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血管介入手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评价

2021-11-12 01:20那振琦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29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脑血管溶栓

那振琦

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包括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和肿瘤,脑血管疾病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引起脑血管疾病的最主要病因与患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因素有关,高血压是引起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当患者同时伴有酗酒不良习惯时脑血管病的发病几率会增高,若患者肢体出现动作缓慢和反应迟钝等症状时会严重影响患者生命[1]。有研究表明,脑出血患者93%有高血压病史,脑血栓患者86%有高血压病史,脑血管疾病患者70%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2]。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还与心脏病有关,如风湿性、高血压性、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等,此类患者体内容易形成栓子,当出现心力衰竭或心房颤动(房颤)时,会促使血栓脱落流至脑动脉发生栓塞,极容易引发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包括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表现为突发性神经功能障碍和意识障碍,一侧肢体无力麻木,一侧面部麻木,口眼歪斜,头痛眩晕呕吐等,如得不到有效治疗,愈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4]。缺血性脑血管病可以通过常规静脉溶栓药物治疗恢复血流,溶栓药物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和替奈普酶等,其治疗效果有限。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以及安全性高等特点,可以显著快速改善管腔狭窄,减少药物用量,减轻药物的副作用。本文主要对颅内血管介入手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现将临床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1 月~2020 年6 月本院收治的42 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23 例,女19 例;年龄49~73 岁,平均年龄(54.4±6.9)岁;其中脑梗死31 例,短暂性缺血发作11 例;合并高血压15 例,糖尿病18 例,吸烟史11 例,酗酒史16 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1 例。纳入标准: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诊断标准[5],有缺血性脑血管病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症状持续3.0~4.5 h,患者和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有颅内出血患者,近期有颅脑外伤患者,有颅内或椎管内手术患者,有颅内肿瘤患者;伴有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病变患者,有恶性肿瘤或精神病患者,有出血倾向患者,对药物过敏患者。

1.2 方法 术前给予颅内外血管病变检查,如颈动脉超声、磁共振脑血管造影等,心电图、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常规检查,患者口服降脂、抗血小板、活血化淤等药物。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溶栓治疗,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300 mg,1 次/d 口服,治疗1 个月;氯吡格雷75 mg,1 次/d 口服,治疗1 个月;溶栓药物阿替普酶0.9 mg/kg,1 次/d 静脉推注;溶栓治疗前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250 ml,1 次/d 静脉滴注,治疗7 d;20%甘露醇注射液250 ml,1 次/d 静脉滴注,治疗3~5 d;患者住院期间使用0.9 mg/kg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90%药物在60 min 内持续静脉推注完成,剩余10%剂量在5 min 内静脉推注完成。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颅内血管介入治疗,通过血管造影技术观察患者缺血区侧支循环变化情况,治疗前患者口服阿司匹林300 mg 和氯呲咯雷75 mg,有效抑制患者体内血小板凝集。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后确定穿刺点,通过血管造影判定患者脑部主动脉弓上各分支血管走向是否出现狭窄,探查患者血管供血情况及动脉狭窄分布情况后定位血管狭窄部位,使用1 ml/min 泵入20 U 尿激酶后放置动脉鞘,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引导管及微导管送入主动脉、椎动脉或颈动脉,监测患者病变狭窄部位,通过球囊将狭窄部位进行扩张后安装支架,穿刺部位出血止血,包扎完成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治疗效果,判定标准:显效: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减少45%以上,各项临床症状改善良好;有效: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减少18%~45%,各项临床症状有一定程度好转;无效: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减少18%以下,各项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不良反应,表现为头晕、呕吐、心律失常等。③术后血管再通情况,分为完全再通、部分再通和未通。颅内血管各分支显影清晰为完全再通;颅内血管各分支显影不够清晰或在栓塞后端见部分血管显影为部分再通;颅内血管各分支无任何血管显影为未通。血管再通率=(完全再通+部分再通)/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显效12 例,有效8 例,无效1 例,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治疗显效8 例,有效7 例,无效6 例,总有效率为71.43%。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86,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发生头晕5 例,呕吐4 例,心律失常3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4%;观察组发生头晕2例,呕吐1例,心律失常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62,P<0.05)。

2.3 两组患者术后血管再通情况比较 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血管再通情况比较[n(%)]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优质生活使人们生活不规律,使脑血管疾病发病趋于年轻化[6]。脑血管疾病易发人群为50 岁以上老年人,尤其对于患有脑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脂血症、肥胖症等患者,身体器官组织功能逐渐下降,更易引发脑血管疾病,愈后轻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重者瘫痪、失语甚至死亡,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7]。缺血性脑血管病在脑血管疾病中最为常见,临床类型主要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进展性卒中、完全性卒中、边缘区梗死和腔隙梗死[8]。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病因为颅动脉血管的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动脉狭窄,导致脑部血液循环障碍,阻挡血液供应,使脑组织和神经受到严重损伤,引发患者脑组织缺血缺氧和神经功能损伤[9,10]。

对于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主要以保护缺血缺氧的脑组织为主,防止栓塞进一步扩大,预防脑水肿和脑疝,要求患者控制三高,口服抗凝药物治疗。静脉溶栓是通过向患者注射溶栓药物恢复脑血管血流,从而消除血管内的栓塞,溶栓药物直接溶解内源性纤维蛋白,促进患者体内纤溶酶催化降解,改善患者体内血液循环系统,将血栓彻底溶解,提高溶栓效果[11]。目前溶栓药物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和替奈普酶等,一般在发病4.5 h 内使用效果最佳,但治疗效果有限[12-14]。脑血管介入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安全性、有效性最高的微创治疗技术,在数字影像设备的导引下完成,血管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效果快、并发症少等优点,通过脑血管造影技术导引,使用特殊导丝材料经血管到达病变部位,确定疾病类型,分析脑血管狭窄情况及介入治疗后的再通情况。在造影前需要确定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才可以实施手术,通过球囊导管或金属支架恢复血管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血管血液循环通畅[15]。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9.05%低于对照组的5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颅内血管介入手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血管再通,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值得临床使用。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脑血管溶栓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50例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