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宗达/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时至今日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为了适应社会的进步,涌现出了众多思想流派,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乃至全世界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中最受后来统治者推崇和重视的当属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历史更替的产物,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并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完善,推陈出新,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定了儒家文化不可替代的地位。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儒家思想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仁”即“仁爱”、“爱人”,是儒家思想的理论核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义”原指“宜”,是作为评价和判断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道德原则;“礼”是人们素质的体现,是人们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智”是指人的见解和知识等方面,在儒家思想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衡量人们行为的一个重要的范畴,是君子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信”代表诚信,讲信用,不欺诈,信是立身之道,是约定成俗的社会交往规则;“恕”即体谅,成全,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即忠诚,不仅要对君主忠诚,更要对所有人忠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事业,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孝”代表的是孝心、孝道,不仅要对父母进行赡养,还要尊敬父母和长辈,儒家思想认为“孝乃德之本”,“百善孝为先”;“悌”指敬重兄长,属于儒家思想的伦理范畴,“悌”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是“为仁之本”。
儒家文化是一种人文主义文化,充斥着人文主义色彩,儒家哲学思想则是人文主义的重要体现。儒家哲学思想包含在儒家伦理和道德之中,通过仁爱、重人、恻隐之心、均无贫、养也惠民等等思想进行表达,依靠“仁政”和“德治”得以实现。“仁”的思想对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儒家思想认为仁的本质就是要爱人、互爱,并将其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标准。仁爱首先代表的是亲人之爱,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的爱,是不掺杂任何功利主义和其他私人目的的爱。同时,也要将这种爱扩展到他人,推己及人。此外,“仁爱”思想认为对人民的生命要予以保护和尊重,要尊重每个人的人格,以人为本,“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要充分肯定人的重要性以及尊重人的志向和才能,不可侵夺之。与此同时,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在交往时要互相尊重个人利益,不强加自己的意志给别人。
基于现代化思想和对人类未来的理性思考,中国提出“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共同体的提出为各国之间加强合作、互通有无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服务于一个共享世界的决心。随着中国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并逐渐延伸到民生、经济、安全等众多领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例如“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等。此外还包括文化共同体,即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构想,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根本趋势,即最终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与儒家思想文化中所具有的思想和主张十分契合,例如儒家提倡的仁爱精神,推己及人的包容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等,以及儒家的“天下观”、“和而不同”、“中庸之道”、“和合”等思想,都对促进地区间的稳定、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天下观”在处理古代各国和地区文化、各民族间的关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维系了社会的和平与稳定。在中国古代,“天下”是一个高于“国家”的存在,对于君主而言,在“治国”之上还有“平天下”的更高的追求。因此“天下观”要求君主的视野不要仅仅局限于各个诸侯国之内,而是要志存高远,着眼于天下。虽然中华文明无法全面解决西方文明的根本问题,却可以通过积极的对话、调适对西方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弊端进行弱化和纠正。
“和而不同”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相处之道的理论,“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的相同和一致。它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儒家提出的忠恕之道,是处理国际间关系的重要法则。“和而不同”在儒家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主张具备海纳百川的胸襟,追求多样化发展。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儒家的“和而不同”思想将对各国之间达成共识发挥积极的作用。除了追求和谐发展之外,“和而不同”思想还强调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反对通过战争、冲突等手段进行同质化的行为。“和而不同”思想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体现,并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借鉴和吸收,而儒家的“和而不同”思想就是其中较为重要的思想之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的是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的有序性,要求各国各族文化之间要兼容并蓄,积极展开交流,彼此尊重。各国要达成一致,共同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反对一切形式的同质化行为。
“中庸之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受到后世的广泛推崇。中庸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事态度。孔子指出中庸是至德,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中庸思想包含“尚中”、“时中”、“中正”和“中和”,其中“尚中”是逻辑起点,“时中”是内在本质,“中正”是规范准则,“中和”是理性目标。中庸思想要求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保持一定的度,超过了或者不足都是不可取的。可见中庸思想不仅是道德标准,更是行为准则,同时也是一种理想目标。除了追求适中之外,中庸思想还要求在事物的变化过程中要不断因时制宜,因事制宜,不能一成不变,尽可能以最佳的状态完成要求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中庸并不是要进行折中处理,不是毫无原则,善恶不分,而是要在准确把握事实原委的基础之上,找到处理问题的合理地界限和标准,实现事物双方间的相互调和,保证双方都达到和谐的状态。要想达到中庸的境界,首先需要保持包容的态度,做事不偏激,要进行全面的思考。其次是要做到“恰到好处”,凡是要讲究适中,恰如其分地应对和处理事情,如果超过了这个界限可能会达到相反的效果,得不偿失。
“和合”思想起源于周朝和春秋战国时期,最初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融合、结合。“和合”代表的是一种文化气度、文化理念、文化境界和文化力量,这种思想在国家对外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合”思想指出无论是在政治制度和需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还是在经济和安全领域,各国之间都应该相互依存,加强合作与交流,不断巩固各国之间的关系。此外,“和合”思想还要求各国之间达成一致的认知,共同推动地区间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定和谐,共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值得注意的是,在实现和谐稳定,共生共长的过程中,各国任然要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不懈地搞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