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惠
摘要:随着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也在稳步提升,我们国家对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在教育上重视素质教育的前提下,也着重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的培养。而学习数学则更是可以在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空间想像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创新意识等等方面进行更为基础的培养和发展。作为小学低年级教师,在课堂上更要重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结合新的数学思想,结合插图和一些小手工,创设良好的数学环境、根据学生情况,取长补短进行小组学习模式、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信息化教学。通过这三种教学措施契合国家发展的脚步,有利于从低年级阶段就让学生拥有发散性思维,在之后的学习中更容易迎难而上,思维更为敏捷和活泛。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措施;优质
引言:
打造优质高效的数学学习课堂,实际上就是对学生思维和逻辑能力的培养。所以作为教师,更要注重对低年级学生的高质量教学,为学生之后的发展打造和夯实良好的基础。多方面构建良好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为我国培养优质人才的要求尽一份力量。
一、传统授课模式对学生的束缚和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1、传统师生角色对学习数学的禁锢性
在我们国家,教育是历来备受瞩目的发展项目。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学模式和方法方式也是备受重视的。数学学科作为文理学科中兼有的一员,更是占据重要的地位。在传统教育中,教师作为教授的人,一直都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上课听会了,但是缺乏实践和思考能力,所以思维能力很受局限,所以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是极为重要的。
2、低年级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在学习数学时,学生经常因为数学题目的难解而不免发出“学数学到底为了什么”的疑问,这就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去真正让学生可以多了解一些关于学习数学的用途。例如学习数学可以去研究数量和结构,数学作为一种生活工具,在理财方面以及计算机运用和学习中都可以运用,甚至还可以运用到乐理之中而不单单只是去计算买菜花了多少钱。这样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这个初级阶段,就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提高其空间思维能力和意识能力。
二、实行用小手工和插图结合进行数学的教育措施
在数学课堂中,以学生为主导和中心进行数学教学,不局限于传统的讲学模式,而应该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利用现有的课堂工具和教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结合相应的教学环境进行数学学习。
例如:小学一年级的课本中,有一个这样的知识点“用1-5各数表示物体个数的题目,那么教师就可以先引导学生们看课本上的数字插画,先有一个直观的观感,然后再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手,数指头认数字,从1到10熟悉了解清楚,然后教师可以用教具——一些数字棍,开始进行小棍的数数,就是让学生们进行了手工和插图结合的学习方式,这首先就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会在以后学习高年级的数学知识时,稍微困难一点就想放弃,也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維能力,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寓教于乐,让学生愿意主动去学习和思考,利用实际生活和工具解决数学问题。
三、进行小组模式的学习措施
在数学课堂中,学生们处在班级这样一个大集体中,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特点。同样也是有长处和短处的,在老师的数学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而老师又没有发现的情况,或者理解能力比较缓慢,来不及细细思考的情况,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也就是构建学习小组。
例如,还是人教版的数学课程,学习计算几何形周长时,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等,会有同学学会了计算正方形但是计算不了长方形的情况,老师不能及时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向其他同学学习询问的机会,让学生用学生的思维方法去阐述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然后结束小组互相学习之后,让学生合作测量自己的书桌或者板凳的周长,鼓动学生活跃起来,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可以给学生互相学习的机会,也促进了相互之间的良好关系,在培养学生主动好学的品质方面是十分有益处的。
结语:
上文中,对当今数学学习课堂情况的分析和课堂教育措施的实行,对于提高低年级的教学质量是极为有利的。在一定程度上,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措施和以人为本的小组学习模式,是极大地契合了我国现代化教育发展的要求。优质课堂必须建立在学生实际情况之上来发展和实践。教师以人为本,打破传统死板的教育思想要求,根据新课改的课程要求,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优质课堂。稳固学生的学习基础,利用数学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可以提高其七大能力,同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灵活教学和学习,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中国梦的实现源源不断地输入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柳芬.浅谈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J].学苑教育,2016,000(005):P.61-61.
[2]杜伶俐.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J] 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7,000(025):P.1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