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余年一直不断深入青藏高原的卢冰坚定地、肯定地在青藏高原追寻生活的感受:我早已把情感融入了寻常百姓的现实生活。尤其是在生存环境恶劣的高原,在我们看来太不容易的生活里,那些久违而真诚的笑容,陌生而善良的人们,那种吃苦耐劳而顽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信念和信仰。还有那些被雪域烈风刮去了少年的英气、满脸“高原红”,奉献了青春和生命的“老西藏”“老青海”们,大写意着强悍刚烈的民族风骨。
关键词:卢冰;西藏;宿墨;主格镜像
中图分类号:A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1)-36-493
作为一名综合材料的学生,去听一场关于水墨创作的讲座,没想到却有意外的收获。中国金融美协主席卢冰老师开展了一场关于水墨创作思考与实践的主题讲座。
卢冰老师首先以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做了个人创作实践与经历的分享,娓娓道来“2007年第一次西藏写生后,被西藏湛蓝的天空、连绵的雪山和成群的牛羊像悠闲的云朵绣在一望无际的金黄色草地上……所深深的吸引了”,之后的九年,卢老师八进西藏,两入青海,四进甘南,与西藏结下不解之缘。直至今日,卢冰老师仍用画笔真实地描绘今天的新藏区。从2007年,被誉为天路的青藏铁路开通刚一年,至今日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伟大征程,卢冰老师的系列作品也正是西藏人民生活的一幕幕真实写照。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在卢冰老师的作品中我能充分感受到藏区人民的安定、喜乐与虔诚,展现在我面前的不单单是一张张善良、慈爱的面庞,仿佛是藏族同胞热情的拉着我的手进家,端上热腾腾的油酥茶,满心都是对生活的满足、对信仰的虔诚、对同胞的关爱以及对受助的感恩,这种源于生活却又超越现实的美的感受,让人动容、震撼,引发着我对生命和信仰的敬畏与思考。
在讲座中,卢老师还以提示同学们要回归传统文化,随着时代发展,古老的青藏高原隐没在流光溢彩的夜色里,恍惚间有些许东方明珠黄浦江畔大都市似曾相识的现代感。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人们的生活发生着巨变,甚至难以预料它的轨迹和终点。内心满怀着希望和憧憬,也交织着裂变带来的沉重与思考。今夕往昔,我们应当时刻停下匆忙前行的脚步,沉淀在中华民族最刻骨铭心的英雄主义教育、长征组歌等……最红色的记忆和扎根于我们内心深处的传统文化。多年的绘画经历,骨子里的平民情结,使得卢冰老师能够在生存环境恶劣的高原,在我们看来太不容易的生活里,生动的刻画出那些久违而真诚的笑容,陌生而善良的人们,那种吃苦耐劳而顽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信念和信仰。还有那些被雪域烈风刮去了少年的英气、满脸“高原红”,奉献了青春和生命的“老西藏”“老青海”们,大写意着强悍刚烈的民族风骨。这种扎根于淳朴人民的情感表达,是在五光十色的当今时代,我们所需要重新审视与反思的。
在创作实践之外,卢老师还分享了他的创作过程中关于笔墨与材料的运用,“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般的笔法,展现出国画中特有的“屋漏痕”线条,这是卢老师多年艺术创作所沉淀下的笔法意趣。除此之外,卢老师还透露,他在创作中多用宿墨,这使作为综合材料专业的我眼前一亮,宿墨初见于北宋郭熙《林泉高致》,有“用墨七法”之说。宿墨是七法之一。指砚中隔宿之墨,当宿墨开抬脱胶之际,既粘而又浓黑,含水旁渖,笔痕犹存,自有一种烟雨絪緼之气。现代黄宾虹也将用墨归纳为:“浓、淡、破、渍、泼、焦、宿”,晚年善用宿墨,在浓黑处,再积染一层墨,或点上极浓的宿墨。宿墨在墨韵的表现上十分的丰富,能写出“活”的味道,并且能生出一种旧气,达到线条质感强,水墨分离的效果。这在表现西藏题材尤为合适,人物面部略施彩染,主体以宿墨描绘,于繁重中展见淳朴稚拙的人物特点,线条与墨法的使用相得益彰,将材料的特性发挥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也使我意识到除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外,材料的运用与主题的表达也是密切相关的,卢老师笔下藏区人民虔诚淳厚的特点离不开对笔墨与材料的控制。
在讲座结束后,随着卢老师的脚步我又一次走进了美院展厅,又重新看到了卢冰老师个展的主题“主格镜像”,“主格”意味着需从创作中的主体性出发,并以主流的方式建立一种具有当代意义的主体表达,“镜像”则是针对学院教学的,在教学中,“主格”的表达如何进入创作意识中,以及如何在创作中达成中国画教学的重要问题。这不禁使我想到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关于艺术家的主体性以及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辩证关系,而卢冰老师此次展出的作品也诠释了这组辩证关系艺术源于生活自然,而不再单纯的模仿,是更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表现出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完美统一。
吴冠中说“艺术不是模仿,是创造,一家有一家的路——思路”,卢冰老师正是以他那极具平民化的风格,展现了一幅幅藏区人民旺盛的生命力与坚忍不拔的信念,这种朴素写实、扎根于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创作精神也会滋养美术学院一代又一代的學子。
袁政,男,1995.8.4山东艺术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