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横向联系:音乐课堂实现文化理解的重要途径

2021-11-12 23:07
戏剧之家 2021年12期
关键词:横向联系文化区民族音乐

(福建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2017 年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新增了学科核心素养这一内容,明确指出核心素养包含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三个方面。其中又对文化理解作了明确的界定,即“通过音乐感知和艺术表现等途径,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中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课标”中还指出“优秀音乐作品是对特定社会、文化和历史的理解,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创造的特色、能力和水平。将文化理解作为高中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旨在通过音乐课程教学,让学生认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坚定文化自信;让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音乐文化,以平等的文化价值观理解世界音乐的多样性”。然而在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这一素养,“课标”并没有明确地指出,因此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大胆地认为音乐课堂实现文化理解的重要途径在于注重横向联系,而这其中又包含三个方面,即第一方面:注重跨学科的横向联系;第二方面:注重跨地域的横向联系;第三方面:注重跨民族的横向联系。

一、注重跨学科的横向联系

过去人们学习一门学科就只学习这门学科,很少或几乎不涉及到许多相关的学科,使得学生的视野变得狭窄,只能“就事论事”。音乐学家陈铭道先生曾指出“任何音乐分析或对人类音乐性的评估,都不能放在音乐自身当中进行分析,它必须要解释清楚音乐以外的那些过程:有许多关于音乐结构的重要问题,可能要在历史、政治、哲学或者声学中找到答案”。更重要的是,“音乐教育是反映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状况的一个侧面,同样,它也反映着一个国家音乐文化发展的方向。”况且,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文化,“音乐应当通过文化语境来观察、考虑它的价值、意义、社会结构和具有的文化感知”,这凸显出了注重跨学科的横向联系在文化理解中的重要性。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与以下三个学科的联系上,即历史学、宗教学和政治学。

(一)注重与历史学的联系

把音乐理解为一种文化,或是重视音乐背后的文化意义是音乐人类学的核心课题。而音乐人类学一开始是只重视“共时”研究而忽略“历时”研究的,即它并不注重音乐背后文化发展的历程,这是因为一开始研究非欧音乐的欧洲音乐家们认为非欧音乐即是音乐最原始的状态,因而其不存在于历史中。然而发展到现代,音乐人类学逐渐摆脱“欧洲中心论”的束缚,越来越关注到历史的发展,有大量音乐人类学与历史学结合的文章著作问世,这使得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到音乐文化与历史学之间的联系。历史学教授赫拉利博士曾在其《未来简史》中指出:“学习历史不是为了预言未来,现代社会发展太快,预言未来太困难。历史造就了我们现在的社会文化,而我们从出生开始就被我们的祖先从冰冷的坟墓里伸出双手,扼住我们的脖子,强迫我们朝着某个方向前进。学习历史是为了松开双手,让我们可以看一看其他方向,试试不同的路”。在音乐课堂上讲授世界各民族各异的音乐时,对于从未接触过这类音乐的学生来说,难免感到陌生,甚至会觉得怪异,而通过对其音乐的产生、发展以及演变过程进行阐述,能帮助学生们理解“异域文化”。在“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情况下,学生们对某一特殊音乐文化的理解才更全面,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化认同,就像新课标中对文化理解这一素养进行评分的满分标准中所论述的“能围绕音乐与历史、民族、社会以及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阐发个人观点”一样。

(二)注重与政治学的联系

音乐是对一个社会的反映,这其中也就包含了对政治的反映,同时其也极大地影响了音乐的发展。例如,在欧洲音乐的强势冲击下,非欧民族音乐都或多或少地受其影响,有的直接在竞争中消亡,有的则是靠着政府出台的保护政策苟延残喘,还有的则是巧妙地与欧洲音乐相结合,成为了现代化的新形势。对于出现的这三种不同的结果,我们不得不去探讨背后的原因,即过去的“欧洲中心论”和现代的“全球化”到底对各民族音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此外,从历史上看,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领导者及政府的喜恶或政策都对音乐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诸如我国清朝的四大徽班进京,就对京剧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又如欧洲对美洲的强势殖民使得当地土著印第安人的原始音乐几乎湮灭。这些都充分体现出了音乐与政治的重大关联。因此,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必须注重某地区音乐文化背后蕴藏的政治因素,这样才会对该地音乐的产生及其特性有更好的把握,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化理解。

宗教学不过多赘述,理解音乐文化最好的方法便是将这三个方面相结合,即教师在讲述某地区音乐文化时,除了对其音乐形态进行描述外,还要对该地区的历史、宗教及政治发展进行介绍,使学生能全方位地感知音乐,更好地实现文化理解。

二、注重跨地域的横向联系

在世界范围内,如若要对各地不同的音乐进行鉴赏,则首先需要对某区域内拥有类似音乐形态的国家地区进行划分。若按照欧洲音乐对世界音乐的影响来划分,则可分为欧洲音乐和非欧音乐;若按照文化区域来划分,从宏观上来说,根据“世界各民族音乐风格的差异,并参照各种文化的背景,似可将世界民族音乐划分为九大区域,即东亚音乐文化区、东南亚音乐文化区、南亚音乐文化区、西亚北非音乐文化区、黑人非洲音乐文化区、欧洲音乐文化区、北美音乐文化区、拉丁美洲音乐文化区和大洋洲音乐文化区”,从微观上来说,则可将某一地区的音乐文化进一步细化,如苗晶与乔建中老师在其《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一文中曾根据我国的地理和语言背景将我国汉族民歌划分为“东北部平原民歌近似色彩区、西北部高原民歌近似色彩区、江淮民歌近似色彩区、江浙平原民歌近似色彩区、闽台民歌近似色彩区、粤民歌近似色彩区、江汉民歌近似色彩区、湘民歌近似色彩区、赣民歌近似色彩区、西南高原民歌近似色彩区以及客家民歌特区”[9]29-40 这十一个分区。在音乐课堂实践中,进行世界民族音乐课程教学时,要时刻注意跨地域音乐的横向联系,让学生能更多地通过比较来对不同地域的民族音乐的特征有更好的把握。与此同时,将不同地域中的某种音乐形态,如某个乐器与另一个地域的某个同类型乐器进行比较,不仅有助于该乐器的溯源,而且还能让学生感知到具体音乐形态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进入新环境时是如何融入其中的。

(一)注重欧洲音乐与非欧音乐的联系

非欧音乐是相对于欧洲音乐而言的。虽然这一名称现在看来略微有一些“欧洲中心论”的寓意,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如今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仍使用的是欧洲的那一套体系,仍然还是偏重于欧洲古典音乐,这就使得我们将这两个地域的音乐进行比较变得更为必要。在当今全球化的潮流中,非欧音乐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欧洲音乐的影响,各民族音乐的最初形式几乎都消亡了,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大多都是经过“现代化”处理以后的样貌,虽然说这些样貌中有些许是为了适应现代化的趋势或迎合大众的喜好而将本民族音乐削足适履地放入到欧洲音乐或当今流行音乐的框架中,但大部分与欧洲古典音乐的结合还是体现出了民族音乐自身的特点。因此,在讲授各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将二者进行比较联系,可以看出该民族音乐是吸收了欧洲音乐中的哪些元素或优点,从而使其得到完善或呈现出全新的面貌,这对于学生进行音乐创作或是理解该民族音乐都很有帮助。

(二)注重文化区之间的联系

自二十世纪末国内引进《世界民族音乐》课程之后,学界对“文化区”这一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从宏观上看,学者们统一认定世界范围内的各民族音乐文化可划分为九大区域;从微观上看,苗晶与乔建中老师提出的“中国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概念得到了学界的高度认可。因此,下文将分别从以上两个层面进行论述。

1.宏观层面:注重世界民族音乐九大区域间的联系

在现如今所有的《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教科书中,学者们都对这九大区域的划分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虽然这种区域划分为不同地区教授统一类型的音乐提供了方便,但这并不意味着区域就一定把界限给定死,相反,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更应该利用不同文化区之间的相似和相同之处进行联系比较。例如,在讲到东亚的传统乐器琵琶时,教师就可以横向联系到中亚地区的同类弹拨乐器乌德琴,以及欧洲地区的弹拨乐器吉他,甚至有学者认为东亚的琵琶和欧洲的吉他都来源于中亚的乌德琴。如若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提及这些内容,不仅能让学生对这些乐器的形态有所了解,还能掌握该乐器的来源,此外,还能对世界范围内同类型的乐器都有大概的了解,可谓一举三得。又如,同在亚洲范围内,可以对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音乐进行对比,通过对比了解到三者间的相同或相似之处,以及同在亚洲却将其划分为三个不同文化区的原因,还能了解到地理因素对音乐文化区的影响,让学生的知识不仅仅局限在音乐层面,还能拓宽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领域。

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只局限于介绍音乐形态方面的知识,而忽略了音乐背后的文化意义。《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出现虽然使音乐课堂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然而,因其发展时间较短,缺乏师资等因素,使得教师在教学实践,尤其是中小学课堂实践中,总是单纯地介绍关于某文化区音乐形态方面的内容,加之照本宣科,缺少文化区间的横向联系,使得学生上完就忘或“不求甚解”。因此,若想改变现状,关注文化区之间的横向联系是教师们的首要任务。

2.微观层面:注重某具体区域内各地之间的联系

由于世界民族音乐九大区域的划分范围还是较大,且区域内各地间还是有各自的特色与不同之处,因此,除了关注宏观层面外,还需要对区域内某地的音乐文化做进一步的划分,同时加强细化各区域间的联系。

以我国汉族民歌的分布为例,全国就可以划分为十一个具体的分区。在苗晶与乔建中老师的论文《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中,曾提到“按照种族、地理、文化背景或体裁、风格等把大至全世界小至一个民族的聚居区的音乐文化分成若干区域,是比较音乐学研究中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在世界上居于十分特殊的地位,特别是汉族民间音乐,由于有数千年的积蕴,各地音乐风格、品种的多样和差异,其分布区域呈现出纷杂、多变的局面”,这就使得将文化区做进一步划分成为必要。在进一步划分文化区之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例如在讲授东亚音乐时,就可以在宏观上将东亚文化区内的中国与日本、朝鲜半岛等地的音乐进行比较,同时在微观上将中国内部各地区不同风格的民歌进行比较,这就使得学生能由点及面,层层递进,最终对整个文化区的音乐文化都有很好的把握。

三、注重跨民族的横向联系

“民族是一个比较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是因血统、生活、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相同而结合的人群。按照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的观点,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同时,也有其共同的标识,即: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文化,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

“根据多数学者的估计,当代世界约有大、小民族两三千个。据1985 年的统计,其中上百万人口的大民族有300多个,其人口总和占全球50多亿人口的96%以上,而剩下的不到4%的人口中,却包含着为数甚多的小民族。”因此,教师在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能忽视跨民族的比较联系。诸如在介绍印度音乐特征时,通常情况下是将其分成北印度与南印度两个区域,因为南北印度在民族上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也造成了南北印度在音乐上的差异。但是,划分并不意味着完全地割裂,相反,我们应当把它们联系起来,进行横向比较,找出二者的相同或相异之处,这将有助于学生对该地区音乐进行更好的把握,同时学生们还能通过音乐理解到由于民族差异而带来的冲突发生的原因,这样才能使学生们真正地做到文化理解。

此外,由于世界各地各民族通常是混居或杂居的状态,因此相邻近的各民族间的音乐也早已互相吸收融合,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音乐形态,且现如今各民族间的交往愈加密切,这也使得音乐间的联系更为频繁。因此,我们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便不得不把各民族间的音乐进行横向联系,尤其是相邻近民族的音乐,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很有可能它们已经互相融合或正趋向于合而为一。注重跨民族间的联系,也能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到各民族自身的特色,以及不同民族音乐的区别,既有助于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又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文化理解。

四、结语

“文化是通过教育、濡化和文化性学习获得其稳定性并得以延续的,而也正是在同一文化性学习的过程中,变化发生了,而文化得到它的动态特质,文化的总体规律也同样适用于音乐;音乐学习的过程是我们理解人类所产生的声音的关键所在。”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我们要对其进行理解,就不得不对其背后所蕴藏的人文因素进行剖析。因此,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注重横向联系,关注音乐与不同学科以及各地域、各民族音乐间的联系,正如新课标中所论述的,“音乐教师应主动关注语文、历史、政治、外语等学科与音乐相关的教学内容,恰当地从中取材引例,使学生在不同学科的横向联系中增强文化理解力……领略风格各异的音乐,理解音乐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传统的关系……教师还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音乐文化现象和社会文化热点问题……增强学生文化鉴别力”。只有采取此种方法,教师才能更好地教导学生学习到应有的知识,学生也才能更好地吸收,从而真正实现新课标中提出的文化理解的目标。

猜你喜欢
横向联系文化区民族音乐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东汉洛阳城南:中国古代第一个都城文化区的形成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新课改下“分数的简单应用”
克服高三物理复习短板的三种策略
信息技术教学中知识迁移的探究
两湖文学:作为整体感觉文化区
东汉时期汝南文化区形成原因初探
语文学习中的横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