比较朴素,所以也被称作贫生。

箭氅三生中的“箭”是箭衣的简称。“氅”是戏曲服饰中大氅的意思。在舞台角色定位中,这些人大多数为行伍出身或者武官出身。在戏里面很少看见他们真正有武打的场面,也没有引兵对阵的场面。这种“箭氅”着装,仅仅是亮明他们的特殊身份而已,比如《四郎探母·过关》中的杨延辉、《文昭关》中的伍子胥、《武家坡》中的薛平贵等等。某种意义上讲,这也属于一种人物交代。

中国有句老话,叫“以貌取人”,即看一个人是什么身份,就先观察一下其着装打扮,这一点恰好在戏曲中广泛应用。戏曲之所以这样划分,主要还是为了便于观众理解和辨认,让观众更容易欣赏演员的表演特点。演员一出场,观众看到他的服装和化妆,就知道他属于哪一类角色,就可以集中精神欣赏他独特的表演。这种划分方法,比较表面化,跟塑造人物性格没有太过密切的关系,但却是必要的。

三、汉剧三生行代表人物

在汉剧三生众多名角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创立“吴派”的“三生大王”吴天保。他是湖北汉阳人,13岁入汉口天字科班习生行,勤奋好学,未出科就颇有名声。抗战时期,在郭沫若、田汉的领导下,他参加了汉剧抗敌宣传队,为坚定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一致抗日起到积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积极投入到戏曲改革活动中,演出过许多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他的演唱高亢激越,风格严谨,创立新腔,自成一家,形成吴派。其代表剧目有《辕门斩子》《文昭关》《打鼓骂曹》《未央宫》《哭祖庙》《斩经堂》等。《哭祖庙》曾被摄制成影片。吴天保的拿手戏很多,其中最叫座的要数《哭祖庙》。该剧的情节是:三国时,魏将邓艾攻下绵竹,进逼成都,蜀汉后主刘禅听信谗臣之言,决定开城投降。其子北地王刘谌以背城一战苦谏,后主不听,反将他踢出宫门。刘谌看到事情无可挽回,准备以身殉国,并告诉妻子崔氏。崔氏深明大义,持剑自尽。刘谌随即杀死儿子们,跑到昭烈庙中向祖先哭诉,自刎而死。剧中大段的反二黄唱段,高亢激昂、悲愤交加,深刻演绎了刘谌不做亡国奴的悲壮决心!

汉剧三生以“吴(天保)派”为主的三生表演,都具有高亢激昂、醍醐灌顶的特点。此外,汉剧三生还有一主要派系,就是表演及演唱另辟蹊径的“尹(春保)”派三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尹春保以一出《二王图》在湖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获得一等奖,得到省内戏剧专家、同业人员及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数十年来,“尹派”声腔已成为汉剧的经典。尹春保创立的“尹派”声腔具有俏丽、舒展、低回等演唱风格,其一以贯之的“高腔高调”,令人回味无穷。《二王图》(贺后骂殿)、《男绑子》两出戏为汉剧尹派经典剧目,久演不衰。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三生行的基本内涵就是规范化。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汉剧三生演员,都要经过一段“由形找神,又由神到形”的艰苦磨炼历程,需要经过先模仿师长的形,进而找到剧中人的神,然后在前人的基础上根据自己重新“韵”之来的神,而创造新的形。三生人物角色的神与形是不能分开的,就像内容与形式不能分开一样。神是形的灵魂,形是神的体现,最好是神形兼备,才能高度概括生活的必然。这个规律是艺术实践中的客观存在,没有任何臆造的可能,只要以戏曲的艺术形式为其存在方式,就必须遵循这个规律。三生行只有准确把握人物恰当拼接,有效组合,才能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只有遵循这一结构法的原创,立足于汉剧“三生行”优势,并充分发挥好这一优势,我们才能够创作出一个又一个优秀的汉剧剧目,才能促进汉剧长期繁荣与发展。

猜你喜欢
褶子汉剧祖庙
荆风楚韵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剧
走进祖庙博物馆 弘扬佛山文化
武汉市汉剧剧场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褶子的迭奏:德勒兹论巴洛克艺术
1949年以来汉剧表演艺术资料述论
梁素珍广东汉剧旦角表演艺术特色简析
论德勒兹的褶子思想*
自动美颜
祖庙:中国上古的仪式中心及其复杂内蕴
宋元以来浙江妈祖信仰研究初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