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北望

2021-11-12 05:54顾丽明
火花 2021年8期

顾丽明

“中原”于我是一个既神秘又陌生的地方,几千年人文积淀,多少代王朝浮沉,几多繁华落寞,举手投足间皆是历史,这份神秘一直撩拨着我去探访,作为中原腹地的河南就这样在心头盘亘了许久,可多少年外界对河南的印象又让我心有余悸。这次爱人和他的一帮朋友相约河南,我便下决心同行,想去一探究竟。

“中原北望气如山”,说到中原,首先想到的是陆游的这句著名诗句。自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中国有历史记载表明较长时间的主要政权的八大古都中,中原地区占据四个,分别是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此外还有商丘、南阳、濮阳、许昌、登封、夏邑、偃师、虞城、淮阳、新郑等古都。而这次我们探访的便是古都商丘。

一、“商丘”的由来

知道商丘是个历史名城,可游览的名胜古迹群多,前来接站的友人“河南大哥”首推“商丘华商文化遗产主题公园”。公园入口是由三个甲骨文“商”字组成的“三商之门”,门两侧镶嵌着八个镏金篆字:“商祖圣地”“三商之源”。

走进三商大门,便踏上了“财富大道”。由青石刻成的各种货币铺成,从夏商周至元明清数千年的货币组成的图案多达两百多种,堪称中华钱币的一部通史。每组还以诗的形式,高度概括了每个朝代货币特色,令人耳目一新。在游览的同时,能让人领略各个朝代钱币的演变过程,大家齐呼:“长知识了”。大道旁为商字广场,两万余块红砂岩上刻有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名家书写的“商”字达两万多个,还有直径达5米的6个大商字分布在广场两侧,千姿百态,琳琅满目,堪称世界之最,令人目不暇接。

在广场正中,塑着一气宇轩昂的雕像,下面刻着“华商始祖王亥”字样。王亥为古代商部族的第七任首领,河南商丘人,庙号商高祖。他不仅帮助父亲冥在治水中立了大功,而且还发明了牛车,开始驯牛,促使农牧业迅速发展,使商部落得以强大。当然王亥最大的贡献是开创了华夏商业贸易的先河,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从事贸易活动的商部落人称为“商人”,把用于交换的物品叫“商品”,把商人从事的职业叫“商业”。所以,王亥是经商做买卖的“商人”的始祖,数千年来一直被商人奉若神明。听导游这么一说,随行人中的几个生意人对着雕像肃然起敬,双手合十,顶礼膜拜。

纵观整个主题公园,雕梁画柱,颇具皇家园林风范,真可以用时下的流行语“高端大气上档次”来形容,但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此时,友人似乎猜透了我的心思,一指前方说:你们看,对面小山丘上的建筑,才是名副其实的古迹,叫阏伯台,已有4500年历史了。听到4500年,同伴们立马来了兴致!

台,称得上中国古代最独具风格的建筑了。小小一方高台,似乎浓缩了天下所有建筑智慧的精髓,曹操的铜雀台、商纣王的鹿台、吴王夫差的姑苏台,还有南京的雨花台,各有历史,各有故事。而这阏伯台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沿着阏伯台的台阶拾级而上。这台阶,历经千年的风雨侵蚀,已是苍凉破败的感觉,青苔斑斑,砖块歪斜不平,但这种保持原貌的历史陈迹,每走一步,都会让人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

阏伯台,亦称火神台、火星台、商丘,作为距今4500多年的一处观星台遗址,它比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在洛阳建的灵台,还早上2200多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观星台。

此台在金代,台上的阏伯庙被毁。元代大德年间,在台上建大殿、拜厅、钟鼓楼、东西禅门,台前建山门、戏楼。殿宇飞檐走兽,丹墙金顶,为典型民族建筑风格。明清时期,阏伯台又几经修葺。

故事还得追溯到上古时代。一次,帝喾带着他的儿子阏伯出外巡察臣民,来到这里,见百姓还拿着生食吃,大都身体虚弱,带有病态。帝喾问:“为什么不吃熟食?”百姓回答:“没有火。”帝喾问:“怎么不到别处去找?引来火种,别让它灭呀!”百姓说:“找来几回了,有时因为柴草供不上,有时因为洪水泛滥,都灭了。”帝喾语重心长地对阏伯说:“你看,眼下帮助这里的臣民引来火种,并把火管理好不让它灭,是关系着这里臣民生死存亡的大事,你是我最有能力的儿子,我想让你办这件事,如何?”阏伯是个忠诚、听话的儿子,当即答应下来。从此,阏伯就成了这里的“火正”(管理火的官),这片地方就成了帝喾给阏伯的封地,封号为“商”。

阏伯在公元前2400年,发明了以火纪时的历法,他在管火的同时筑火神台观察星辰,以此为依据测定一年的自然变化和年成的好坏,为中国古老的天文学做出了贡献。据说,二十四节气也是他发明的。

在那漫长的远古时代,草原上洪水泛滥,风沙蔽日,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要把宝贵的火种保留下来,是一件多么不易的事啊。阏伯被封到这里后,终日为火事操劳,废寝忘食。相传大水曾围困此台,可他为了保护火种,选择了坚守,当大水退下人们赶到台上发现,火种还在熊熊燃烧,而他已经被活活饿死。人们怀念他的功德,怀着崇敬的心情,以当时最厚的葬礼把他葬在生前存放火种的土丘上,由于阏伯的封号为“商”,他的墓冢也被称为“商丘”,即今商丘的由来。

默默地围着芳草萋萋的墓冢走三圈吧,这里,埋藏着一个值得后人崇敬的灵魂,因为忠诚,所以坚守,他的功德永远令后人铭记。难怪这里常年香客云集,朝拜者不断。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四至初八,有成千上万百姓,特别是商汤子姓的后代,怀着对祖先无比的崇敬心情,前来朝台进香,为阏伯添土圆坟,并以敲打木棒、石块、吟诵悼念之词等古老的方式祭祀阏伯,期盼火神会在今后一年里保佑合家平安。

此刻,不知是谁,撞响了台上钟鼓楼的古钟,“铛……铛……”这悠远的钟声,在阏伯台上空已经回响了几千年,却从未被时间所淹没,阏伯台,你的文明之火不仅照亮了商丘的历史,更将燎原商丘的未来!

二、层层叠压的文明史

到过不少古城、古镇、古村落,但从未有像商丘古城这样的令我痴迷、令我震撼。这是一座怎样悠久的城市啊,许多伟大人物在商丘这块土地上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业绩。远古时期的“三皇五帝”是中国最早的帝王,而“三皇”中的两皇——燧人氏和炎帝、“五帝”中的两帝——颛顼和帝喾都曾在商丘这块土地上留下足迹并和这里的人们一起创造了古老的文明。史载一万多年前的远古时代,燧人氏在商丘建立燧明国,发明了钻木取火,使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被尊为三皇之首。

从阏伯封商丘至商朝灭亡的1025年中,先后在商丘建都800余年。此后,春秋宋国,汉代梁国皆在此建都。数千年来,商丘一直是国都和州、郡、府所在地,为中州重镇,曾名亳、商丘、睢阳、宋州、宋城、应天、南京、归德等。

大唐时期的商丘已成为当时中国著名的大都市之一。杜甫游历商丘古城时写下《遣怀》一诗:“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舟车伴天下,主客多欢娱。”李白在《梁园吟》中也写道:“舞影歌声散绿池,空余汴水东流海。”两位诗人诗中的“宋中”“梁园”均指商丘。李白、杜甫、高适、王昌龄、岑参、李商隐、王勃、李贺、秦观等都曾慕名前来梁园。李白更是居住长达十年之久不忍离去,他的《梁园吟》亦成为千古名诗。可见当时的商丘是何等的繁华。

在波光粼粼的南湖边,可见一座气势恢宏、重檐翘角的庭院,这就是近年修复的,与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齐名,并称北宋“四大书院”之首的“应天书院”。

翻阅应天书院厚重的历史,我们会读出它的辉煌、它的延续与北宋重臣范仲淹有着不解之缘。

范仲淹为应天书院高材生,是苦读成才的一面旗帜。他自幼丧父,生活孤苦,但年少志壮。在应天书院求学中“五年未尝解衣就寝”,忍饥挨饿,倦怠时以凉水浇脸,饥饿时以稀粥为食。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二十七岁的范仲淹进士及第,从此抱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踏上仕途,成为治国爱民的千古名臣。后应晏殊之邀,为应天书院讲书(学官名),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治学态度,为书院培养出一大批精英。

而今漫步书院,耳畔犹闻范公讲学声,明伦堂上,御书楼前,我似看到了那些衣袂飘飘的身影,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晏殊、邵雍、司马光……这一串串熟悉的姓名,曾光耀史册,尽管,他们与我们有着上千年的时空,可书院的修竹茂林一定记得他们,南湖的清溪柔波也一定记得他们。

迎面是绵延的古城墙,那墙砖已斑驳陆离,如一垂垂老者,据说为唐代所建,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登上古城北门城楼,一袭历史的沧桑之感便扑面而来。临风立于城楼之上,俯瞰这卧龙一般的古城,心中竟激动不已,正午的阳光拂城而过,潋滟之中,仿佛给古城蒙上了一层朦胧的纱衣。在这层叠的屋瓦之中,中国文化中的中庸均衡之美如一朵水墨初莲,在我眼前渐次绽放开来。远远望去,城内的四合院鳞次栉比,93条街道把全城分割成许多小方块,格局如同棋盘。在古代的八卦学说中,9是最大的数字,而3是万物的源泉,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93是一个吉利的数字。

再向城外远眺,可见城湖和城郭。城湖、城郭、城墙外圆内方,使古城犹如一枚巨大的方孔圆钱,取天地相生、招财进宝之意,又有商丘作为华夏之邦商人、商品、商业发源地之隐喻。

商丘古城是历代先民们智慧累积的创造,其格局可谓古代城池的典范之作,令人惊叹!

现存地上古城是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的归德府城,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之一。最为神奇的是20世纪90年代初,有美国华裔考古学家从航拍照片上发现:在商丘古城及其西南部的方向,地下隐约叠压着几座古城的遗址。四年之后,考古队在坦荡如砥的豫东大平原的一层层黄沙之下,找到了从上至下叠压着的明弘治十六年之前的归德府城、宋代应天府南京城、隋唐时代的宋州治所宋城、汉代梁国国都睢阳城和西周宋国故城。

这一座座都城,是如何被湮没于黄土之下的?就如庞贝古城的突然消失,就如吴哥窟的瞬间陨落,是天灾?是人祸?至今,留给人们的全是迷,或许,这里的黄河水患是最大的原因。但我想,无论是哪一种,都曾有过生离死别的场面,也曾有过惊心动魄的时刻。此刻,我的眼前浮现出电影《庞贝末日》中的惨烈场景,还有,电影镜头中那句经典的铭文: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永恒!

但值得骄傲的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史诗般的文明进程中,商丘,这样一座小小的城,不仅没有缺位过,而且自始至终呈现为一条清晰、坚韧而又无比活跃的历史生长线。这一层层叠压在历史中的文明奇迹,立体地再现了商丘自建城以来近五千年的古代城市变迁史。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一座商丘古城,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更替史。在时间的长河里,古城俨然已成为一种物语,一种永存。那些大大小小的名典胜迹,犹如一条条幸存的光阴密码,引导后人以及后人的后人,如何追寻并破解以往岁月里五千年华夏文明的真颜与足迹。

三、它从时空中走来

走入古城老街,我们一行人便欢呼雀跃了:这真是一个原汁原味的古城啊!灰墙灰瓦的北方民居透着粗犷和质朴,挂着黑底金字招牌的小店鳞次栉比,饼馒店内刚刚出笼的大白馒头,飘出缕缕诱人的香味,挑糖担的、卖脸谱的、卖冰糖葫芦的,挤挤挨挨摆满路旁。古城虽然比不上南方小镇的玲珑精致,可那种颇具原生态的烟火味,让人感到亲切和温暖,更让我们这群从未真正到过中原的人莫名地欢喜。它像一张张泛黄的旧影,仿佛从悠远的时空中走来,更像是一幅流动的清明上河图,散发着旧时生活的律动。

在这座古城里,还有那个为世人所熟知的明末名剧《桃花扇》的主人翁——明代才子侯方域,一定也曾在这条古街上走过吧?因为,在这古城的某个四合院里,就藏着他的故居“壮悔堂”,当我们去寻寻觅觅,也许还能找到,他和秦淮歌妓李香君悲壮爱情故事的点点滴滴……

一行人来到一个卖麦芽脆糖的小摊前,正欲问价,“河南大哥”便抢先一步,爽快地将摊主的货全部买下,然后分发给我们品尝。此时,我被一个卖冰糖葫芦的小摊所吸引,那橱柜里的冰糖葫芦一排排、一列列,新鲜如娃娃水嫩的笑脸,多味夹心、蓝莓夹心、草莓夹心、荔枝夹心……各种口味的冰糖葫芦令人目不暇接。爱人笑着过来拉我:快走,你再多停留一会儿,河南大哥又要把这摊冰糖葫芦包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歌声,黄土高坡上有信天游,茫茫草原上有悠长的长调,江南水乡有软糯的评弹、越剧,我们的故乡则有古老的“河阳山歌”。此刻,循着激越的鼓板声,我看到街边的一个亭子里有五六位老者,鼓、钵、笙、二胡一应俱全,乐师们坐在竹椅上尽情地演奏,中间,一古稀老人手握话筒正无比投入地在唱豫剧:“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他高亢激越、简洁明快的唱腔及举手投足间的一招一式颇具专业风范,最吸引人的,是他的面部表情,一颦一笑,幽默诙谐,生动传神。我赶紧开启相机连拍模式,把他的瞬间表情变化收入镜头。而我的伙伴们也纷纷拿起手机和相机,有的还开启了摄像模式,把这难得一见的精彩时刻留下。这根植中原的剧种,与这古老城池的氛围相得益彰,更显现出了它的质朴无华、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和地方特色。

走过一个门面很小的服装店,爱人被橱窗里模特身上的那件呢西装吸引,进去一问,开价三百元。我还价:“二百。”女老板说:“不还价”。我再还价:“二百六?”女老板还是说:“不还价!”我们佯装走人,可老板并不像我们南方店主那样追上来让价。“苏州人杀半价”在此却不“灵”。既然店主不追上来,我们便再没面子退回店里,只好悻悻然走人。回来的火车上,爱人一再感慨:“哎,其实那衣服不错。北方人就是耿直、实在,值多少钱,开多少价,货真价实,没有虚头。”

这次我们一行人来商丘,彻底改变了我之前对河南人的看法。友人“河南大哥”,平顶头,皮肤黝黑,身材结实,不善言辞,一看就是个粗犷的中原汉子,但他却有着真诚、细腻的心,把旅行中的我们照顾得无微不至。他全程为我们安排了司机和面包车,在为我们接风的晚餐上,他安排了丰盛的、具有河南特色的各式菜肴,胡辣汤、炸蝉蛹、肉夹馍、手工麻花、黄河鲤鱼、烩面等等,特别是这里的面食,品种多样,口感绵软,让我们这些南方人大开眼界、大快朵颐。要知道,他可是个回民,饭桌上的菜肴他基本没怎么动筷子。在我们离开河南时,他还带上一家老小赶来火车站送行,因为堵车,他们步行了一站路,为的是给我们送来喷香的肉夹馍以便我们在火车上享用。此种真诚,令我们每个随行人员深深感动!

“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2200年前,司马相如客居梁园(商丘)数年,临别时不经意的一句话,竟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惜别喜好之地时的一句经典。要离开商丘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中原文明,令人敬畏。历史使人着迷,文化令人沉醉,风景让人流连。徜徉于此,夫复何求?

列车驰骋在中原大地上,眼前广阔无垠的大平原令人震撼,这不是上帝赐以华夏儿女的天然粮仓吗?难怪历次战乱中原是兵家必争之地。“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虽历史烽烟散尽,可岁月,带不走那些英雄豪杰的姓名。”回望历史,才知民族复兴的梦想于我们炎黄子孙是多么的必要。再见了,商丘!再见了,中原!我们一定会再来的,因为这里,有我们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