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言娟
摘要:“做中学”项目是我国为了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新型人才所提出的改革项目,它也将直接改变小学数学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通过丰富的数学实践活动去展现数学知识、数学规律,让学生在“做中学”中主动学数学,使其真正实现深度学习,有效激发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那么,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去组织“做中学”活动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教学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做中学”;教学策略
一直以来,小学数学教学都存在知行脱节、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教师会一五一十地在数学课上讲解数学概念,阐述数学道理,演示各类数学问题的解题思路。然而,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小学生的思维认知习惯又是以直观经验为主,这二者之间的客观矛盾就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数学认知状态,如果小学生难以理解数学知识、出现数学错题,那么便会受到打击,难以产生数学学习兴趣。面对这一现实问题,“做中学”活动则可起到改善教学效益、激趣目的,因为在“做中学”活动中,小学生可以通过动手实践去学习数学知识,从观察、实践活动中抽象出数学规律,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学好数学,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效能。对此,小学数学教师便要主动组织“做中学”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数学。
一、基于数理教学组织“做中学”,让学生准确掌握运算概念
“数与代数”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引导小学生打下坚实的代数知识基础,是培养学生数学运算能力,让学生学好数学的保障条件。但是,要想不断优化学生的数感,使其能够在问题情境中应用代数知识,那么教师便要尝试组织“做中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准确理解代数概念,掌握运算规律。
在“有几支铅笔”一课教学中,我就让本班学生在数学课上参加了摆一摆、数一数活动,让学生自主解释加法概念的实际意义。为此,我就拿出了一根铅笔,学生说出“1”后,我再拿出第二只铅笔,在黑板上写下“1+1”这个算式。根据自己的数学认知经验,学生能够说出铅笔的数量,即“2”,所以也能总结出“1+1=2”这个规律。在这时,我就让学生思考“加法”概念的实际意义。学生凭借观察活动,说出了“变多”、“增加”等关键词。在此基础上,我就让本班学生拿着身边的铅笔摆一摆,用“+”这个符号记录铅笔数量变多的过程。
二、基于直观想象组织“做中学”,培养学生直观想象能力
数学知识可以被分成两大块,即“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其中,“空间形式”包括几何图形、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图形结构、运动轨迹等知识点。如果小学生无法形成空间观念,那么则无法有效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空间形式”。因此,在几何知识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也要积極组织“做中学”教学指导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图形结构、图形运动特征。
在“认识图形”一课教学中,我就让学生观察数学教材的形状,让学生说出数学教材的形状特点。根据前期所学过的几何知识,学生能够说出“长方体”这个概念。然后,我就按照“面在体上”的原则,让学生说出数学教材封面的图形特点。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就让本班学生自主阅读数学教材,使其自主阅读“长方形”的概念含义。接着,我就组织了折一折、量一量活动,让学生观察并验证长方形的形状特征。这样一来,小学生就可以记录实践结论,说出长方形对边相等、每个角都是直角这两个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小学生也可以在“做中学”活动中自主检验正方形的图形特征,准确区分长方形、正方形,认识二者的关系。
三、基于数据分析组织“做中学”,让学生参与统计实践应用
在小学阶段,数学课程还包括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板块,即统计与概率,小学生要逐步学习数据收集与整理、统计数据的方式方法、统计表与统计图的应用等知识点,树立统计意识,为在现实生活中参与统计调查与数据分析活动做准备。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在统计知识教学时便可组织“做中学”活动,以实践形式去引导学生学习统计概念,及时锻炼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为促使学生实现长远发展做准备。
就如在“抛硬币”一课教学中,小学生就要学习“可能性”概念,知道一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有的事件是确定发生的。在本节课上,我就组织了“抛硬币”实践活动,让学生以表格法记录每一次抛掷硬币的结论。有时候,硬币的正面朝上;有时候,硬币的反面朝上,所以学生用“有可能发生”这一数学概念描述了抛硬币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我就解释了“可能性”的概念,告诉学生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组织“做中学”活动可以很好地培养小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建模,更易于让学生学好数学。为此,小学数学教师便要组织丰富的“做中学”教学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动手实践经验,引导学生自主推理数学公式、内化数学道理,让学生学好数学、学会学习,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朱丽吉.动手操作实验,感知数学规律[J].学苑教育,2018(11):56.
[2]傅金义.做中学——探究扑克牌在小学数学计算中的应用[J].读写算,2018(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