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丹妮
许慧晶导演的纪录电影《棒!少年》获得媒体和观众的广泛关注,先是于2020年8月成功引爆First竞赛单元片场,斩获最佳纪录长片和观众选择荣誉,又于同年12月上映院线获得各界好评,成为名副其实的口碑黑马。作为一部体育与公益等多类型融合的纪录电影,《棒!少年》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在记录影像真实性的同时充分发挥故事性,传递出有关体育竞技、家庭创伤和成长治愈的三重精神内核,带来丰富的艺术和社会价值。
纪实性:内容与形式上的真实。纪录片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用非虚构的影像记录方法真实直接地反映生活、记录现实本身。其中,真实作为纪录片的第一属性是纪录片的本质与存在的基础。《棒!少年》作为一部纪录电影将展现生活的原生态作为本质内核,强调内容与形式上的双重真实。制片人齐康曾表示“它最大的创新就是回归传统,遵循了创作的本质。”
在内容上,影片立足于现实生活中的非虚构真实事件。影片没有提前构思好的剧本和职业演员的加盟,而是由摄制组亲自深入到位于北京市郊的爱心棒球基地,拍摄历时两年,记录下700个小时的真实素材,再经常规线性叙事将真实故事展现在荧幕上。无论人物角色、场地还是现场拍摄,影片内容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展现真实性。
在形式上,影片多采用跟拍、抓拍镜头展现生活中的原生形态,没有观点倾向性明显的采访镜头,不掺杂过多的人为干预。跟拍镜头能够抓住被摄主体,完整展现人物的运动状态,抓拍镜头则具有时效性与突发性,能从客观实际出发捕捉到突如其来的真实情景,两种拍摄手法兼具强烈的现场感与参与感。影片中,摄像机跟拍孙岭峰教练拉强棒联合融资的画面,展现孙教练为爱心棒球基地的奔波与努力;马虎摘下帽子走到镜头前的鞠躬,抓拍下了马虎对爱心棒球基地的独特情感。同时,影片几乎没有设置采访镜头,没有过多的主观干涉和人为干预,而是采用观察纪实的镜头方式聚焦一群贫困少年与棒球的故事,使得影片的情绪线和故事线完整不断裂。
故事性:人物形象、戏剧冲突与叙事悬念。景秀明把纪录片文本看成由各种视听符号组成的叙事文本,其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所指”是指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客观记录;二是“能指”由叙述与客观事物所组成的人生经验和审美情感。纪录片不仅要有记录客观现实生活的“所指”,也应具有体现出故事性的“能指”。《棒!少年》便兼具这两种特性,并在纪实性原则下对故事性做了大胆创新。
第一,双男主的人物形象设定。导演历经两年拍摄从大量的贫困棒球少年样本中挑选出了个性生猛的马虎和内心敏感的小双作为影片的双男主,性格的迥然不同为电影呈现出鲜明的对比与张力。马虎性格暴躁,像一个“闯入者”进入基地,来的第一天就挑衅滋事,将基地搅得鸡飞狗跳;而小双像一个“逃离者”,心事重重,敏感脆弱,鲜少与人沟通,用沉默对抗世界。这样的两人相遇必然摩擦出戏剧性的火花,从争吵到和好,从两看相厌到相互温暖,双男主的人物设定给影片带来强烈的戏剧张力,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第二,天然赋予的戏剧冲突。《棒!少年》因其双男主人物形象所天然赋予的人物性格冲突,导致影片在拍摄过程中不断呈现出戏剧式情节冲突。这种自然捕捉到的天然故事性,相比传统纪录电影更富情绪,相比虚构故事更具落地质感。这种戏剧冲突首先是人物内心的冲突,小双敏感脆弱缺乏猛劲,这种性格使然的胆小卑微与渴望在球场上迎球直上作出成绩的迫切希望成为矛盾纠缠在小双心中,构成人物的内心冲突。其次是人物与人物间的冲突,天生反骨的马虎刚进基地就到处挑衅滋事,跟天生内向的小双形成鲜明对比,他们吵架斗嘴,构成人物与人物间的冲突。最后是人与环境的冲突,因为北京环境整治棒球基地即将面临拆迁,这直接导致教练与少年棒球训练场所的缺失,构成人与环境的冲突。
第三,引人深思的叙事悬念。随着影片推进,因为美国比赛的失利小双退队回家,并且在孙教练屡次去河北试图带回小双未果后,结尾给观众留下了一个引人深思的叙事悬念,小双站在树旁朝着坐在山下的大伯喊道:“大伯,你可不能丢下我不管!”这个寓意深远的镜头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产生情感共鸣,并且留下小双未来究竟何去何从的悬念设置,极富故事性。
命运竞技。《棒!少年》不是一部只讲述体育竞技的纪录电影,更关乎生命与成长,讲述困境少年冲击命运和向宿命叫板的韧劲与勇气。
影片以棒球为纽带将贫困少年带领到爱心棒球基地开始接触棒球,也正是因为棒球的契机使得贫困少年获得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正如影片中教练时常告诫孩子们:“打好比赛就能进省队、国家队,获得读大学的机会。”小双的二伯也对小双说:“你在那里好好干,再也别回到我们这地方”。无论是教练还是贫困少年的父辈,似乎都在侧面印证着棒球场上的竞技输赢与困境少年命运之间的紧密关联,暗示着棒球是这群贫困少年改变命运的筹码。
此外,导演没有将镜头过多聚焦棒球赛场的激烈,而是将镜头转向赛场之外孩子们的训练日常与生活,使得这部影片透过球场之上棒球运动的体育竞技,看见球场之外困境少年不甘宿命、压制苦难、重塑生命的勇气。《棒!少年》的底色不是体育竞技,而是一群贫困男孩苦与泪相交织的命运竞技。
家庭创伤。家庭是个体成长的最初社会环境,不同的家庭环境会对个体造成不同的影响,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能让个体成长为精神饱满、乐观开朗的人,破碎分裂的家庭环境会带来不同程度的精神创伤。《棒!少年》中的少年大多家庭破碎,小双早早失去父母,从小惨遭命运遗弃的他只得被家族里的长辈轮流养大;而马虎的母亲一生下他便离家出走,父亲常年在外喝酒惹事疏于照顾管教,只有年迈奶奶陪伴。家庭创伤经历会使受害者对本应为他们创造秩序和安全感的社会文化与家庭结构丧失信心,通常在生理或情感上与家庭或社会疏离。影片中小双脆弱敏感害怕给别人添麻烦,鲜少与他人谈话沟通,具有很深的卑微自我认知;而马虎天性野蛮,说话肆无忌惮不顾及别人感受,内心依靠与人作对来寻求缺失的安全感。正是原生家庭的缺失导致他们的性格缺陷,带来巨大的精神创伤。
成长治愈。一是外界的人文关怀治愈少年。爱心棒球基地由前国家棒球队主力孙岭峰在2015年创立,72岁高龄的张锦新负责队内的球队训练,郭忠健教练则负责孩子们的起居生活和心理状况,他们为爱心棒球基地投注心血,悉心呵护了孩子们的成长。马虎放肆顽皮、生性叛逆,打架闹事样样在行,但进入棒球队后他渐渐重塑自我认知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飞扬跋扈变得平和有耐心,从挑衅滋事到逐渐融入集体,通过教练对少年的精神激励和行为影响,马虎在基地的人文关怀中逐渐被引上正确温暖的道路。他能耐心指导更小年龄的球员打球技巧,也会在美国比赛失利后主动送上汉堡安慰痛哭的小双,外界环境的改变治愈了马虎。
二是内在的创伤再叙述治愈少年。“在每位幸存者身上,都存在着讲述的迫切需要,从而能够了解自己的故事,而不为过去的鬼魅阻碍,个体必须保护自身不受其伤害”,讲述的过程便是受创者通过创伤再叙述重塑自我以达到自我修复的过程。影片中小双向好友讲述自己的家庭情况,讲述双胞胎哥哥被抱走的经历,一方面通过口述方式还原小双幼儿时期的痛苦过往,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创伤再叙述实现自我救赎。“创伤叙事是对创伤的抚慰和治疗”,小双也是在讲述伤害的过程中完成了自我的重新建构,以自我安慰消化残酷的成长经历,实现自我治愈。
艺术价值。《棒!少年》通过类型的融合与故事性的探索突破传统纪录电影的形式,追求影片的艺术内涵,为今后纪录电影的艺术创作提供宝贵的借鉴经验。
首先,多类型杂糅的影像风格拓展了纪录电影的多元文化表达。影片将体育、公益、留守儿童、青春成长等多种类型元素糅合进影片当中,打破传统纪录电影的单一类型叙事,在影像表现和情感表达上拓展了纪录电影的多元表达。该片不仅有棒球赛事的激烈赛况,更是通过体育与留守儿童成长的主题相契合,反映出困境少年向上泅渡的梦想与渴望,为今后的纪录电影创作提供多类型融合的可能。
其次,故事性探索促使纪录电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相互融合。《棒!少年》在遵循常规纪录电影纪实性和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之下,通过素材的天然戏剧性增加了影片的故事性表达。人物形象上马虎和小双两大性格迥异的男主人公增加戏剧张力,甚至增添冲突强烈的打架情节增加趣味性,结尾更是设置悬念意犹未尽,富含艺术价值。
社会价值。纪录电影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展现反映社会问题,传达出其他艺术形式难以企及的意蕴和深度,从而推进社会变革与发展,具有社会价值。
第一,影片揭露了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小双在美国比赛失利后因为伯父身患癌症回到河北老家,他想通过自己的孤儿救济金来拯救伯父的生命,但因其拿不出母亲的死亡证明书而得不到孤儿救济金。这体现出当下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很大的缺失与漏洞。
第二,影片展现了脱贫攻坚大背景下乡村教育的重要性。爱心棒球基地的少年多生活在贫困地区,得不到父母良好照顾和教育,乡村教育体系因为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方面的欠缺,他们在学校也无法享受优质教学。这便造成出身贫苦乡村的孩子们在长大之后依旧步父辈后尘,在底层打工维持生计。正如影片中孙教练评价马虎,如果他不来棒球基地就会变成一个流氓,这体现出乡村教育的缺失与教育兴国的重要性。
《棒!少年》突破传统纪录电影的叙事模式,将故事性与纪实性巧妙结合,传达出命运竞技、家庭创伤、成长治愈三重精神内核,展现出艺术和社会价值。但因其影片类型、题材、受众面等诸多局限,在上映之后许多院线没有排片,也实属于纪录电影等小众电影的常态,由此便可以看出,尽管《棒!少年》在2020年电影中突破重围好评如潮,但这类小众电影面对“影视寒冬”的大局势和狭小的电影市场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