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若蓉
“文本”指经由具像化的过程所呈现的内容物,此内容可以来自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围绕“文本”展开的分析方法,我们称之为“文本分析法”。本文主要采用与人文主义传统相一致的文本研究方法,包括解释和寻找意义。作为探索性研究,本文依据《别告诉她》的电影内容进行文本分析,通过分析电影的视听语言,深入挖掘两代移民回到中国后产生的一系列矛盾的原因,从一个家庭的故事拓展开来,探讨美国移民面对中美文化冲突时的文化适应问题。
作为文化适应时必须面对的难题,中美文化差异在比莉和中国亲友对奶奶是否享有知情权的分歧中凸显,她必须对知情权问题做出合理回答。
文化冲击与U型曲线假说。比莉是一个从小在美国长大的移民二代,不同于第一代移民有着更多的对母文化割舍不掉的情感。她无法像父母一样根据现有文化经验进行活动,无法顺利解决文化认同难题,于是陷入文化适应困境。“U型曲线假说”和“文化冲击模型”可以帮助我们解读比莉经历的这一痛苦过程。
“U型曲线假说”指的是旅居者在美国的文化适应的过程中依据文化适应者的满意度的变化大体上经历三个阶段:最初调整阶段、危机阶段、再度调整阶段,(从高到低再到高)呈现为一个U型曲线。Oberg(1960)则按照文化适应者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将他们所经历的文化冲击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蜜月期、危机期、适应期和恢复期。
比莉在回国后便经历文化冲击的危机期。比莉质疑父母向奶奶隐瞒她病情真相的处理方式,但父母对比莉的发问只是用“中国人都或中国人就是……”等下定义式的句子回应。作为影片特别的“启发者”,叔叔用自己的观点开导了比莉。表面上比莉只是纠结于中美在知情权上的差异,但实质上这体现了中美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文化观念影响下对待家庭成员的不同的处理方式。借助汉语基础,比莉主动找不同的亲戚交流学习,以便她根据中国的文化规范进行适当调整。调整很快带来适应,比莉接受了中国的习俗,不再抱以侵略和抵触的态度,她在两种文化中达成了和解。
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到旅居者在重新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后,还要经历一个类似的文化适应过程,即两次跨文化适应。Gullahorn和Gullahorn(1963)将U型曲线假说扩展为“双U型曲线假说”,即“W型曲线假说”。“W型曲线假说”能更完善地体现比莉幼时从中国去往美国和回国的两次文化冲击。
走出困境的策略。在经历文化休克的过程中,比莉采取融合措施以便脱离困境。“互动文化适应模型”可以帮人们更清晰地解读比莉的选择和行为。
互动文化适应模型(IAM)由Berry提出。IAM框架的最终目标是更好地解释东道国社区和移民群体关系。模型包括以下组成部分:东道国社区中移民群体所采用的文化适应取向;收容社区对特定移民群体所采取的文化适应取向。
模型第一个要素中的移民适应取向,它是由Berry在移民文化适应二维模型的完善得来,得到“融合、同化、隔离、文化异化、个人主义”五种文化适应策略。比莉采取了融合策略,主动了解中国亲友拒绝告诉奶奶真相的原因,加入各种活动并成为一名参与者和观察员。
比莉的大部分中国亲友都采取同化策略,希望比莉入乡随俗。倾向于融合策略的奶奶才是比莉最终实现文化适应的关键,奶奶主动找比莉谈心,告诉她凡事要想得开。“别钻牛角尖”的劝慰实际暗示比莉在谎言与真相的对立中实现和解,帮助比莉真正完成文化适应。
对母文化的偏见。文化身份是一个文化群体成员对其自身文化归属的认同感。属于同一文化群体的成员对本群体的文化会有一种认同感,因此具有同一文化身份。海岩和简进行文化身份转换,希望彻底从“中国人”转变为“美国人”。比莉的妈妈简在努力融入当地文化的同时,也展现出了一种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民群体对群体外部成员的低人化偏见。她在回国后对中国的丧葬文化和酒席传统表示不理解和不接受,并对此进行居高临下的说教。
低人化偏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以社会情感比较为特征的群际偏见。群体成员认为,内群体比外群体具有更多社会性情感特征,内群体比外群体在以社会情感为核心的人性特征比较中更具独特性。从社会情感维度来看,人类具有初级情感和二级情感。在情感认知倾向和情感归属上,内群体成员倾向于把更多的二级情感特征赋予内群体而非外群体。群体间以情感特征为核心的知觉偏见和行为偏向即为低人化偏见。
低人化偏见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群际冲突、群体地位等情境因素以及群体责任感知、群体认同等群体内心理因素对低人化偏见水平起重要影响作用。海岩和简已经成为美国的中产,家境殷实,他们十分认同自己的群体身份。在家庭聚餐中简主动讲述美国牧师对比莉钢琴梦的帮助,并将友善助人的白人牧师的个案扩大总结为“这就是美国”,借此彰显他们认可的优越的美国群体形象。海岩和简产生偏见的原因还与他们在美国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美国媒体长期对中国进行污名化和刻板宣传致使海岩和简对中国的负面印象无法消解甚至不断加深。
代际冲突。斯鲁兹基(1979)把移民家庭的主要任务描述为“重新塑造其新的现实,最大限度地保持家庭身份的连续性和与环境的兼容性”。移民父母通常能预料文化适应和经济等方面的困难,但他们常常对与子女的跨文化冲突感到背叛、担忧。
亚裔美国家庭中出现的代际紧张通常源于移民父母和他们的孩子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中华文化主张集体主义价值观,而美国文化主张个人主义价值观。在移民适应美国生活的过程中,文化适应与接触新文化所产生的信仰、价值观和行为的变化有关。当移民一代和二代以不同的速度学习美国社会的方式时,就会发生文化失调。失调最常发生在孩子长大和同化速度比父母更快的时候,他们接受新文化的语言和价值观,同时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减少。移民家庭与主流社会之间的文化差异、父母与子女之间不一致的文化同化步调使“代沟”加深。比莉的母亲简迫切希望比莉出人头地,省吃俭用供她学钢琴、多方面投资,但是比莉更希望发展自己的爱好,没有遵从父母的安排。因此,简失望地提出比莉是她投的“失败股”。
华裔移民在融入美国社会时遇到文化适应问题。一方面,移民努力向美国主流文化靠拢,对母国文化产生低人化的倾向;另一方面,移民很难真正融入美国社会。对于移民家庭而言,他们将面临两种文化冲突。一种是母文化和东道国文化间的差异所带来的冲突,另一种是他们在被东道国文化同化后与母国文化的亲友产生的冲突。同时,在移民家庭内部,还存在着由于移民一代和二代同化速度不同所产生的代际冲突。
移民是漂泊在母国和东道国之间的独特群体,但与母国割舍不断的亲缘关系使他们不断往返于东道国与母国,其社会联接也跨越了两种文化。这样的境况导致他们在一生中可能经历多次文化冲击。而东道国和母国双方社群的态度将对其文化适应过程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