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
[摘 要]情境教学已经成为一线教师实施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方法。但是,教学实践中的很多情境创设只是做到了形式上的热闹,并没有达到真正的教学效果,主要是因为没有遵循情境创设的“三项原则”。围绕小学口语交际教学中情境创设出现的主要问题,深入细致地阐述应该如何遵循“共情性、一致性、层次性”三项原则,创设有效的交际情境,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口语交的兴趣,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关键词]口语交际;情境创设;三项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8-0094-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这样评价情境教学:“情境教学特别强调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把儿童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学习动机,教学就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的、有趣的、有意义的活动。”鉴于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特点,情境教学成了广大一线教师实施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方法。教师们热衷于在课堂中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以期激发学生对口语交际的兴趣,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但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很多教师创设情境只是做到了形式上的热闹,并没有达到教学的效果。简而言之,笔者认为是在情境创设的“三项原则”上出了问题。下面就围绕小学口语交际教学中情境创设的“三项原则”,针对发现的问题和解决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共情性原则
我们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情境创设很完整,与教学目标的内在关联很紧密。但是,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在模拟演练环节,学生无话可说,或者一句话语尽。主要是因为,这些情境仅仅是为“口语交际内容”设计的,不是为学生而设计的,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经验。因此,笔者认为,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认知,让学生与情境产生共情,才是创设有效情境的前提。
(一)选择令学生最感兴趣的情境素材
人只有面对感兴趣的事物,才有主动探究的可能。要想学生积极参与到情境中来,我们要选择他们感兴趣的素材。首先,选择的素材要贴近孩子的生活。例如,一年级上册《我说你做》,虽然教材给我们列举了游戏例子,但是,如果我们根据学生地域、风俗习惯等差异,结合本班学生日常游戏设计情境,学生的认同度就会更高。其次,根据不同年级,选择素材。不同年级的学生,所感兴趣的素材也有区别。低年级的学生对童话最感兴趣。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情境中融入童话元素。例如,二年级上册《有趣的动物》,我们可以设计“动物王国交友会”,让学生扮演自己喜欢的动物,向大家介绍“自己”,就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快乐交流。高年级的学生,自主思维逐渐发展,具有一定的批判思考能力,我们可以尝试在教学情境中引入社会元素。例如,六年级上册《意见不同怎么办》,我们可以设计“市政听证会”,让学生扮演不同身份的人,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投入到角色中,主动交流,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二)创设让学生完全融入的演绎氛围
演绎氛围的创设也要遵循共情性原则。首先,科学应用课件引入情境。多媒体课件视听同步、声情并茂,对学生融入情境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很多在实地无法完成的场景重现,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实现。例如,四年级下册《说新闻》,通过课件出示电视新闻节目视频,就能给学生营造现场感。又如,五年级上册《父母之爱》,通过课件出示父母与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生动情景,触发学生的生活体验,一定有很多话可说。其次,合理实地布景增加现场感。口语交际教学中,学生需要扮演不同角色参与演练,对教学场室进行合理的布置或者合理利用学校相关场地,学生会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有助于学生融入情境。例如,六年级下册《辩论》,我们可以将教室布置成辩论赛场,学生的角色体验感会更强。又如,五年级下册《我是小小讲解员》,可以到学校的某个功能场室或校园某个景点处进行教学,学生身临其境,自然能打开语言的阀门。另外,精心设计教学语言营造氛围。营造氛围的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对学生融入情境至关重要。
(三)设置最吸引学生参与的角色
整个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敏感,对什么都感兴趣,而且有着强烈的活动需要,如果我们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对角色的需求,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可以根据学生的成长环境设置角色。学生对自己熟悉的社会角色兴趣度较高,已有的语言经验更丰富。每个孩子成长环境不同,接触的社会角色也不尽相同。有的孩子受父母职业的影响较大,如父母是医生,可能对医护人员的角色更加熟悉;父母是个体经营者,可能与顾客交往较多;父母是警察,对执法语言有一些了解等等。因此,教学情境中的角色可以结合学生的已有认知来设置。其次,可以根据学生年段特点设置角色。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不同类别角色的兴趣度不同,语言经验也不同。经观察发现,低年级学生对同龄化角色更感兴趣,例如扮演身边的同学等,低年级学生会很快打开话匣子。而高年级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加强,他们对成人化角色兴趣更高,例如扮演老师、父母、警察等,高年级学生思维会更加活跃。另外,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或实践经历设置角色。不同学生的阅读量不同,实践经历不同,对不同角色的体验也会不同。因此,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调查后再进行角色设计。
二、一致性原则
通過课堂观察发现,部分教师在设计口语交际教学情境时,学生活跃度很高,但是学生在口语交际中技能习得达成度很低。主要是因为,这些情境的设计仅仅是为“学生喜欢”而设计的,只达到了“热闹”的效果,而情境演绎却脱离了生活实际,或者情境元素以及演绎形式的变换跳跃性太大。因此,笔者认为,设计情境时在考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还要充分考虑一堂课中所设计的情境是否具有一致性,这样的情境教学才真正有效。
(一)情境演绎要与生活实际一致
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模式强调以“周围世界”为源泉,意思就是教学情境要来源于生活。口语交际课堂中设置的情境只有与学生的生活保持高度一致,才能保证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的口语交际技能,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首先,设置的情境要关联生活常识。例如,四年级上册《爱护眼睛,保护视力》,除了根据交际目标设计情境以外,还要注意情境中关联到的影响视力的原因、正确保护视力的做法是否正确。又如六年级上册《聊聊书法》,在设计情境时,要将情境设置与书法专业知识结合。有了这些基础,学生在上述情境中,就不会止步于浅层次的交流。其次,设置的情境要链接实际问题。例如,三年级下册《春游去哪儿玩》,可以根据本班实际情况,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确定班级春游目的地”的讨论中,真正为自己班级服务。又如,二年级上册《商量》,可以让学生寻找自己学习生活中需要“商量”的问题,带着问题去探究。与实际问题相关联,学生就有了体验基础,交流时,会更灵活、更真实。另外,设置的情境要结合生活经历。例如,一年级下册《一起做游戏》,让学生将自己最擅长的游戏教给身边的同学。又如,三年级上册《身边的小事》,情境内容一定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中提取。与个人生活经历关联,学生的表达就会更深入,更富有个性化。
(二)同一堂课的情境元素要一致
小学生在不同环境中转换,会有短暂的适应期。同理,在同一堂课中,情境元素的设置如果跳跃性太大,也极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暂时空白”。因此,我们要尽量保持一节课中情境元素的一致性。首先,课件与情境要协调。例如,五年级上册《父母之爱》,出示父母与孩子的生活画面时,尽量客观真实,但不要太极端。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时,可以配上舒缓温馨的音乐,有助于学生全面冷静的思考。另外,课件画面及音乐需要转换时,也要协调。如二年级上册《有趣的动物》,可以根据不同类别的动物配图配乐,老虎、狮子等动物的音乐可以与小鸟、蝴蝶等有所区别。合适的课件画面、音乐等元素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丰富交流语言。其次,角色不要随意变化。例如,二年级上册《商量》,某位教师采用童话情境,设置了灰灰和白白两个角色。将“语气温和”“运用商量语气”“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等环节融入一个故事情境,均用灰灰和白白作为情境角色。这样,学生的角色感保持了一致,语言交流就会随着故事的深入层层推进。另外,场景间转换要自然。例如,一年级上册《用多大的声音》,某位教师在探究环节引入“动物学校”场景,进入真实生活情境巩固运用时,也以学生所在学校为交流场景。这样,整堂课的场景均为学校,学生在探究环节中习得的技能就能很顺畅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同一内容的参与设计要一致
在口语交际课堂中,学生参与的流程一般是先探究方法并不断练习,最后展示。在练习方式上,要么是单纯的语言交流,要么是情境再现。如果练习环节和展示环节的设计不一致,就会造成学生练得热热闹闹,一到展示环节就乱套。因此,我们要尽量保持参与设计的一致性。首先,练什么就展示什么。例如,五年级上册《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学生在小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进行交流。在展示环节,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有备而讲。又如,一年级上册《我说你做》,学生在小组内练习的“游戏”与展示环节保持一致,学生展示时就会更熟练。练什么就展示什么,会让学生更自信,也能呈现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有助于任课教师捕捉课堂生成,及时引导和帮助学生。其次,怎么练就怎么展示。例如,一年级上册《小兔运南瓜》,学生的练习形式可能是语言描述,也可能是语言加动作的表演。同样,展示环节,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如果练习环节只有语言描述,展示环节就不要强加动作表演,教师的“突然袭击”会让部分学生无所适从。
三、层次性原则
我们还发现,在部分口语交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后,学生在浅层次的语言交流环节,能很顺畅地达到目标,但无法继续深入交流,每一次进入情境后的语言交流都处于平行位置,没有提升。这主要是因为,每个环节的目标处于同一层次,或者进入下一环节时,没有考虑到学生在上一环节已经掌握了哪些技能,甚至只注重演练而忽略思考。因此,笔者认为,设计情境时还要保证各环节目标的层次性、环节间的相互承接以及演练与思考并行,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练习,口语交际能力才能不断提升。
(一)各环节目标要有层次性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对一堂口语交际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分解,这就要求所设计的情境与分层目标相匹配。首先,先易后难。例如,二年级下册《注意说话的语气》,某教师设计了熊大熊二上学的情境。分三个环节完成教学目标,分别是“使用温和的语气,听起来更舒服”“运用商量的语气,别人更容易接受”“真诚而有理的交流,别人更容易理解”,三个目标由易到难,学生对“注意说话的语气”方法的掌握也会由浅入深,梯度性更强。其次,先保基础再促提升。例如,二年级下册《长大以后做什么》的目标是“清楚地表达想法,简单说明理由”和“对感兴趣的内容多问一问”。在教学中,应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基础目标,熟练地运用“清楚地表达想法,简单说明理由”和“问一问”。在此基础上,再略有提升,部分学生可以“有条理”地表达,或者“有个性”地表达等等。只有夯实基础,才有可能达到提升性目标。
(二)各环节之间要相互承接
同一堂课中,各情境环节间是有联系的。各环节向前推进时,一定要将上一个情境中学生习得的技能作为下一个情境设计的基础。首先,可以将上一个情境习得的技能在下一个情境中复现,达到巩固的效果。例如,二年级上册《注意说话的语气》,在第一个情境中,学生学会了“用温和的语气说话”,在第二个情境中,可以让全班学生在小组内,都“用温和的语气说话”,巩固第一个技能,然后再开启下一个探究之旅。其次,下一个情境的设计可以在上一个情境基础上适当变化,设置障碍。例如,六年级上册《意见不同怎么办》,第一个情境完成“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的目标,第二个情境的设计可以在此基础上适当变化,既有“把握别人观点”的内容,又加上“怎么对待不同意见”的障碍。这样,前后情节互相承接,才能推动学生学习技能往上走。另外,可以從简单的单项技能演练,过渡到包含多个技能点的综合情境。例如,六年级下册《同读一本书》,首先,通过指定话题,指定人员分步训练,达成“引用原文说明观点,使观点更有说服力”和“分辨别人的观点是否有道理,讲的理由是否充分”两个听说目标,习得技能。再通过选择一两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分小组深入交流,听说互动,综合运用技能。这样,就能达到内化技能的效果。
(三)演练与思考要双线并行
情境教学不仅仅是“演”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究、思考、运用方法,因此,演练和思考是不能分开的。首先,对已有认知先思考再演练。例如,二年级上册《商量》,隐含着一年级的《用多大的声音》中的交际要素。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思考“商量时,用多大的声音合适”,并试着练一练,再进行“商量”的技能探究。这样,更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其次,对被动认知先演练再思考。口语交际教学中,很多方法也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手段传授给学生。例如,六年级上册《演讲》,教师需要针对演讲准备、演讲稿的基本格式进行讲解,还要对学生试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一些解决办法。对于这些方法,学生是被动接受的。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演练,让学生认同、理解和内化。另外,对陌生认知边演练边思考。例如三年级上册《名字里的故事》,对于学生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话题,可以安排学生课前与父母交流“自己名字里的故事”,思考“怎么讲给同学听”;课上与同学交流“名字里的故事”,思考“我还要怎么讲会更好”;课后再把听到的有趣的“名字里的故事”讲给父母听,完全掌握技能。学生边演练边思考,技能达成度呈螺旋上升态势,最终达到目标。
综上所述,在小学口语交际教学中,只有遵循“共情性、一致性、层次性”三项原则,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情境中探究,在情境中思考,在情境中习得,从而达到提升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