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津
幼儿教育中,越是优秀的教师越是懂得如何尊重幼儿、启发幼儿、引导幼儿,会在与幼儿的互动和交往中构建良好的师幼关系。教师和幼儿同等地参与活动进程,师幼互动包含着智慧的激发与碰撞、经验的交流、情感的共享,教师和幼儿都能感受到来自对方的支持。在这样的互动中,教师不再以灌输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幼儿,而是一种哺育、一种滋润。《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然而,在目前的幼儿教育实践中,部分教师受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影响较深,只希望幼儿听话守纪律,不善于捕捉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对幼儿行为的领悟能力不强。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表面上给幼儿提供了自由活动的条件和机会,实际上不允许幼儿超出教师限定的范围去进行探索、发现和创造。
维果茨基认为,教育作为一种代际之间的文化传送活动,实际上就是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发生的“社会共享”的认知。单独的学习并不构成教育,一厢情愿的灌输也不构成教育。
师幼关系是师幼互动的结果,师幼关系与师幼互动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师幼互动是师幼关系的动态展示,师幼关系是师幼互动的静态表征。
师幼之间互动的不默契会损伤孩子的心灵。例如,一位幼儿在快要放学的时候,兴高采烈地对教师说:“老师,我会唱葫芦娃的歌。我唱给您听,好不好?”教师一边收拾东西,一边看时间等待放学。孩子唱得很卖力,唱完了,他期待地问教师:“老师,我唱得好不好?”教师象征性地“哦”了一声。以上举例中,幼儿的积极表现行为没有得到教师的重视,教师漠然的态度会让孩子感到伤心。
教师要转变角色意识,适当调整教育行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幼儿园要形成安全、愉快、宽松的氛围,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核心问题。教师必须按照相关要求,将自己定位为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师幼交往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幼互动的组织者,以及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引导者、促进者。
教师的角色定位直接影响积极师幼互动的构建。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幼儿的反应与教师预设的情形不一致的情况,这时施教者常会感到困惑:是尊重孩子的权利,顺应孩子的需要,及时调整,构建师幼互动活动,还是强行把他们拉回预定的轨道。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活动中真正关注幼儿,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和反应,捕捉他们在活动中发出的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调整教育行为。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地把握机会和幼儿积极互动,那么教学活动不仅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同时也能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
所以說,活动中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怎样解决问题。教师要把握时机,延迟介入活动,引导幼儿讨论,让幼儿尝试自己解决问题,通过师幼的共同努力,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关系,达到师幼活动协同。
教师和幼儿之间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在师幼互动中作用巨大。教师与幼儿之间积极的情感关系会促进幼儿的自律以及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教师热情、敏感及有回应的互动有助于儿童形成一种安全和积极的感受。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在积极的情感氛围内,教师和幼儿都更容易产生被支持感,互动动机更强,互动效果也更好。有效互动需要教师和幼儿有心灵上的共鸣,需要教师的语言、行为被幼儿真正地理解、接受、呼应甚至欣赏,这样教育教学过程才可更加顺畅自如。
瑞吉欧的教学理论把教学过程比作是教师和儿童在进行乒乓球游戏,教师“必须接住儿童抛过来的球,并以某种形式推挡回给他们,使他们想同我们一起继续游戏,并且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继续游戏,或许还能发展出其他游戏”。这种游戏是双方合作进行的,离开任何一方游戏就无法进行下去。虽然合作双方的经验水平不对等,但教师不应控制、限制或代替幼儿的行为。
教师应强调幼儿的主动探索和自由表达。例如,“蝴蝶喜欢吃什么”活动后,幼儿想再捉几只蝴蝶进行观察实验,但已近冬季,蝴蝶一直没捉到,于是幼儿又生成了新的疑问:“蝴蝶冬天去哪儿了?”针对这个问题,幼儿积极寻找答案。幼儿在一次次寻找中,终于解开了心中的谜。更重要的是,幼儿对自然界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并逐步产生了新的问题:“蝴蝶和蛾子的区别”“小动物如何过冬”等等。
教师在师幼互动中具有引导职能,在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中,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接纳幼儿、欣赏幼儿,努力地去读懂幼儿,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提高对幼儿行为的领悟能力、对自身行为的反思能力。这对优化师幼互动过程、促进幼儿主动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教师要以幼儿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幼儿感兴趣的项目,并站在孩子的角度,用一颗童心去理解他们的发现和探索行为。这种以平等关系提供的支持最易被幼儿接纳。其中,教师对待事物科学认真的态度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有利于帮助幼儿形成探索和创新的品质。
教师与幼儿共同分享“工作”成果,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动力和创造潜能,有利于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和增强幼儿探究问题的兴趣。当幼儿感到教师认可自己的成果时,他们会有一种成就感,进而产生更强烈的学习欲望,树立更强的自信心。
教师不仅要观察幼儿的某一独立行为,还要结合幼儿的个性特征及其所处的场景全面认识他们的行为;不仅要了解幼儿某一行为的客观原因,还要理解他们的行为理由。如在一次教学活动中,教师因为某个幼儿没有参加区域活动,而是在活动室内自由走动,就强迫他参加活动。如果教师能站在幼儿的角度,多去观察、留意幼儿这一行为的缘由,以平和、友善的态度直接询问幼儿,就能了解到幼儿的真实想法。以上举例中,幼儿最应得到的是教师精神上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批评和强制活动。在师幼互动过程中,有的教师缺乏对幼儿行为的领悟力,没有进行换位思考,会伤害到幼儿。由此可见,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极为重要与迫切。
由于年龄、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教师与幼儿在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上存在着许多不同,这些不同最终经常以教师所希望的状态被统合在一起,可能使幼儿教育成为看不见“幼儿”的教育。因此,教师特别需要放弃因教师处于权威者地位而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行为方式,经常回想自己在互动之中指向幼儿的行为,把关注幼儿的需要、关注幼儿行为的意义、根据幼儿的特点适当加以指导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幼儿教育是教师与幼儿双主体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成败。因此,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展开和谐的师幼互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地位、职责、能力,决定着教师在师幼互动中是具有引导职能的一方。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多是师幼互动的施动者,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以及教育行为,直接影响着师幼关系和师幼互动。因此,教师应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尊重儿童,相信儿童的潜能,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互动氛围,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幼儿学习的观察者、合作者、引导者,让幼儿在与教师的积极互动中,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胜利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