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亮 王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与饮食结构也发生了一定变化,致使近年来临床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呈现上升状态,尤其是2 型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80%以上[1]。其中,老年人糖尿病的发病比例较高,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临床上对于2 型糖尿病没有统一的治疗标准,多使用胰岛素来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但对患者的身体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对本院收治的50 例老年初诊2 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探讨使用门冬胰岛素30 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效果,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8 年3 月~2019 年3 月收治的50 例老年初诊2 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5 例。实验组中男13 例,女12 例;年龄66~75 岁,平均年龄(68.34±2.31)岁。对照组中男15 例,女10 例;年龄65~75 岁,平均年龄(67.62±2.46)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65 岁;②患者临床症状及相关检查符合初诊2 型糖尿病的有关标准;③患者入院前15 d 无药物治疗史,无胰岛素使用情况;④患者及其家人对本次治疗方案知情,并签字同意。排除标准:①患者年龄<65 岁;②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检查后不符合初诊2 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③患者入院前有药物治疗史或胰岛素的使用史;④患者已出现一系列的糖尿病并发症;⑤患者有着严重药物过敏史或对本研究使用的药物存在过敏情况;⑥患者患有严重精神类疾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门冬胰岛素30 皮下注射治疗,选择患者的前腹部、三角肌、臀部或者大腿部为注射区域,在以上注射区域进行轮流注射。注射剂量为0.5~1.0 U/(kg·d),具体剂量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与身体状况而定,频率为3 次/d。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二甲双胍治疗:二甲双胍初始治疗剂量为400 mg,1 次/d,饭后吞吐,并对患者的血糖情况进行及时检测。后期根据病情发展与患者的自身情况对二甲双胍的摄入量进行调整,但最大剂量应<2000 mg。若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应将服药频率改为2 次/d,剂量为1000 mg/次。两组治疗时间均为3 个月。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其中,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血糖水平如下所示:空腹血糖≤6.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餐后2 h 血糖≤8.0 mmol/L,即可判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糖水平如下所示:空腹血糖为6.0~7.8 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7%~9%、餐后2 h 血糖为8.0~9.0 mmol/L,即可判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且有病情加重现象,血糖水平如下所示:空腹血糖>7.8 mmol/L、糖化血红蛋白>9%、餐后2 h 血糖>10.0 mmol/L,即可判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对比两组患者血糖指标水平。对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h 血糖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③对比两组患者的血脂指标水平,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2.2 两组患者血糖指标水平对比 治疗后,对照组患者餐后2 h 血糖为(10.56±1.06)mmol/L、空腹血糖为(6.41±1.26)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8.14±0.71)%;实验组患者餐后2 h 血糖为(8.04±0.37)mmol/L、空腹血糖为(5.62±0.51)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6.08±1.03)%。实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h 血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血脂指标水平对比 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甘油三酯为(2.71±0.84)mmol/L、总胆固醇为(5.46±1.04)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3.64±0.87)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0.87±0.32)mmol/L;实验组患者甘油三酯为(1.51±0.72)mmol/L、总胆固醇为(4.57±0.98)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3.05±0.74)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1.24±0.29)mmol/L。实验组患者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门冬胰岛素30 作为一种类胰岛素药物,具有药物起效快,持续时间长等特点[2-4]。在药物经注射进入人体后,在注射后的10 min 便可在人体发挥作用,在注射1~4 h 之间药效达到顶峰状态,注射后门冬胰岛素30 在人体的作用时间长达24 h。门冬胰岛素30 中的有效成分在人体内可以促进胰岛素的释放,并控制释放速度,防止胰岛素过量释放而导致的低血糖情况的发生[5]。二甲双胍在临床上常用作患者的降糖治疗,工作原理为降低胃肠对葡糖糖的吸收,增加肌肉组织的敏感性,进而使人的细胞以及肝脏进一步增加对于葡萄糖的吸收,加快葡萄糖在人体内的分解速度,促进吸收,从而达到对血糖的良好控制作用[6]。研究人员发现,二甲双胍在人体发挥作用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降低人体内脂肪的合成,达到良好的降脂功效。但要想达到预期效果,就要控制好药量的摄入,使药物的使用剂量与患者的身体状态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对于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而言,二甲双胍的使用可以达到良好的降脂、降糖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应用门冬胰岛素30 对于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患者容易出现低血糖情况,不利于患者病情的治疗,而二甲双胍可以有效减缓葡萄糖从肝脏的代谢,提高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从而增加人体细胞对于血液中葡萄糖的吸收,增加人体内细胞、器官中葡萄糖的含量[7]。而门冬胰岛素30 与二甲双胍的联合使用,对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有着良好的效果,但在两种药物的使用过程中要密切注意患者的临床反应,结合患者的疾病发展以及个体差异情况对两种药物的使用剂量进行相对调整,从而达到治疗的最优效果[8]。与此同时,门冬胰岛素30 与二甲双胍的联合使用能够使两种药物达到互补效果,一方面能够较好地控制患者过高的血糖,使血糖恢复正常状态,从而减轻患者内脏负担,降低对血管的伤害[9];另一方面,对血糖的有效控制,减少了患者低血糖的情况的出现[10]。本研究中,采用门冬胰岛素30 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h 血糖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上可知,门冬胰岛素30 与二甲双胍的联合使用在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上有着显著效果,有着较高的安全性,而且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降低患者的血脂,更能防止患者因胰岛素分泌过多而导致的低血糖情况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老年初诊2 型糖尿病患者使用门冬胰岛素30 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能够在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血脂的同时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