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初级日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以重庆外语外事学院为例

2021-11-12 12:11:16陈强王莹珞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6期
关键词:日语学习动机民办高校

陈强,王莹珞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重庆 401120)

1 研究背景

随着中日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专业日语教育也迅速发展,近年来,日语在中国已经成了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语种,中华日本学会、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和日本国际交流基金(2010)在《中国的日本研究》中提到:“据统计,到2009年,全国共有385 所本科大学设立了日语系或日语专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提到:“我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 663 所(含独立院校265所)。”与此同时,在重庆地区的26 所普通本科高校中,开设日语相关专业的学校有8 所,其中有两所为民办高校。不管是从全国范围来看,还是单从重庆地区来看,日语专业的开设比例也非常之高,招生人数每年也都处于增长趋势。

面对这样的现状,如何培养出合格的综合型日语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任务,先行研究中对教学法、教学形式等有了很详尽的阐述。为教师在课堂中如何进行教学,如何安排教学等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但是,对课堂的另一主体:学生因素的研究较少。

2 有关日语专业学生学习动机的先行研究

在关于日语学习动机的先行研究中,彭晶、王婉莹(2003)的研究中主要针对清华大学的学生进行了相关论证,并将日语学习动机细分为8 种类型。王婉莹(2005)的研究中主要针对的非日语专业的学生。魏丽春(2019)在研究中,对如何培养日语专业低年级学习动机提出了相关建议。但没有对日语专业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加以系统梳理。卫萍萍(2019)在研究中通过分析安徽三联学院本科日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与需求,为专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但是在这些研究中,没有针对民办高校本科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对他们的学习动机加以梳理总结,且调查手段多为单次性问卷调查,不能很好地反映出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其学习动机呈现出一种怎样的变化,以及潜藏在其背后影响其学习动机变化的一个原因。

2.1 研究目的

由于先行研究中对民办高校日语低年级学生的学生动机的空白。笔者将在该文中以该校的日语专业低年级学生为对象,通过相应的问卷调查来获取相关的客观数据,并加以分析。总结出该类学生在选择日语专业初期的学习动机所呈现出的特点。

除此之外,通过将近一年的专业学习后,学生的学习动机肯定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因为进入二年级后,学生对日语专业整体的把握度在增长,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也在增多。这时候有必要再对他们的学习动机有一个梳理,通过这样的历时性对比,教师才能更好地跟上学生的关注点,才能及时地调整课堂安排。以达到“因材施教”对全过程的覆盖。

同时,伴随着知识点增多、课程变难等一些客观因素的出现,某些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减退速度应该会变快,这时就需要对其减退的原因有一个总结,以此来阻止其学习动机的不断衰退。因此,找出其学习动机减退的背后元凶以及找出相应的对策也是本文章的目的之一。

2.2 民办高校低年级学生学习动机所呈现出的特征

该次特征的总结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了探索。问卷在参考了彭晶、王婉莹(2003)的研究后,共设置了48 个项目。问卷采取了李克特五级量表形式,选项依次为:完全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完全不同意。本次调查共收回224 份有效问卷。

通过该次调查发现,民办高校的日语专业学生中,有超过40%的学生,是进入大学之后才初次接触日本语这门语言的。不可谓不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同时,鉴于民办高校学生自身所存在的诸如:注意力不易集中、易放弃等特殊性,尽早地对其学习动机进行一个全面的调查就显得更加重要。这样在学生初期的学习中应针对其需求,进行“对症下药”。

通过对48 个项目的统计,并参考彭晶、王婉莹(2003)所进行的动机分类。呈现出图1的结果。从该图可以看出,融入型动机所占比重为所有动机类型中最低者。其具体的题目为:(1)我想去日本留学。(2)我可以结交更多日本朋友。(3)它将有助于我和日本人交流。(4)我想和日本人结婚。(5)我想今后在日本定居。(6)有家人在日本。

通过这个结果,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入学初期的学生中,很多人并没有抱有去日本留学,以及在日本工作的动机。所以,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不宜过多地涉及该方面的内容。如果设置过多,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另外,通过图1所呈现出的数据来看,日语志向型动机为其中大多数学生的主要动机。在相关项目中选择非常同意&同意的人数在总人数中所占比重最高,为79.35%。其具体的问卷题目为:(1)我喜欢日语本身。(2)我喜欢学习日语。(3)我想使自己的日语有所长进。(4)我对中日语言差异感兴趣。

图1 民办高校低年级学生学习动机呈现特征第一次调查统计

作为一名日语教师,能得到这个结果是比较喜人的。因为如果学生在入学初期就对日语抱有浓厚的兴趣的话,教师在进行课堂讲授时,比起被迫选择日语的学生的教授对象,课堂气氛的营造比起后者应该更加容易,而且,在这样良好课堂气氛的烘托下,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与此同时,教师本人也会从这样的课堂教学中获得非常大的成就感,教学双方都会从这样的课堂中获得益处,形成教学双方相得益彰的局面。如果能长期将这样的课堂气氛保持下去的话,会形成一个非常好的良性循环:“即教者充分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学者也会有很强的获得感。”当然,想要保持这样的课堂气氛并非一件易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能达成。

同时,基于这样的结果,我们在进行课程设计以及课程教授时,应尽可能地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将日本语的魅力贯穿在自己的讲解中。例如:如何把日本语的相关知识以更加“有趣”的方式去呈现给学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借着对学生学习日语的动机分析,来思考如何创造更加符合学生“口味”的课堂,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根据第一次调查结果所做的课堂调整

因为《基础日语》这门课程对低年级的日语学生来说,既关键、又枯燥。大多数时候需要学生通过无数次的“重复”才能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相应的“内化”。所以很多时候,会给学生带来无趣感。学习者是很难进入沉浸状态的,因为按照“沉浸理论”的解释:“如果学习的参与者要进入沉浸状态的话,需要参与者对活动感兴趣,愿意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去。”所以要在《基础日语》课程中激活学生的沉浸模式,就需要通过贴合其学习动机来激发学生兴趣。

首先在课程设计环节,在进行单词和语法讲解时,尽可能用到生动形象的载体来展开讲解,而不是通过教师对书本例句的精讲、教参例句的翻译来达到学生对相应单词或者语法点的掌握目标。与此同时,在讲授相应语法时,其潜在的文化背景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此举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日语这种语言是和人类一样,从遥远的过去走来,跟随着人类一起走到了现在,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在具体的课堂讲授环节,依据既定的教学设计进行相应讲解的同时,也要时常关注学生的精神面貌。虽然从学生的学习动机调查中可以看到学生对于日语本身的关注度很高,但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无时无刻保持百分百的专注度是不太现实的,肯定会走神,或者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游离于课堂之外时,这种情况下如何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带回课堂,是我们在实际的课堂教授时需要边实践边摸索的一个问题。

2.4 第二次调查结果与第一次结果之间的对比

随着学习不断地向前推进,学生的学习动机肯定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所以笔者在第一次调查之后的第10 个月时,对同一批受验者进行了第二次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的内容也沿用上一次的问卷内容。这样才能准确地反映出,在学生经历了10 个月左右的日语学习后,其学习动机具体发生了何种变化。第二次调查获得有效问卷210 份。调查结果的具体分析结果见图2。

图2 民办高校低年级学生学习动机呈现特征第二次调查统计

通过对比图1和图2,我们可以看到:对异文化、异语言的憧憬型动机一跃成了大多学生学习日语的主要学习动机。在第一次调查中拔得头筹的日语志向型在第二次调查中跌了大概7.45%,从这里可以做出以下推测: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推进,知识的深度与难度也在不断提高,因而造成了某些学生对于日本语本身的“狂热”程度有所下降,因为最初的好奇心所带来的动机,已无法抵挡难度提高所带来的阻力。

同时,伴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在进校初期仅仅是对日语这门语言或者是日本文化感兴趣的学生,也因为教师在课程中对于日语与其他语言异同的阐述,或者是与其他学院的学生接触,兴趣面得以拓宽,开始对异语言进而对异文化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现象,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应当及时调整自己课堂设计,不单单要涉及日语以及日本文化方面的知识,也要更多地涉及与其他语言相对比的内容,以对应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变化。

第一次调查与第二次调查的具体增减情况见表1。从中,我们能看到,除了日语志向型动机下降最多之外,憧憬日本文化型动机也与其并列“第一”。从这里我们能够印证刚才笔者的分析:即最初有很多学生是以憧憬日本文化为主要学习动机而选择的日语专业,但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推进,其对日本文化的热情也随着知识点的增多以及知识点难度的提升,该类型的学习动机已无法为学习者提供相应的动力去支撑其继续枯燥的语言学习。同时,由于民办高校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如程如平(2007)在其文章中提到的:经济条件好,依赖性强,抗挫折能力比较差等。这样的一些特殊性,对该类学习动力衰减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此外,通过表1还可以看到唯一有所增长的动机类型为强迫型。通过观察强迫型动机增减的具体数据后,可以看到,虽然将学习日语作为毕业通行证的人数有所下降。但是经历了将近一年的学习之后,有一些人发现日语专业并非为自己的首选专业。从笔者的角度来看,也许还是畏难情绪在作祟。也许有一些学生在入学初期,对于日本语的理解应该是,在日语中存在着大量能看懂的汉字,所以就单纯地觉得日本语应该会非常简单,故而选择了该专业。不曾想,进入正式的学习后,发现完全是两回事,日本语的学习不仅没有想象中的轻松,反而非常辛苦。所以,学习不断深入的同时,他们也越发地感到日本语所带来的压力。

表1 第一次调查与第二次调查的具体增减情况对比

从第二次调查结果来看,学生整体的学习动机处于一种下降趋势。作为教师,这种发展趋势是需要我们警惕的。因为如果我们不采取相应的措施阻止这种趋势不断发展下去的话,最终的结局也许就是教与学的“分道扬镳”。

2.5 针对学习动机衰退的探究

为了探究学生学习动机衰退的原因,笔者选择了通过问卷以及和学生交谈的方式来对其变化的原因一探究竟。问卷借鉴了杨豪杰(2016)的调查研究,并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做了相应的调整。共设置了32 个项目。通过对现在在籍的学生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98 份。

通过此次调查发现,觉得自己学习动机有所衰退的学生占到了此次所有受验者的60.20%。与此同时,在观察具体的数据时可以看到,许多学生在不断反复的重复记忆工作中败下阵来。其次便是没有自己的方法。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来缓解学生学习动机不断衰退的趋势。

3 结语

首先,通过该次调查,了解到在民办高校的日语专业学生中,高起点学生并不多,大部分学生还是进入大学之后,才初次接触了日本语专业。

其次,民办高校日语专业的学生在入学初期,多数是凭借着对日语本身的兴趣进入到对该专业的学习,但是在入校初期由于对日本语本身缺乏一个全面性的了解,对日本语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拥有与中文一样的汉字层面”,这样的认识导致比较多的学生认为日语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外语。所以,很多学生也是抱着这样的学习动机选择了日本语专业并开始了日本语的学习。

但是随着日本语学习的深度与广度的不断拓展。很多学生开始发生了动摇,具体表现为,在经历了将近一年时间的学习后,支撑很多学生的学习动机发生了变化,在入学初期引领大多数学生的日语志向型动机也在第二次调查中下降了7.45%。许多正面型动机在第二次调查中都分别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唯有强迫型动机有所上涨,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在经历了将近一年的专业学习之后,他们的学习动机在由主动向被动转化。

最后,针对学生学习动机衰退的原因做了分析。发现很多学生在面对需要不断重复记忆的内容时,会很快厌烦。

该文主要针对民办高校日语专业学生在入校初期,学习动机的特点予以了调查分析,得出了相应的分析结果。并且对他们的学习动机的变化做了历时性调查研究,从中看到了学生学习动机的历时性变化。并尝试着对其学习动机变化的原因做了相应调查。但是,还没有对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做出详尽的阐述。这将是笔者今后将要思考以及需要尝试解决的课题。

猜你喜欢
日语学习动机民办高校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2:32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44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44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10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4:34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4-17 09:06:16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