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志
摘要:“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学习习惯方面有明显的优越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课堂细化为“自主预习知概貌”“上课‘前练’明应用”“课中点拨解疑惑”“随后练习助拓展”“老师后讲做总结”五个环节去实践这一教学模式。
关键词:数学教学;先学后教;先练后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A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1)-36-406
一、自主预习知概貌
常规教学模式不太重视学生的预习,学生是否进行了课前预习并不重要。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主要通过导入让学生开始接触新的学习内容,这样,很多学生课前预习的意识和习惯就无法养成。“先学后教、先练后讲”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自主预习的意识与习惯的培养。鉴于此,在数学教学中,笔者安排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预习。这种预习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每一课都给出明确目标,有确切的要求。首先,要求学生通读教材中要学习的章节,针对知识点,在教材上圈圈点点,明确本次课要学习的基本概念和知识要点。让学生尝试利用已有的知识积累去理解、同化新的内容,实现新知识的自主构建,形成本章节的知识结构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对新知识的疑问。
二、上课“前练”明应用
由于学生做好了课前预习,在新课开始时,教师就可以先不讲课,而是在上课开始的前十分钟,让学生自己尝试完成教材课后的练习,直接进入“前练”环节。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能力、基础的厚薄程度和个性的差异,允许并鼓励有余力的学生尽量多完成甚至在短时间内全部完成课后练习;对预习不那么充分或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放低要求,让他们自由地选择自己可以完成的作业。在“前练”结束时,教师要求学生记下自己无法完成的作业,提出自己的疑问。这种不做“硬性”规定的“前练”可以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对如何应用新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尽量在放松的状态下进行,这样学生就不会把课前的自学和“前练”当作负担,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实现从“学”到“用”的自然迁移。针对“质数和合数”章节的教学,笔者布置的“前练”的练习题只是教材上的课后练习。
三、课中点拨解疑惑
在上课“前练”之后是“课中点拨”的“前练”环节。首先,安排和组织学生对預习和“前练”情况进行总结,提出自己的困惑。其次,教师针对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和本次课时的重难点进行点拨和讲解。具体开展如下:首先,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自主预习”和“前练”情况,让他们分组提出自己觉得比较难的问题,让他们自由讨论,即时在小组内解决可以自行解决的问题,再对问题进行筛选、组合,形成核心问题,推出本次课的难题。其次,教师在学生处于热烈讨论和期待回答的思维活跃状态时作点拨,引导学生领悟本次课的重点、难点,解剖难题,指引解题思路,启发和促使学生获得答案。最后,总结规律性问题。
四、随后练习助拓展
课堂点拨环节完成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立足于让学生把知识领悟得更透彻、让知识的运用更灵活的基础上,设计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课堂教学中,学生要学习的知识主要是课程知识体系中的主干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更有难度和拓展性的练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一些课堂知识相关的延伸或拓展性知识,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自主探索。
五、教师后讲做总结
总结是一个课时结束前的最后一个环节。这个环节不仅要对学生的拓展练习进行及时反馈,给出正确答案,还要对一个课时所学所讲的内容进行概括,对重点内容和难点问题进行强调,让学生对本次课的新知识有整体印象,建构起知识体系中新的知识模块,并知晓所学新知识在整个知识构架中的位置。在总结环节,教师的作用变得很重要。教师需要概要总结本次课所学的新知识,强调知识重点和知识难点,弥补和纠偏学生在学习中的“漏”和“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对知识作集约化、结构化处理,引导学生把新知识和已习得的知识体系进行纵横联系和沟通,梳理知识结构的脉络,以让学生进入知识的“内部境界”,从而对新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六、小学数学课堂意外资源的处理
课堂上是按照一成不变的既定思路走,还是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真正需要来推动课的进程?如果忠实于教案,可能会比较"顺利",有惊而无险;如果接受学生的挑战,就会出现许多自己应付不了的状况,也就很容易使自己陷入"沼泽地"。其实,我们接触最多的还是"动态"的课堂,这是我们否认不了也逃避不了的现实存在。既然是现实存在,就要想办法去解决。于是,正视现实、利用现实、改变现实就变成了我们的必修课。如何利用学生的思维生成实现课的自由推进,也就实实在在地摆在了我们面前。苏霍姆林斯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的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是一次有着终点却沒有路线的旅行,随时都可能让你处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中。所以,让我们勇敢面对课堂意外,不断的反思,才能不断的进步。
七、发挥有效的課堂评价
对学生的有效评价是使学生不断了解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己,不断实现预定的发展目标。我们需要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我们的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让他们心中燃起自豪感和自尊感。在课堂评价中我们要多用真诚的言语鼓励;多彩的视觉刺激;温馨的身体语言暗示。通过评价,学生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并提高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造性的学习过程、研究过程、提高教师自身发展水平的过程。这要求我们作为教师不懈地努力工作。我们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107~109.
[2]余文森.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M].2006:66~67.
[3]何云峰.有效: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M].教学与管理2007(5):33~35.
[4]钟启泉.教师之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J].2002(11):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