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灵茜
摘要:在青少年学习阶段,英语科目一直占据主要科目,其对考试成绩具有较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其作为语言类学习科目,具有较强的体系性与传递性,因此中职英语的学习是后续进行深层次学习的基础。英语科目是关于语言的学习,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用,而不仅仅是考试成绩的提升,为此,教师应在关注学生考试成绩的同时,关注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微课是一种新型教学形式,其以视频形式存在,一般时长较短,因此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教师可根据课堂时间、教学任务以及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为此,教师应积极探索微课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中职英语;学科素养;微课;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3-051
英语科目不是母语教学科目,其内在逻辑与汉语的内在逻辑也有较大不同,因此不能运用学习语文的方式学习英语,此因素造成了英语科目学习具有一定难度的现象。在目前的中职英语教学中,教师为保证知识讲解的全面性,将较多时间花费在课程讲解上,挤压学生自主思考时间从而造成了学生自主思考技巧与能力的降低。微课是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工具,其内容多样,涵盖范围较广,并且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微课播放进度,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因此教师可结合教学目标合理选择微课内容,从而推进教学成效的有效提升。
一、设置课程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程导入环节是教师运用与教学知识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程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并且在此阶段教师可运用具有趣味性的讲解方式或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导入环节可以促使学生带着目标学习,从而提升课程效率。微课短小精悍,且视频形式可以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为此,教师应运用其设置课程导入环节,例如,教师在讲解“运动”相关英语课文中,首先结合課文讲解运动形式寻找相关微课视频,引导学生在观看过程中直观感悟知识,并且视频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师在讲解课程时,运用微课内容讲解文章内涉及的运动规则以及运动步骤,从而学生学习兴趣被有效激发,进而推进其自主展开学习活动,最后教师在讲解文章的重难点时,要求学生回顾微课视频内容,从而促使学生的注意力有效集中在课程教学中。由此可见,教师运用微课设置课程导入环节,通过视频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弥补传统教学短板,针对提高教学效率
在目前的中职英语教学中,教师采取“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坐”的方式,其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忽略关注学生自主学习技能的培养以及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而课堂教学效率较为低下。微课时长短、灵活度较高,教师可运用其讲解较难理解的部分,由此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效。为此,教师可在课堂讲解中运用微课,以弥补传统教学短板,例如,在讲解“现在完成时”这一语态时,首先教师简单讲解现在完成时的结构以及其表现的时间状态,其次教师寻找并播放关于现在完成时的微课视频,避免教师“从头讲到尾”,教师只需对微课视频中未涉及的以及课程的重难点进行针对讲解即可,由此实现课堂效率的提升,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再次观看视频,进行查漏补缺,由此学生可全面且清晰地掌握“现在完成时”这一语态的相关知识。由此可见,教师运用微课形式弥补传统教学的短板,减少教师的冗余讲解,由此为学生的自主思考提供了机会以及时间,从而针对性提高了教学效率,进而保证英语教学成效持续提升。
三、引导学生总结回顾,增强知识记忆背诵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推进,教师有意识地推动课堂讲解这一环节的改革与创新,但是忽略了总结与回顾这一过程,从而导致教学活动不完整,无法形成闭环。总结与回顾是引导学生通过回顾知识搭建课程框架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学生再次学习与理解课程内容,从而增强对知识的把握。为此,教师可利用微课形式引导总结回顾,创新现有形式,以提高复习效率,例如,教师在讲解完课程内容后,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回顾课程内容,从而搭建起知识框架,其次教师在学生总结完后,播放本节课程的微课视频,并且要求学生结合知识框架观看微课,随后对其列出的框架进行补充,最后教师将微课视频发给家长,要求学生在课后复习过程中,针对疑问点与重难点观看视频,由此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从而深化其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由此可见,教师运用微课形式引导学生将进行总结与回顾,有助于学生根据其学习情况调整复习进度,由此增强其对英语知识的记忆与背诵,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效果。
综上所述,首先中职英语科目是后续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未来在社会中熟练使用英语的基础,其次微课具有高效性与便捷性,可以有效提高课程效率,最后目前中职英语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长此以往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影响。为此,教师应重视英语科目教学,合理运用微课形式,深入分析教学现状,制定针对性策略,为英语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袁慧.微课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亚太教育,2016(10):44-44.
【2】范冬烨.语法微课教学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