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勒兹的褶子思想*

2017-03-09 23:57崔增宝
关键词:褶子莱布尼茨德勒

崔增宝

(郑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河南 郑州 450001)

论德勒兹的褶子思想*

崔增宝

(郑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河南 郑州 450001)

褶子最初存在于巴罗克艺术之中,弯曲是褶子的基本特征,褶子就是无穷变异的曲线。德勒兹把巴罗克艺术中的褶子概念发展为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并且整合了莱布尼茨的单子概念。他将莱布尼茨的三种点发展为褶子点、位置的点以及包含的点,这三种点都体现了折叠关系。视点不仅与变异和弯曲有密切关系,而且与真理的判定亦有密切关系。他用褶子概念来解决身心问题,指出上层的灵魂世界与下层的物质世界相互联系、相互折叠,褶子穿越于同一世界的两个层次,形成上下相对的折叠线。

褶子;弯曲;单子;折叠

德勒兹善于运用形象思维表达哲学思想,认为哲学更像绘画中的肖像艺术,概念就是哲学思想的肖像。在《哲学与权力的谈判》中,他承认自己把思想设想为有待雕刻的线条整体。这种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同样体现在《褶子》的写作过程之中,他用巴罗克艺术类比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将深奥的哲学思想通过艺术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我们在不同的场合会发现,他使用诸如线条、弯曲、曲线、运动等概念。此外,他还善于使用诸如变异、微分、积分、微分商、无穷系列、级数等数学概念来展现他对世界的数学化的阐释。因为数学是表达世界的抽象方式,数学思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真实的现实世界。在这个意义上,弯曲、曲线、变异是褶子(le pli)①的各种表现形式,弯曲数学则是灵魂褶子的恰当表述。

一、褶子与巴罗克艺术

褶子最初存在于巴罗克艺术之中,如格里科的绘画和贝尔尼尼的雕塑。诗人、音乐家、画家、建筑师都曾对褶子有一定的研究。比如,法国诗人米肖曾作《在褶子中生活》,法国音乐家布莱创作《依据褶子的褶子》,法国画家昂塔依将褶子作为一种创作方法。马拉美、普鲁斯特、汉泰、布雷等诸多艺术家更是给我们塑造和展现了一个个不断折叠和展开的世界。这是一个褶子式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充满了交叉路口,呈多点连接状态,分叉在世界中不断地延伸、分化,犹如博尔赫斯所描述的“分叉小径花园”。这意味着世界并非近代机械因果论所描述的必然世界,事物的秩序并不是必然的,而是偶然的;世界的不同部分,或者开放透明或者封闭阴暗。

巴罗克风格与事件概念密切相关,是一种风格主义或者功能主义,并非本质主义。它并不揭示事物的本质,也不描述事物的本质属性,而表示世界的流动变化和差异化:“没有两个事物和悬崖以相同方式起皱或打褶,同一个事物也不存在有规律的皱褶。在这个意义上,到处存在着褶子,但褶子不是一个共相。它是‘求微分’和‘微分’。”[1]我们在巴罗克艺术中可以容易地发现这些主要特征。例如,丁托列托和卡拉瓦乔在红棕色的底子上直接作画,色彩向阴暗处弱化,改变了色彩及光线的形式,藉此来表达事物多样性和偶然性。巴罗克的建筑设计独具特色,极具夸张性,固态的物质具有了流动的性质,好像溢出了自身的空间界线,以致于达到如此的效果:固体的建筑物仿佛变成了流体,被赋予了某种运动感;静止的建筑物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景像。德勒兹认为,褶子的特点恰恰在于显示事物的差异性和变化多样性。莱布尼茨所言:“自然界中绝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事物”[2]221,世界上没有具有相同褶子的事物,事物的差异性通过褶子表现出来,事物之所以存在差异,就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褶子。褶子的主要特征是弯曲、变异、折叠。巴罗克风格反对简单的、直线性的线条,推崇圆弧形的、非线性的线条。褶子刚好能够恰当地表达这些特征。

德勒兹在整合了莱布尼茨单子概念的基础之上,把巴罗克艺术中的褶子概念发展为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他认为弯曲是褶子的核心特征,褶子是无穷变异的曲线,“一系列的奇点构成了褶子”[3]。由此可见:无论就物质还是就灵魂而言,只要存在弯曲,就有褶子的存在。弯曲的线条具有潜在性,它既在灵魂的褶子中实现自己,又在物质的褶子中实现自己。这就是说,物质的重褶和灵魂中的褶子具有不断分化的潜在性,表明褶子的生成性。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德勒兹将莱布尼茨单子论发展为褶子论。因为莱布尼茨哲学已包含着褶子思想,从他的作品中可以发现许多关于弯曲和折叠的思想。例如,莱布尼茨认为没有混合曲线的直线根本不会存在,所有的直线其实都混合了曲线的因素;所有的事物皆是折叠之后展开、展开之后再折叠的循环过程;甚至不存在严格意义的死亡,死亡仅仅是形体折叠为一个点。在这个意义上,尽管莱布尼茨未明确地运用褶子概念,但是他的思想表明其本身是一名非常杰出的褶子式的思想家。

褶子是变化的曲线,其理想的遗传因素是弯曲,因为“弯曲是真实的微粒、弹性的点”[4]20。贝尔纳·卡施把弯曲解释为固有的独特性,认为弯曲是自由的,摆脱了坐标的束缚,但正因如此,它处于失重状态,如同进行欢快的舞蹈,忽上忽下,忽左忽右,行为充塞着莱布尼茨所谓的“模糊特征”。此外,弯曲在不停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变异、不断地产生事件,弯曲是“一种直线或点的纯粹事件,一种潜在的东西,一种杰出的理想性”[4]21。根据上述分析,我们知道弯曲是褶子的核心特征。如果宇宙是由褶子构成的,那么宇宙就是弯曲的;同时,弯曲是事件,是一种过程,是“宇宙产生的地方”,是“没有体积的点”,是“维度与维度之间的点”[4]21。因此,宇宙可以说就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

二、褶子的相对主义

莱布尼茨在《新系统》中区别了三种点:形而上学的点、数学的点和物理的点。形而上学的点即单子,它们构成事物绝对的最初本原,是灵魂的原动力,具有知觉以及某种生命性的因素;数学的点是表现宇宙的视点,它们是精确的,但只是样式;物理的点指当有形体收缩时,它们的器官收缩为一个点。在德勒兹看来,从物理的点、数学的点直至形而上学的点,这一过程体现了从物质层面的弯曲到灵魂层面上包含的过渡,是一种渐进的折叠过程,是一种从物质的褶子到灵魂的褶子化过程。德勒兹认为“物理的点是一种遍布弯曲或者就是弯曲的点自身的点”[4]32。换句话说,物理的点是褶子点;数学的点是视点,是位置、地点、结合点,它成为线条的焦点,攫住人们目光;形而上学的点是灵魂的主体,它占据视点,意味着包含。在这一点上,德勒兹发展了莱布尼茨关于单子表象世界的思想,即灵魂的主体从视点出发去包含世界,形成主体与世界的对折。简而言之,德勒兹将莱布尼茨的三种点发展为褶子点、位置的点以及包含的点,但无论是哪种点,都体现了一种包含和折叠关系。

视点不仅与变异和弯曲有密切关系,而且与真理的判定亦有密切关系。在德勒兹看来,视点“代表变异或者弯曲”,“它不是一个确切的点,却是一个位置、场所、地点,是焦线,是来自线条的线条”[4]27。这意味着视点是我们判定真理所依据的条件,因为在判断事物时,我们从视点的不同维度把握事物。在这个意义上,视点是观相主义的基础,任何视点都与变异有关;“视点是潜在的主体抓住变异(变形)的条件”[4]27。不过,德勒兹认为这种相对主义不同于传统的相对主义,它是一种依赖于“变异的真理出现于主体的条件下”[4]27式的相对主义,而不是那种根据给定主体而产生真理变异的相对主义。换句话说,这种观相主义不同于传统相对主义的关键之处在于,它根据主体所依据的条件(即视点)来判定真理。

视点是思维判断的标准,是我们对变异进行分类的标准。在不同的场合中,视点是决定一切情况的标准。如果没有视点,那么思维也许会陷入混乱和杂乱无章的状态。在莱布尼茨看来,视点是事物的秘密、焦点和密码。德勒兹进一步认为视点包裹变异,“变异的视点代替了图形或轮廓的中心”[4]28。例如,依据剖面图不同的倾斜度,我们可以从圆锥的锥点出发画出无数剖面图。这些剖面图是实际平面图的不同折叠形式,亦可认为实际平面图是一个展开的褶子。当然,视点是非连续的,但非连续并不与无穷变异的连续性相矛盾。德勒兹认为,自康德以来的许多哲学家误认为二者是矛盾的,实际上,这种错误在于没有区分连续性和领域。事实上,视点的间距不可分,连续性由视点的间距构成;同理,弯曲的点确定了越来越小的褶子,褶子又构成了曲线的长度(即连续):“最小的点……都依赖于褶子。”[5]所以,现代意义上的相对主义是一种多元主义,其基础不是非连续,而是视点的不可分性。

总之,在莱布尼茨哲学基础上,德勒兹对灵魂之褶的分析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从变异的弯曲过渡到弯曲的焦点;从变异过渡到视点;从褶子过渡到包含。简而言之,灵魂从视点出发,到达弯曲,从弯曲过渡到灵魂或主体的包含,“灵魂总是包含从它的视点所抓住的东西,即弯曲”[4]31。我们可以用弯曲定义褶子,用包含定义灵魂或主体,那么世界存在于灵魂之褶中,也就是说,世界以不同的方式被折叠进了褶子。

三、物质的褶子与灵魂的褶子

德勒兹用巴罗克建筑形象地解释世界图式,认为世界分为二个层次:上层和下层。他使用上层和下层等术语,便于实现哲学和艺术的沟通,因为它们形象地表达了巴罗克建筑的风格,“世界仅具有两个层次,被褶子分隔开来,褶子从两边按照不同的规则回射,这是巴罗克风格的杰出贡献”[4]41。

事实上,上层就是精神世界,下层就是物质世界。灵魂的褶子构成了上层的精神世界,物质的褶子构成了下层的物质世界,因此“褶子在上层与下层之间”[6]。在莱布尼茨哲学中,单子是精神性的单纯实体,没有部分。在这一点上,德勒兹深化了莱布尼茨的思想,他将单子比喻为没有门窗的暗室,即一间用褶子装饰的封闭房子或暗室,在其内部“覆盖着灵魂或精神的自发的褶子”[4]41。在这个暗室中,由于单子既没有门,也没有窗,一切都是内在的,它不断地制造灵魂的褶子,灵魂中充满了褶子。在此,灵魂的褶子实际就是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意味着纯粹的潜能和潜在性。展开褶子就是褶子活动的延伸,是从一个褶子到另一个褶子的运动,从认识论角度上理解,它就是“天赋观念”的现实化。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褶子是在单子的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丰富了单子的内涵。

莱布尼茨处于神学正在崩溃的时代,在其身心观上具有明显的调和色彩,他的身心先定和谐最终求助于上帝。德勒兹用褶子概念来解决身心问题,他指出上层的灵魂世界与下层的物质世界相互联系、相互折叠,褶子穿越于同一世界的两个层次,形成上下相对的折叠线,“当褶子分化时,褶子从两旁分散:在褶子衔接上层和下层时,褶子分化为漫入内部的褶子和溢向外部的褶子。这是外在性条件下物质的重褶和封闭条件下灵魂中的褶子”[4]49。同时,德勒兹认为在巴罗克风格中的上下层关系与单子的内部和外部关系相对应。对于单子来说,它是封闭的,内部的自生性和外部的独立性被无穷的褶子分开,与此同时,内部和外部又是相互沟通的,因为褶子具有不断分化的潜在性,它处于持续的生成过程之中。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德勒兹用褶子重新思考单子和世界的关系。莱布尼茨认为单子表象世界,世界是单子的表象;对于德勒兹来说,世界是以不同的方式折叠于单子的不同区域,世界和单子是一种折叠的关系,形成世界和灵魂的褶子。换句话说,世界和单子通过弯来曲去的无穷褶子联系起来,“折叠不仅发生在物质之中,而且还发生在灵魂之中”[7];灵魂中的褶子构成的精神世界与物质的重褶构成的物质世界,彼此相互联结,纠缠在一起。

四、褶子式的世界观

莱布尼茨认为每个单子以自己的方式表象整个世界,“虽然每个单子表象整个宇宙,但它特别清晰地表象与它有特别联系的形体”[2]236。德勒兹将莱布尼茨这种思想发展为单子包含整个世界,从而把单子的表象功能理解为包含功能。例如,他在《哲学与权力的谈判》中指出,每个单子或灵魂在其黑暗的内部包含着整个世界。包含意味着一种折叠关系,包含物与被包含物形成一个褶子。在这个意义上,德勒兹将莱布尼茨身心关系理解为一种折叠式关系,由此描绘了一条身心的对折线,认为世界是以巴罗克方式折叠进灵魂之褶的某一区域。

在德勒兹看来,世界是弯曲的。他利用数学手段形象地描绘,相信世界就是无穷变化的曲线,“世界是在无穷的点上与无穷的曲线相触的曲线,即单一变量的曲线、所有级数的收敛级数”[4]34。他从巴罗克数学角度讨论弯曲,当波动起作用时,两点间产生的不再是角而是褶子,在此,两点之间不是点到点,而是从褶子到褶子。这种弯曲打破了传统的对称性和投射图案,使弯曲变为旋涡状。当曲线的变化开始起伏不定时,曲线变成了旋涡。与此同时,“直线事实上折叠成螺旋”[4]23。螺旋以分裂的方式产生了旋涡,新的旋涡不断加入旧的旋涡,直至无穷。总之,褶子的存在离不开弯曲,变化的弯曲则是褶子的重要特征,“总是有一种使变异成为褶子且将该褶子或变异载向无限的弯曲”[4]25。

如果世界是弯曲的,我们该如何理解世界和灵魂之褶的关系?在德勒兹看来,世界被折叠进灵魂之褶,这种观点基于如下的思考:第一,弯曲的数学将多个级数假定为一个收敛级数,而这个收敛级数就是灵魂之褶,在这个意义上,弯曲数学即是灵魂之褶子的表达;第二,世界是弯曲的,弯曲的线条具有潜在性,既可在物质中实现自己,又可在灵魂中实现自己。总之,灵魂中的褶子表象了一种巴罗克式世界,世界是灵魂之褶的表象。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再也不会发现任何的中心和基础,因为它是由相互穿插和折叠的褶子构成的,失去了一切确定性。

德勒兹用褶子描绘世界的图景,提出褶子式世界观,认为世界以不同的方式被折叠进了褶子。这意味着世界以某种方式组织起来,被折叠进不同的时空秩序,而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并没有充分显露其全貌,看到的只是打开的世界部分,因此,我们无法窥视折叠起来的那部分世界,我们不可能了解世界深处的秘密。褶子不是静止的,而是永远处于变化运动中,处于分化中,处于交叉延伸中,并且褶子生出褶子,直至无穷,但永远没有最终的褶子。换句话说,褶子不停地自生自灭、转化流动,世界就是无穷的褶子,时而折叠,时而打开,展示了一个多样性的世界,因此“德勒兹的哲学或许可被称为‘多样性的哲学’”[8]。隐匿的世界部分和显露的世界部分相互转化,相互同在,阴暗的世界部分逐渐变得明亮起来,明亮的部分却又逐渐变得暗淡下去。简而言之,由于世界褶子的无限性,我们永远不可能看到世界的全貌,也不可能把握世界的全部秘密。这也意味着,即使上帝的理智也不是完全展开的,因此并不存在所谓的绝对真理。对于人类来说,我们的认识则更加有限,只限于世界的敞开部分,而折叠起来的部分对我们来说永远是一个迷。

注 释

① Le pli 一词根据《拉鲁斯法汉双解词典》解释为具有褶、裥,折痕,信封,褶被,皱纹,腹股沟等意思。翻译为“褶子”较符合原意,因为“褶子”一词不仅含有物质层面的意味,而且还包含精神层面上的意蕴。此外,“褶子”是德勒兹在莱布尼茨的“单子”的基础上提出的,在其它作品中他又提出“游子”概念。根据上述分析,单子、褶子、游子形成对照。有译者将其译为“褶皱”,但精神层面上的意蕴似乎没有表达出来。

[1] Gilles Deleuze.Pourparlers:1972-1990[M].Paris:Les éditions De Minuit,2003:214.

[2]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Discours de Métaphysique suivi de Monadologie[M].Paris:Gallimard,2004.

[3] Arnaud Villani.“Pli,” in Robert Sasso et Arnaud Villani ed.,Le Vocabulaire de Gilles Deleuze[C].Paris : Centre de Recherches d'Histoire des Idees,2003:281.

[4] Gilles Deleuze.Le Pli:Leibniz et le Baroque[M].Paris:Les éditions De Minuit,1988.

[5] Jay Lampert.Deleuze and Guattari's Philosophy of History[M].London·New York:Continuum,2006:16.

[6] Simon O'Sullivan.“Fold,” in Adrian Parr ed.,The Deleuze Dictionary[C].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5:103-104.

[7] Simon O'Sullivan.Art Encounters Deleuze and Guattari:Thought Beyond Representation [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6:139.

[8] Philippe Mengue.Gilles Deleuze ou le Système du Multiple[M].Paris:éditions Kimé,1994:15.

(责任编辑 陈咏梅)

On Deleuzean Thoughts of Fold

CUIZengbao

(Philosophy Department of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Henan 450001)

Originally,folds exist in Baroque art with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inflection,and so folds are infinite curves.Building upon Leibniz's concept of monad,Deleuze exalts the concept of fold in Baroque art to a philosophical concept.Thus he develops Leibniz's three types of points,so they become the point of fold,of location and of inclusion in Deleuze's philosophy.These three types of points express a kind of pleating.The point of view is not only related with variation and inflection,but also with the judgment of truth.He employs the concept of fold to resolve the problem of body and mind.Therefore,he believes that the upper level of world (soul) and the lower level of world (body) are connected,the one is pleated into the other,and folds travel across two levels of the world and form a line of pleating.

folds;inflection;monad;pleating

2017-06-06

10.3969/j.ISSN.2095-4662.2017.04.006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德勒兹欲望政治哲学研究”,项目编号:13CZX060;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梅洛-庞蒂著作集》编译与研究”,项目编号:14ZDB021;河南省意识形态与社会治理优势特色学科、郑州大学意识形态安全研究中心招标课题“当代法国哲学的意识形态问题研究”,项目编号:YSXT-2017-021。

崔增宝,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法国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

B565.59

A

2095-4662(2017)04-0036-04

猜你喜欢
褶子莱布尼茨德勒
寻找德勒兹
莱布尼茨与微积分
如何“机器地”思考伦理学?——以德勒兹《反俄狄浦斯》为分析中心
褶子的迭奏:德勒兹论巴洛克艺术
莱布尼茨“信仰与理性一致性”学说的思想基础及其认识论意义
《回忆之旅》可爱老人的日常遛弯
从笛卡尔到莱布尼茨身心二元难题的产生与发展
自动美颜
三峡强德勒红心柚果实疏果套袋试验
强德勒红心柚果实生长发育规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