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勇丽,罗 娜,唐 柳,陈雯雯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内六科 广东 广州 510510)
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神经疾病,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当中,主要是因脑动脉硬化与神经细胞退行性病变而引起的,典型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肌强直、震颤麻痹与运动障碍。在临床上,由于该疾病的起病速度较慢,呈进行性发展[1-2],因此其诊断与治疗难度均相对较大,且会显著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近年来,有研究显示,对发病早期的PD患者实施科学高效的护理,可以改善其临床症状,改善预后[3]。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就帕金森病护理中Roy适应模式的应用价值展开,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36例帕金森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8例。对照组:男35例,女33例,年龄56~78岁,平均年龄(65.39±4.37)岁。观察组:男36例,女32例,年龄57~79岁,平均年龄(66.02±4.4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批号:20187374),患者及家属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中诊断标准;②意识清晰,可正常沟通;③一般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糖尿病等代谢系统疾病;②患有恶性肿瘤;③心脑等重要脏器存有严重缺陷。
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重点包括健康教育、病情评估、临床指征监测、用药指导与日常基础护理。护理2个月。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Roy适应模式干预:1级评估,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通过沟通、查阅患者病历等方式来综合评估患者真实的心理状态,并深入探查患者有无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2级评估:主要是针对患者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展开细致分析。疾病诊断,结合上述评估结果,患者均存在自卑、焦虑与恐惧等不同程度的不良情绪,与患者家庭环境、风俗习惯以及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为此,护理内容就要从知识匮乏、营养失调、自尊降低与躯体运动障碍等方面着手,同时也要针对患者的家庭应对及沟通障碍等实施护理,防止患者出现压疮与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制定合理的护理目标,借助Roy适应模式,护理人员可与患者高效沟通,能够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强患者对治疗环境的适应性,有利于和谐护患关系的构建。同时,良好的护患关系能够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主动性,能够提升患者对治疗效果与预后的信心。护理措施:(1)心理护理。医护人员要与患者保持高效沟通,在了解患者病情的同时,提升其对治疗及日后生活的信心,减少其因治疗过程较长等多种因素而产生的自卑与焦虑等不良情绪。(2)安全护理。为防止患者发生摔伤、坠床、误吸等不良事件。护理人员要加强巡视,明确告知患者家属需要注意的事项,并鼓励家属要积极参与到患者的治疗过程当中,多陪伴患者。(3)饮食护理。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呛咳与吞咽困难等症状,因此就要针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科学的饮食指导,并且要对患者的吞咽能力实施综合评估,以便合理指导患者的日常膳食。连续护理2个月。
(1)Webster评分。采用优化后的韦氏量表对两组护理前、护理2个月后自我照顾、步态、震颤等各项指标进行评分,评分越高,表示病情越严重。(2)自我效能评分。利用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两组护理前、护理2个月后的日常生活、精神健康等指标进行评分,评分越高,表示自我效能越高。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前,两组Webst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自我照顾、言语与步态等各项指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Webster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Webster评分比较(±s,分)
组别 对照组(n = 68)观察组(n = 68) t P自我照顾 护理前 2.55±0.87 2.56±0.69 0.074 0.941护理后 1.66±0.48 1.43±0.44 2.913 0.004言语 护理前 2.88±0.82 2.79±0.78 0.656 0.513护理后 1.95±0.55 1.73±0.59 2.249 0.026强直 护理前 2.74±0.67 2.68±0.71 0.507 0.613护理后 1.93±0.56 1.64±0.45 3.329 0.001行走时上肢摆动 护理前 2.77±0.73 2.79±0.69 0.164 0.870护理后 2.48±0.63 1.43±0.42 5.574 0.000步态 护理前 2.81±0.69 2.82±0.72 0.083 0.934护理后 1.95±0.55 1.63±0.52 3.486 0.001震颤 护理前 2.48±0.61 2.52±0.58 0.392 0.969护理后 1.93±0.46 1.76±0.45 2.178 0.031坐起立运动 护理前 2.87±0.63 2.89±2.67 0.331 0.741护理后 2.55±0.46 1.53±0.48 12.652 0.000
护理后,观察组日常生活、遵医行为等各项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自我效能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自我效能评分比较(±s,分)
项目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日常生活 对照组 75.62±6.94 81.35±7.86观察组 75.38±6.89 92.45±8.62 t 0.202 7.846 P 0.840 0.000健康行为 对照组 78.49±6.95 84.52±7.58观察组 78.62±7.05 93.15±8.95 t 0.108 6.068 P 0.914 0.000遵医行为 对照组 70.23±6.79 89.46±7.45观察组 69.78±6.75 94.53±7.55 t 0.388 3.802 P 0.699 0.000情绪管理 对照组 73.16±7.44 82.31±7.68观察组 72.35±7.45 90.82±7.82 t 0.634 6.403 P 0.527 0.000
Roy适应模式最早是由美国学者SsterCallistaRoy正式提出的[4],重点强调了该模式可以提高患者的适应性。在具体应用中,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的1级与2级评估,可以得出患者产生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的原因与具体情况。并且能够通过强化患者心理、生理、自我概念等多个方面的认知与干预[5],增强患者对治疗与预后生活的信心,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与护理配合度。在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时,一定要格外注意。这是因为患者在患病后,由于其生活起居都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这就会导致患者产生消极、自卑与焦虑等不良情绪。同时,随着病情的发展以及患者对疾病治疗费用及预后的了解,患者的精神压力与不良情绪也会进一步的增加。为此,在心理干预中,护理人员要尽量避免患者把注意力过度集中在治疗的负面影响上,而是应该通过列举预后良好的真实案例,引导患者将注意力转移到治疗有益的方面,以此来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提高其护理配合程度。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为期两个月的护理干预,观察组的各项Webster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Roy适应模式可以有效改善PD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运动功能。这主要是因为R0y适应模式可以通过安全管理与饮食护理来改善PD患者的营养状况,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基础保障。同时,该模式也能够结合患者所处的病程阶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运动干预方案,以此来有效预防与缓解PD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另外,本文结果还显示,观察组的日常生活、遵医行为等各项自我效能指标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Roy适应模式可以有效提高PD患者的自我效能。同时,通过巡视力度的加强与家属的积极参与,患者的自我效能就可以得到大大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帕金森病护理中,Roy适应模式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强患者的自我效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