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曲研究会成立三十年概述

2021-11-11 20:54岿
中国韵文学刊 2021年1期

门 岿

(天津社会科学院 文学所,天津 300191)

时光荏苒,掐指算来中国散曲研究会从1990年在石家庄宣告成立,纳入中国韵文学会,也就是韵文学会属下的曲学分会改组为散曲学会,到现在已经整整三十年了!

三十年来这个民间学术团体从最初的二三十人发展到数百人,联系曲友两三千人,按照成立时的章程,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国性的散曲研讨会,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五届,会员们的研究成果和创作成就年年增加,已经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因此回望散曲研究会走过的道路,论述一下散曲研究会的发展进程,不仅可以促进当代散曲研究和创作继续发展,而且对其他民间社团的发展也会有一定借鉴和参考价值。因为建国七十年来民间学术研究团体成立可谓繁多,可是大多瞬间消亡,有的也是名存实亡,像中国散曲研究会这样三十年来一直坚守成立时的初衷,按照章程脚踏实地开展活动的实在为数不多。散曲研究会之所以能够三十年来持续发展,队伍不断壮大,活动有计划开展,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 领导班子把握大局

任何一个团体要想长期发展有所成就,都必然首先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来把握大局。而这个领导班子至少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那就是:

1.领导成员的专业成就要能够服众,在专业研究方面走在队伍的前列,具有带头引领社团成员前进的作用。散曲研究会的几任会长副会长,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全国都是属于顶级的,为全体会员所敬佩。例如第一任会长羊春秋, 是《中国韵文学刊》主编,他的代表作《散曲通论》被学术界誉为“六十年来第一响”“开创了散曲研究的新时代”。第二任会长谢伯阳,他是《全明散曲》和《全清散曲》的编纂者。这两部著作都曾获中国优秀图书大奖。第三任会长赵义山,他所著《元散曲通论》被学者誉为“20世纪散曲断代史研究的扛鼎之作”,他的《明清散曲史》被认为“填补了明清散曲断代史研究的空白”。其他如副会长吕薇芬,是《文学遗产》编辑部主任,她的《全元散曲典故辞典》乃是了解元散曲典故的必读书籍。副会长李昌集教授所著《中国古代散曲史》《中国诗词曲源流史》乃是了解散曲发展史的经典之作。副会长杨栋教授所著《中国散曲学史研究》创立了“散曲学史”和“曲学考古学”等新学科。副会长许建中教授则参加多种曲学书籍的统稿和定稿工作,更对南曲资料有独特发现和研究。

2.领导成员要有献身精神,为了学会发展壮大要不计名利,不辞辛苦,甘当无名义务工。这里主要是说研究会的秘书工作。会长、副会长们主要是从总体指导研究会工作,而大量日常工作则要由秘书处去做。秘书处要做的工作在平时要负责和会员联系沟通,了解会员的工作状况、研究信息、取得的成果、遇到的问题,一一记录,并且要定期编辑《散曲研究信息》,向会员公布发送。在网络不发达的时期秘书处的这些工作是散曲研究会成员紧密联系的保障。在网络发达后秘书处在网上组织成员建立微信群,使成员联系更加紧密。散曲研究会设在天津、佛山、成都的几个秘书处都是义务工作,他们没有得到一分钱的好处和报酬,却都尽职尽责做了团结全体会员的工作。

3.领导成员之间精诚团结、彼此合作是使得研究会长久发展的保障。遇到问题要有共识,及时解决,绝不能拖延。有一些社团领导成员之间争名夺利、互相攻讦,个人意气拉帮结派,就不会把精力用在团体的事业发展上。散曲研究会的领导班子成员之间从来没有为私利闹不团结。但是也有过教训。那就是秘书处在福建时,因为种种原因,那一阶段的秘书工作不是致力散曲研究,把散曲研究会的会员费和经费花了,却没有按研究会章程编订那几年的《散曲研究信息》,散曲研讨会之后的会议论文集也没有编出来。那里的一个散曲副会长也没有履行他的职务。所以研究会的领导班子一致认为秘书处不能再设在福建,决定把秘书处从福建撤出。实践证明领导班子这个决定是及时的,正确的。

4.作为一个学术团体,要想不断发展,必须有一个长远计划和行动章程,领导班子必须按计划和章程办事。散曲研究会正是在成立之初就让大家认真讨论了章程计划,换了几届领导班子,大家都严格遵守章程办事,所以研究会才能三十年来按部就班有条不紊按计划在不同地区举办一届届散曲研讨活动,三十年来不断发展会员,散曲队伍不断壮大,大家互通信息,定期交流,成果连连。

二 研讨活动丰富多彩

一个学术团体要经常按计划开展学术活动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三十年来散曲研究会的学术活动开展得可谓丰富多彩。大体来看散曲研究会开展的学术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散曲是诗歌文体中的一个类别,它和诗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与戏曲有密切关联,所以散曲研究会在开展学术活动时,有时就密切结合诗词和戏曲的研究,在举办散曲研讨会时也邀请诗词戏曲研究者到会,共同切磋交流研究心得。例如第五届中国散曲研讨会就是和首届国际词曲比较研讨会一起举行的。研讨会由散曲研究会和词学研究会联合举办,会议人员就词曲关联的种种问题进行了研讨。第九届中国散曲暨相关文体学术研讨会,就中国散曲、戏曲与散曲、散曲与诗词等学术问题,与会者提交了各自的论文并在会上进行了紧张热烈的讨论。第十二届中国散曲暨相关文体学术研讨会,继第九届之后再一次在研讨散曲各种问题的同时,开展了词曲比较研究、散曲与戏曲曲艺关系的研究。第十五届中国散曲暨相关文体学术研讨会,在散曲专门研究外,与会者还发表了关于戏曲演出与戏曲理论、曲谱曲律、词律与词学批评、昆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论说,在交叉研究和综合研究中推动学术综合研究的发展。

2.散曲是一种传统的文学样式,但它又是诞生于民间的大众文学,是一种俗文学的样式,因此和民间文学、地方文学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所以散曲研讨会开展活动就往往要和地方文学的研究紧密联系。例如第十届中国散曲暨陕北民歌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就散曲研讨同时,对明清小曲和陕北民歌及当代散曲创作相结合进行了研讨。第十四届中国散曲与西域词曲创作学术研讨会则将散曲研究和地域文化研究结合,探讨西域词曲作家的成就,对维吾尔曲家贯云石的曲作以及少数民族创作对散曲发展的影响进行论说。梁廷柟暨第六届中国散曲研讨会、黄峨暨第八届中国散曲研讨会都与地方政府合作,由散曲研讨带动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如第六届会后顺德随即成立了梁廷柟研究会,开始编辑梁廷柟全集,恢复梁廷柟故居等。第八届会后遂宁建立了黄峨主题公园,成立了黄峨旅游文化公司,编辑有关黄峨的一系列书籍。

3.散曲研究和散曲创作是紧密相关的,散曲研究更要为发展当代文学服务,所以研究会必须要和当代散曲创作队伍紧密联系。因此在散曲研究会的活动中,在21世纪初当代散曲创作勃兴之后,便热情接待当代散曲创作者加入活动。从第八届研讨会即把散曲理论研究与促进当代散曲创作相结合,每次散曲研究者的研讨活动都要邀请散曲创作者参加。有些研讨会还增加了当代散曲创作活动,如第十四届散曲研讨会在研讨活动结束随即举行了天山笔会,要求与会者进行词曲创作,抒发参加研讨会的感想,书写关于一带一路的建设、西域风情、新疆见闻、天山风光等主题。接着就举行了作品朗诵会。还有的作者进行了演唱。与会者一致认为学术研究和词曲创作结合会有相互促进作用。而一些研究者也会应邀参加散曲创作者的集会和活动。如在山西、陕西举行的两届散曲创作会议,散曲会长赵义山都应邀到会并做了解疑性的讲话。

4.研究会的活动不仅注重全国各省地的散曲研究者和创作者,不断吸收各地新会员,关注各地的研究和创作情况,而且不忘港台地区,联系世界各地散曲研究者和创作者。研究会成立三十年来每两年一届的研讨会已经在河北、江苏、福建、辽宁、广东、广西、四川、陕西、湖南、新疆、天津等省市举办了十五届,马上要在内蒙举办第十六届。在这些研讨活动中就有首届海峡两岸散曲研讨会、首届曲学国际研讨会暨中国散曲第七届研讨会、国际黄峨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中国散曲研讨会,这些研讨会都有港台地区和海外学者参加。研讨会的活动还与研究者的研究成果紧密相连,不仅平时有秘书处不断统计会员发表的论文论著,还在研讨活动中推广研究者的成果,例如羊春秋散曲集首发式暨散曲研讨会、第十三届中国散曲研讨会暨门岿文集发布会。

三 立足当下放眼未来

学术团体的目标都是以研究各学科的问题为己任,要继承前辈的科研成就更要发扬光大,不断推陈出新,要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因此散曲研究会自成立起就号召全体会员要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更要有自己的创新,绝不能只是重复和复制前人的研究成果。三十年来研究会成员可以说大显身手,他们的研究成果超越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历代散曲作家的研究,包括对散曲家生平资料的搜集考证,对他们散曲创作成就的评述。因为古代散曲家大多是名不见经传的民间人物,所以尽管在有关散曲的文集中会见到一些散曲家的作品,但是这些作者究竟是何许人,他们有怎样的经历,就必须从浩瀚的文献笔记中去查寻。在这方面孙楷第先生曾经做了大量工作,写出了《元曲家考略》,为人们了解元代散曲家身世提供了不少资料。散曲研究会会员们学习孙楷第先生的精神继续搜求,又有了新发现,如门岿《元曲百家纵论》,刘英波《全明散曲曲家考补》《全清散曲曲家考补》,狄宝心《元好问年谱新编》,王毅《冯子振研究》,赵兴勤《元遗山研究》,杨镰《贯云石评传》,马冀《杨景贤生平考察》,姚品文《朱权研究》,徐子方《关汉卿研究》,孟繁仁《刘时中评传》,石麟《曲中异军“青门体”——沈仕散曲谈片》,杨栋《试论杨朝英的散曲学观》, 张进德《论元代中州散曲作家》,李谟润《朱彝尊散曲简论》,张艳《元代文人胡祗遹散曲论》,赵玮《薛论道散曲研究》等,都对古代一些散曲家的生平和创作有不少新论说。

2.对散曲典籍的挖掘整理,对散曲作品的搜集和推广,如谢伯阳《全明散曲》《全清散曲》《冯惟敏全集》,刘英波《明代散曲家考补及曲作辑佚》《全清散曲曲家考补》,田同旭《常伦集校勘笺注》《郝经集校勘笺注》,羊春秋《元明清散曲三百首》,吴新雷《元散曲经典》,吕薇芬《张可久集校注》,孔繁信《重辑杜善夫集》,张月中《全元曲》《元曲通融》,张燕瑾《新选元曲三百首》,王星琦《元曲三百首注评》,马冀《汤舜民散曲校注》,胥惠民等《贯云石作品集注》,梁扬《王维新诗词散曲选注》,赵义山《元曲鉴赏辞典》《明清散曲鉴赏辞典》,杨栋《出土金元散曲图文辑考》,许建中《元代南曲散曲佚文辑补》,李晓芹《全元散曲补辑9首》,欧阳春勇《全明散曲补遗》《全清散曲补遗》,王钢《校订录鬼簿三种》,吴新雷《元散曲经典》,曾永义《元人散曲快读》,赵义山《古本散曲集成》,许金榜《阳春白雪注释本》等,都对古代散曲作品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搜集校订注释等工作。

3.散曲是不同于诗词的又一种诗体,它有自己的特点,也有一些来自民间的当时的俗语,需要解释和解读,才能被一般人理解。这方面散曲会员做了不少努力,计有吕薇芬《全元散曲典故辞典》,吴振清《元曲中的方言古词语》《论元曲中的歇后语》,许建中《元明北曲集曲的文体形态学考察》,张正学《元曲剧套与散套形式诸特点之比较》,罗斯宁《元散曲对元杂剧的桥梁作用》,车文明《“务头”浅说、再探》等。在对散曲曲谱格律的研究方面,则有姚品文《太和正音谱笺评》,吕薇芬《北曲文字谱举要》,王毅《元散曲艺术论》《试论元散曲的叠字艺术》,段文《南曲小令格律》,阙真《陈大声滑稽余韵的认识价值》,周维培《曲谱研究》,查洪德《元代散曲的野逸之趣》,田玉琪《中国古代曲谱大全》《三声通协与词曲之辨》,薄克礼《元散曲体格研究》《元曲小唱》,李晓芹《南北曲谱之遗珠》,时俊静《元曲曲牌与宗教音乐》《元曲中的北地番曲曲牌》等。

4.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研究散曲发展史,研究当代散曲的创作面貌,对当代散曲发展的展望等,这方面的论述有王星琦《元明散曲史论》,罗斯宁《元代艺妓与元散曲》,梁扬《中国散曲史新论》,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赵义山《明清散曲史》,吕薇芬《散曲流派传》,丁淑梅《论散曲文学的生命情态》,王毅《论羊春秋先生散曲的比喻艺术》,丁淑梅《论萧自熙先生的散曲创作》,赵义山《二十世纪元散曲研究综论》,兰拉成《清代散曲研究》,雷磊《20世纪杨慎研究述评》,郑海涛《略论卢前的散曲理论》,罗海燕《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元代少数民族散曲研究》,王易《中国词曲史》,梁扬《中国散曲纵论》,门岿《论怎样创立当今的诗体》《中国当代散曲大典》等。

四 求教前辈帮带新秀

任何学术研究都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散曲研究也不例外,从金元散曲诞生后就有学者关注研究,哪怕当时的当权者、社会上层人物不以为然,对初生的散曲不屑一顾,但是在民间仍有学者注视散曲的发展,搜求散曲作者和作品并加以编辑,他们视这种新生的文学艺术是有特殊的“蛤蜊风味”者,他们预料早晚这种艺术会被人们所接受和欣赏,会有“知味者”继续他们的工作进行研究。事实也证明他们的预见是正确的,元明清以至近现代对散曲的研究虽然断断续续但确实是络绎不绝,在当代已形成一个新的高潮。

新中国成立后七十年来散曲研究尽管也是断断续续,但仍然可以说一直没有中断,所以散曲研究会成立才有基础和必要。散曲研究会要想承前启后顺利开展研究工作,就必须取得前辈学者的支持和指导。在这方面研究会也做了不少努力,前辈学者也确实给散曲会成立和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同时研究会也需要大力吸收新生力量帮带新秀,研究会才有可能生命力长久。

1.首先,研究会的组织者在筹备成立研究会时,就主动向前辈学者请教,聘请前辈学者为研究会的顾问。前辈学者对研究会成立也给予了极大支持和鼓励。在研究会筹备成立期间发起人门岿曾和一些前辈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还亲自到湘潭韵文学会征求学会领导人对曲学分会改组为散曲研究会的意见。他接触到的学术前辈都对散曲研究会成立给予了极大支持和肯定。韵文学会常务理事傅璇琮先生闻讯即致函散曲研究会筹备处说:“我们(指他和蔡义江先生)都认为成立中国散曲研究会是好事。这些年来散曲的研究已有不少进展,但通盘考虑还不够,如有一个学会交流情况,互通信息,必将对研究是一个促进。”韵文学会另一常务理事李悔吾先生也致函刚成立的散曲研究会秘书处说:“曲学研究会改为散曲研究会甚当。”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则应散曲研究会邀请担当起散曲研究会的顾问,他们是赵朴初、任中敏、王季思、吴晓玲、顾学颉、郑骞、罗忼烈等。

2.前辈学者积极参加研究会的研讨活动,并且诚心诚意对研究会工作提出中肯的建议,在散曲会成立召开第一届研讨会时,港台和域外散曲研究者魏子云(中国台湾)、罗锦堂(美国)、索罗金(俄罗斯)、伊维德(荷兰)、李平凡(加拿大)、梁会锡(韩国)等都纷纷致贺,对散曲研究会成立寄予厚望,祝贺散曲研究在新时代做出新成就。王季思对首届海峡两岸散曲研讨会致辞:“散曲研究应注意散曲本身的特点。不仅要注意研究散曲的‘源’,还要注意研究散曲的‘流’。”他指出:“散曲创作有两条路,一是走老路,固守成法,结果是典雅化、书斋化,脱离民众。一是走新路,与新的演唱结合,要通俗化,大众化,我相信后一条路会越走越宽广。”吴晓玲先生则讲述了他是怎么写起散曲来的,并举出他在不同年代所写的散曲为例,给散曲会员们现身说法。宁宗一教授在参加散曲研讨会时则呼吁建立散曲学文本本位的信念,强化文体意识,不媚俗、不趋势。

3.前辈学者以他们的研究成果带动年青一代学者,为散曲会会员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如王易的《词曲史》、粱乙真《元明散曲小史》、罗锦堂的《中国散曲史》开启了会员研究散曲史的先河。任中敏的《散曲概论》将散曲提高到与诗词、古文研究同等地位,引领后来者对散曲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重新认识。孙楷第的《元曲家考略》则引导后人对散曲家的身世经历去挖掘资料深入探求。杨镰的《贯云石评传》完稿后,他亲自审定写序。门岿的《元曲百家纵论》初稿他看后感慨良多,鼓励他继续深入探究,并给山东大学写信希望给门岿开辟一个专门的元曲研究室。唐圭璋的《元曲小令格律》、罗忼烈《北小令文字谱》、罗锦堂的《北曲小令谱·南曲小令谱》引导后来者继续探讨散曲的曲谱。谭正璧的《元曲六大家传略》为后来者撰写散曲家小传提供了样板。隋树森的《全元散曲》则为谢伯阳编纂全明全清散曲开了先河。庄一拂的《元明清散曲作家汇考》启示散曲会员继续对元明清时代的散曲家身世探究。窦楷除了自己研究散曲还积极推荐年青学者参加散曲研究会。杨栋、李昌集等则不辞辛苦讲学积极培训研究生引领青年学者走上散曲研究的道路。

4.研究会和相关社团联系合作,和地方政府联系取得有关部门的支持,使得研究会的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并且办得丰富多彩。如成立散曲研究会时就有26个单位联合发起,遍及山东、山西、河北、湖南、湖北、广东、四川、新疆、浙江、江苏、北京、天津、上海、台湾等省地。三十年来与散曲研讨会合作的社团和部门有中国韵文学会、中国词学研究会、关汉卿研究会、天津芗兰馆曲社、顺德市(今顺德区)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学编辑室,文学遗产编辑部、天津社会科学院、榆林市政府、天津华夏正声文化传播公司、张子盛古琴艺术中心、燕山国学馆、遂宁市政府、湖南诗词学会、佛山大学、广西大学、中山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扬州师范学院、锦州师范学院(今渤海大学)、西华师范大学、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汉中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北大学文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乐山师范学院、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湘潭大学、河北大学文学院等。

这一切说明散曲研究无论在参加人员、研究成果、波及地域,由于传帮带不停步,在当代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而且研究和创作两支队伍紧密结合,当代散曲创作的繁盛也已经超过以前任何时代,全国许多省市都成立散曲创作社团,举办了多次散曲创作研讨会和采风活动。所以当今散曲研究者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不仅要研究古代散曲,更要把目光瞄向当代散曲,为创造当代的新诗体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