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
摘要:写作是一项综合征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写作时主要需要进行丰富的素材积累、个性化的语言运用、写作结构的设置。因此,教师主要可以从这些方面对学生展开写作能力的教学,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效果。对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与人物特点的意识;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具体借鉴;让学生对文本的写作结构进行明确认识。本文就主要从这些方面谈一谈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提升策略。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写作;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9-014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语文考试中占据着重要比重。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要求。倡导学生要通过写作对生活中的事物与人物进行全面展现。表现自身对生活与社会的深刻认识与感悟。增强热爱生活的品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写作的丰富性、生动性与逻辑性。让学生的写作素养获得全方位的提高。
一、展开探究观察,积累丰富素材
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对于写作活动的顺利开展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学生只有对生活中事物与人物的特点进行全面认识,才能够拓宽描写的层面,获得多样的思路。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探究与观察的意识,让学生从全方面了解事物与人物。提高作文内容的丰富性。
例如,在学习《松鼠》时。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与观察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全面阅读文本,然后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松鼠的呢?”学生结合“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以及其他文段,能够发现作者从外形特点、觅食方式、生活习性、居住环境、生育繁衍等方面对松鼠进行了介绍。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利用较长时间与小狗相处,然后按照这种方式对其他动物进行观察。比如,对于小狗,学生首先可以描写小狗有长长的耳朵,明亮的眼睛;其次可以描写小狗喜欢在太阳下睡眠;其次可以描写小狗喜欢吃骨头;最后可以描写小狗喜欢在草地上奔跑。从而对小狗的特点进行全方位的展现。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能够树立全方位观察事物的意识,从而积累丰富的素材,有效充实作文内容。
二、借鉴修辞手法,提升表达艺术
语文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而对于小学生而言。语言运用能力主要体现在运用多样的修辞手法,生动巧妙地表现人物与事物的特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借鉴,展开主题写作活动,有效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草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借鉴,提升写作的艺术性。比如,在阅读“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一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够做出这样巧妙的比喻呢?”学生能够发现作者将羊毛的洁白与云彩的颜色进行了联系,从而展开了巧妙的描写。之后,教師可以让学生从事物外在的相似性入手,展开其他主题的写作活动。由此,一些学生可以将树叶与纽扣的相似性进行联系,写作出“细密的树叶如同一颗颗纽扣,给大树牢牢穿上了一件碧绿的衣服,让大树好是漂亮”等生动的句子。一些学生能够发现池水与镜子都有透亮的特点,从而能够写作出“清澈的池水如同一面镜子,吸引小鹿来欣赏它美丽的容颜”等有趣的句子。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能够对文本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借鉴,有效增强写作语言的韵味,获得丰富的写作乐趣。
三、设定写作结构,明确写作思路
高年级的学生具有了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够通过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以及其他视角对自身的经历进行清晰地展现。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身的经历进行全面回顾,发挥多种思维能力,对经历的过程进行独特展现,提高信息表达的明确性,强化写作的层次感。
例如,在阅读《慈母情深》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培养设定写作结构的意识,提高写作能力。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全文,然后思考“作者像母亲要钱的经历是怎样的?大家可以用模型图来展示吗?”对此,学生发挥总结归纳能力,能够将文本内容简化成想买课外书、进入母亲的单位、观看母亲工作场景、产生愧疚等部分。由此,学生能够掌握从,事件发展的逻辑性展开记叙的写作模式。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其他经历进行深度回顾,运用这种方式展开协作。比如,以一次道歉的经历为主题,学生首先可以描写自己犯错误的过程,其次可以描写惶恐后悔的心态,接着可以描写承认错误的过程,最后可以了解受到原谅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能够运用明确的思路整理写作素材,提高信息表达的流畅性。
综上所述:在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素材积累、修辞手法的借鉴、写作结构的设点等方面展开学习,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陆佳. 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素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
[2]江瑞峰. 小学高年级语文写作阅读一体化教学策略研究[J]. 西部素质教育,2019,5(03):2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