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军方
(上海市闵行区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1103)
牙周病是口腔疾病中常见的一种,在临床中的占比较高,主要是指患者牙龈、牙骨质、牙周膜等支持组织出现疾患,进而对牙周组织健康及口腔健康带来一定的威胁[1]。此类疾病的患者多为中老年人,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该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步提升,对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2]。相关研究显示,导致中老年牙周病患者的主要因素为口腔卫生相关知识掌握不足、日常口腔护理习惯缺乏等[3。为将此问题进行有效改善,采取正确的口腔卫生宣教工作,并通过反复教育指导的方式,使患者认知程度能够不断提升。现报道如下。
2019年6月—2020年12月,选择我中心就诊的90例中老年牙周病患者,经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一组为干预组(n = 45),组内包括男性20例,女性25例,平均(56.32±2.65)岁;另一组为对比组(n = 45),组内包括男性21例,女性24例,平均(56.28±2.6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经诊断符合牙周病患病标准;年龄50~70岁;没有接受过口腔卫生宣教以及牙周治疗;对研究内容知情,并自愿配合研究。排除标准:无法正常沟通交流,存在认知功能障碍;依从性差,中途退出研究。
两组患者在接受初诊时,均采用相同的诊治方法,包括常规清洁治疗、常规口腔卫生宣教等。对比组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均应用常规健康指导方法。而干预组患者应用强化口腔卫生宣教措施,内容具体如下:在初诊时,指导患者正确使用牙间隙刷、牙线,并告知患者在生活中应当如何正确刷牙,常见刷牙方法包括Rolling法以及Bass法,按照每日三次的频率进行操作,同时每次的刷牙时间需要控制在3 min左右。初诊后1周告知患者需来中心复诊,若患者依然存在龈下牙石或牙龈红肿的情况,则对其施以牙根平整干预以及龈下刮治术,并为患者进行口腔卫生健康知识手册的发放,而后按照每周一次的频率对患者实施随访工作,并在通话过程中逐步强调口腔卫生护理的重要性,使之认知程度能够逐步提升,另告知其如何正确开展口腔护理工作,并将疾病的危害性、严重性不断强调,使患者自我管理意识能够逐步提升。
针对两组患者在不同阶段的牙龈指数变化做出比较分析,评价时间为初诊、干预1周、干预1个月以及干预3个月。针对两组患者在不同阶段的菌斑指数变化做出比较分析,其评价时间与牙龈指数一致。针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对于疾病的认知度做出比较分析,具体内容包括疾病知识、口腔护理方法等,该指标内容主要通过自制问卷调查表匿名填写的方式获取,每项内容的最高分值均为100分,分值高,说明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程度更高。针对两组患者满意度情况作出评价和分析,同样运用自拟满意度调查表填写的方式获取,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每部分内容评0~25分,总分值为100分,若患者评分结果0~59分,则评价结果为不满意;若患者评分结果60~89分,则评价结果为基本满意;若患者评分结果90~100分,则评价结果为十分满意,总满意度按照基本满意率+十分满意率的原则进行计算。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在接受初诊时,牙龈指数评定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两种不同干预方法后,干预组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阶段牙龈指数变化情况比较(±s,分)
表1 两组不同阶段牙龈指数变化情况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初诊 干预1周 干预1个月 干预3个月干预组 45 2.37±0.28 0.16±0.03 0.17±0.04 0.20±0.06对比组 45 2.35±0.30 0.38±0.11 0.62±0.31 1.02±0.41 t 0.3269 12.9436 9.6576 13.2750 P 0.7445 0.0000 0.0000 0.0000
初诊时两组患者菌斑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不同阶段评定结果,干预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阶段菌斑指数变化情况比较(±s,分)
表2 两组不同阶段菌斑指数变化情况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初诊 干预1周 干预1个月 干预3个月干预组 45 4.38±0.21 0.41±0.11 0.43±0.10 0.46±0.08对比组 45 4.40±0.19 0.87±0.20 1.23±0.34 2.01±0.37 t 0.4737 13.5190 15.1426 27.4672 P 0.6369 0.0000 0.0000 0.0000
两组患者在干预前的疾病认知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干预后再次评定,二者均有上升,干预组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疾病认知度变化情况比较(±s,分)
表3 两组疾病认知度变化情况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疾病知识 口腔护理方法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干预组 45 62.48±2.98 93.54±2.24 63.07±2.44 93.25±2.71对比组 45 62.52±2.79 86.65±2.82 63.12±2.52 85.98±2.66 t 0.0657 12.8338 0.0956 12.8428 P 0.9477 0.0000 0.9240 0.0000
护理干预后,干预组总满意度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总满意度统计情况比较[n(%)]
导致牙周病产生的因素类型较多,属于口腔疾病中极为常见的一种,该疾病在中老年群体中比较多见,由于其健康知识掌握程度不足,自我管理行为较差,因此会造成临床诊治效果不佳等问题的出现[4]。为进一步改善这一问题,需实施有效的口腔卫生宣教工作。
在此次研究中,对于干预组患者实施了强化口腔卫生宣教工作,其产生的应用效果较为理想,对其中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首先在患者接受临床常规治疗后,相关工作人员便开始指导其如何正确刷牙,并告知其在初诊后再次复诊的时间,从而确保患者能够逐步提升自我管理能力[5]。其次,当患者返回接受复诊后,相关工作人员会通过不断强调疾病知识、健康知识、口腔正确护理知识等方法加深患者印象,从而将其认知度不断提升,再加上定期电话随访工作的联合实施,能够将其自我管理行为不断强化,因此更加有助于诊治效果的提升[6]。研究数据结果显示,与对比组牙龈指数、菌斑指数相比,干预组均更低;与对比组疾病认知度、患者总满意度相比,干预组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在开展中老年牙周病治疗和维护工作过程中,通过实施卫生宣教工作能够对患者牙龈指数、菌斑指数良好改善,并且可以促进患者认知度的提升,因此对于改善患者满意度能够发挥积极作用,该方法具有可行性,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