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大江
(作者单位:南京电影制片厂)
现在的戏剧表演者古白台词常常运用的是现代汉语的概念来处理,导致古白不古,失去了原有的韵味。戏剧古白台词说表,其最大的语言特征就是“律散交替”,而它直接来源于旧体诗的律句形式和文言句式。而戏剧古白“起承转合”的吟诵,是它的“节拍律动、韵律和谐”的低吟曼声,因为文言不同文法句式的交替出现,决定了它转化为古白台词后,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因此,大大提高了古白台词说表艺术的审美鉴赏力。由于“厚今薄古”的历史原因,导致国人在此国学方面的缺失和空白,从而使古白韵语说表成为当下台词教学中的难点甚至空白。下面通过一、“律句诵读需辨别古入声字”;二、“律句的音节句读划分”;三、古文的文言句读划分;四、“吟诵语言戏剧导向”,来进行表述。
入声,顾名思义,发音一般比较短促,有时还带有辅音韵尾。当代人诵读古诗词都用的是“阴,阳,上,去”普通话四声,特别是在全国推普普通话的今天。但要知道,古汉语也有四个声调,分别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对比之下,他们最大的区别是“入声”,这也是古汉语声律的最大特征。否则,一味地用普通话诵读古律句,必然会出现“失律”,“落韵”的错位笑话,要避免这种文化错位现象发生,掌握辨别古入声字是一个重要切入点。自然,它更是学习古白台词在国学方面的重要基础知识。“我们可以通过“辨别入声字方法”中的三个方面来鉴别。”
1、辨认入声字方法
(1)根据普通话的语音特点来辨认:
入声字包括:普通话中b、d、g、j、zh、z 六个声母的阳平字。如:拨、敌、国、急、扎、足。普通话中fa、fo 的字,不论阴阳上去都是入声字。如:发、伐、法、髪、佛。普通话中d、t、n、l、z、c、s七个声母拼e韵的,不论阴阳上去都是入声字。如:德、特、讷、勒、泽、策、色。普通话中k、zh、ch、sh、r五个声母拼uo韵的,不论阴阳上去都是入声字。
如:括、捉、戳、硕、弱。普通话中b、p、m、d、t、n、l七个声母拼ie韵的,除了“爹”字是古平声外,不论阴阳上去都是入声字。如:别、撇、灭、叠、铁、捏、列。
普通话中üe韵母字,除了“嗟、瘸、靴”三个字以外,都是古入声字。如:虐、略、绝、雪、缺、月。普通话中h、z两个声拼ei韵母的字,不论阴阳上去都是。如:黑、贼。
(2)从声韵看,哪些不是入声字:-n 尾韵、-ng 尾韵的字都不是入声字。z、c、s 拼-i 韵 的字,不是入声。er 韵(零声 字)不是入声。ü韵不是入声。
(3)可从南京短促方音里寻找答案
“地名”——六合
“姓氏”——习曲陆毕白石贺
入声字——七、十、只、鸭
我们知道,古诗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诵读时全靠“句读”。诵读韵文用“音节句读”;诵读文言文用“文法句读”。而“音节句读”就是按平仄节拍来点逗诗文;“文法句读”就是按文言句式来点逗文言文,这些旧体诗词是一种吟诵语言。但因为长期媒体的国学宣传,重诗文释义,轻诗文吟诵,导致古诗词文吟诵全都用“朗诵”替代,古诗词文“吟诵比赛”全都用“朗诵比赛”替代。要知道古诗词文是“吟诵”的,不存在“朗诵”,在古汉语词典上是找不到“朗诵”这个词汇的,何为吟?长言慢声“谓之吟;何为诵?”以声节之"谓之“诵”。可见,吟诵语言特别强调,尤其是诗歌的节律协调和韵律和谐,以展现出诗歌的美听性。而“诗歌”的音节句读往往不一定合乎文意诗情也不一定是句子,这是我们学习“诗歌”音节句读要特别注意的地方。而音乐的两个要素“节拍”和“旋律”正是“诗歌”音节句读学习的切入点。所以笔者分别以(一)“绝句诗的音节句读划分”;(二)“词吟诵的音节句读划分”;(三)“文言文的文法句读划分”来详细阐述。
我们说,绝句诗每首都是五言或者七言,都是“起承转和”的四句。它的“音节句读”格律是重点。主要分两部分:一是诗中要用韵叫“押韵”;二是每一句中的平声字和仄声字的排列,以及根据平仄声字的不同排列的句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都要依照一定的规律。
格律中掌握“律句”吟诵语言的语流面貌又是重中之重,是我们向古白台词技能技巧体验跨入了“第一步”,必须指出的是,古汉语是一字一言的“语言概念”,现代汉语是语法逻辑的“语词概念”。切不可用现代汉语的“节奏顿”去划分绝句诗,绝句诗吟诵是“节拍概念”划分,特别是“三字尾”。切记:吟诵语言:“节奏顿”服从“节拍群”。特别是“三字尾”的划分。以“五言绝句音节句读划分”和“七言绝句音节句读划分”来举例说明。
1.五言绝句音节句读划分要点
基本阐述:格律诗,它有两个要素平仄,押韵。格律就是诗中“平仄”和“押韵”的安排。这两个都是两字一拍,它的特点是“前重后轻,前短后长。”它来自人类对大自然的“轰隆”声和劳动的“哼唷”声的模仿。分为以下四种格式。
2、七言绝句音节句读划分要点
基本阐述:格律诗,它有两个要素平仄,押韵。格律就是诗中“平仄和押韵”的安排。它们都是两字一拍,它的特点是“前重后轻,前短后长。”它来自人类对大自然的“轰隆”声和劳动的“哼唷”声的模仿。也分为四种格式,可参照五言!!
(1)符号:平仄【平—】【仄|】节拍【·】韵脚【○】
非韵脚【△】
(3)音节句读领句字划分格式:
基本表述:领字读指在某种特殊结构的句子中,以“句首字”领以后的“句尾字”,故曰“领字读”。它有:“一字读”“二字读”“三字读”
例子:
一字领三字句
《广州歌头》贺铸
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篷。
一字领四字句
《望海潮》秦观
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
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
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
一字领五字句
《黄莺儿》柳永
观·路湿缕金衣,叶映如簧语
当·上苑柳秾时,别馆花深处
一字领六句诗
《八六子》秦观
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
二字读例举
《水龙吟》周邦彦
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
三字读例举
《摸鱼儿》晃补之
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
(4)音节句读平仄划分方法:需要了解各种严格划分方法。三言格:xx·x(二·一)四言格:xx|xx(二·二)五言格:xx|xx·x(二|二·一)六言格:xx|xx·xx(二|二·二)xx·xx|xx(二·二|二)七言格:xx·xx|xx·x(二·二|二·一)
(5)教学体验:
我认为现在的台词教学需要强化“以声节之”的音节句读体验;强化“起承转合”的长言曼声体验;强化“韵脚字音”的必读古音体验;强化“文情基调”的贯穿始终体验;同时需要辨别音节句读:节拍——以声节之、二四六分明。旋律——起承转合、长言曼声
基本阐述:
词的长短句划分可以参照“诗”的“平仄”和“押韵”音节句读划分方法,还要懂得“词”的押韵还有几种形式。词的押韵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一韵到底2.转两次韵的3.转四次韵的。来加以说明!
1、一韵到底:
以下有两种形式:
(1)平声韵:
词吟诵要求:上下片最后一字为“底韵字”来反推韵脚字;文情基调贯穿吟诵始终体验。
(2)仄声韵
词吟诵要求:.需要音节句读诵读体验;.诗情贯串吟诵体验。韵脚入声必读去声体验。文情基调贯穿吟诵始终体验。
2、词转二次韵:
《清平乐.柳塘书事》
2、词转四次韵:
词章上片仄韵转平韵一次,词韵转换一次。
词章下片仄韵转平韵一次,词韵转换一次。
1、基本阐述:
我们知道,古文的原本面貌是像“碑文.简牍”那样,没有标点符号的齐整排列。现在出版的古诗词文,为了普及都已按现代汉语的语法逻辑,标上了标点符号。这就从客观上将文言文的文法句读从“篇”的范围缩小到“句”的范围。因此,我们可以绕过大范围的文法结构,直接对文言的句式进行点逗吟诵体验。更好地集中学时为“律散交替”的古白台词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向文言散句到古白台词跨进重要一步。下面就以常出现的“文言虚词略举”“古文固定的文法句式”和“文法句读划分吟诵”进行讲述。
古文和现代白话文相比,就语法方面来说,差别最大的是虚词。现代汉语实词中的基本词汇大多数是从古代继承下来的,虚词的继承关系却不明显,由于用法复杂,常使初学古文的读者望而生畏,认为“实字易训,虚词难释。”因此,了解古文虚词释义,是诵读古文的当务之急。
文言虚词略举:容:可译为“哪里”,“怎么”等。如:“燕雀安知渭鹄之志哉!”此:可泽为“等到”“及至”。如:“此到当阳,众十余万。”’可译为“为”“替”等。如:“寡人耿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和则可?”彼:可翻译“他们”“哪里”等。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并:可翻译为“并排”。如:“既见君子,并坐鼓瑟”曾:可译为“竟然”“简直”等。如:“汝心之谷,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差:可译为“比较”“稍”等。如:“其人差短小,言语不予韩同”尝:可译为:“曾经”。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诚:可译为:“实在”“真正”“确实”等。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亦。重:可译为:“再次”等。如:“时无重至,华不再阳。”初:可译为:“刚刚”等。如:“天下初定,又富立国,是树兵也。”此:可译为:“突然”,“仓猝”。如:“卒有不虞,复当重赋百姓”。殆:可译为“恐怕”“几乎”。如:“张仪,天下贤士,吾殆非如也。”弟:可译为“只有”等。如:“弟非常之事,非可与常人之谋也”。独:可译为“仅仅”等。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夫:可译为“这”,“那”等。如:“未战,勇气也”故:可译为“所以”“因此”等。如:“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固:可译为“本来”“确实”等。如:“人固有一死,更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胡:可译为“为什么”“哪能”。如:“胡为乎惶惶欲何之?”聊:可译为“姑且”等。如:“优哉游哉,聊以卒岁。”
2、古文固定的文法句式:在阅读古文时,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结构相同的句子经常出现,某些词语经常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习惯性的固定句式。掌握这些固定句式,就能收到举一反三效果。
2、1古文中固定文法句式略举:何以……为
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
不亦……乎
非时不见,不亦唯得乎!(礼记·儒行)
无乃……乎
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左传·成公二年》
得无……乎
得无得其人而后成乎?《吴越春秋》
孰与
“今日韩魏孰与始强?”《战国策·秦策》
……者,……也
兵者,雄起也《韩非子·存韩》
之谓
生之谓性,犹白之谓白与?《孟子,告子》
“何……也
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奈……何如……何、若……何
吾君老矣,国家多难,伯氏不出,奈吾君何?《国语,晋语》且君而逃臣,若社稷何?《左传,宣公十二年》
3、文法文句读划分吟诵方法:
吟诵教学体验:
①看译文,析句式,文法点逗。
②文法句读、诵读体验。
③文情基调、吟诵体验。
真正进入了古白台词教学阶段,笔者认为历史剧《三国演义》《蔡文姬》《商鞅》等都是很好的教学内容。我相信,有了句读划分吟诵且相关知识打基础,定然使我们古白说表,不失汉风吴韵的古代气韵而美听于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