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清与化解:基于家长视角对幼小衔接现实困惑的思考

2021-11-10 12:12吴荔红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幼小入学幼儿园

曹 楠,吴荔红

(1.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福建福州 350011;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福建福州 350117)

一、引言

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是幼儿发生在童年时期“最重要的变化之一”[1],顺利过渡到小学有助于幼儿日后在学业与社会上的成功[2]。201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发布了题为《强势开端V:幼小衔接》(Starting Strong V:Transitions from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to Primary Education)的报告,就组织与管理、教师专业发展衔接、课程与教学衔接以及幼儿发展衔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此回应高质量早期教育体系构建与延续的论题。2021年3月教育部为深入贯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要求,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专门针对幼小衔接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布置了重点任务,回答了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谁来衔接”“如何衔接”“衔接什么”等问题,强调各利益相关者应建立幼小互通的伙伴关系,形成合力,进而提高幼小衔接的有效性,构成良好的教育生态。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文件),其中也提及要“积极推进有效科学衔接”,为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办学行为,“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进而做到解放儿童的补习时间,落实课程改革,缓解家长的焦虑。由此可见,国内外学前教育政策的导向,一方面反映出各国现阶段均以幼小衔接为着力点来确保教育质量提升,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目前幼小衔接工作的现实问题与困惑。

在大力推进幼小科学衔接的工作中,“双向衔接”是本次《指导意见》提出的工作重点与重大决策,其内涵绝非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或小学向幼儿园靠拢的单向线性超前学习,而是需要幼儿园与小学双向有效衔接,加强两个学段教育的连续性、整体性与系统性,减缓幼小之间的坡度。《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与《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更是从幼儿发展的视角,围绕身心准备与适应、生活准备与适应、社会准备与适应以及学习准备与适应四个方面明确了发展目标、具体表现和教育建议。目前,国内外已有的研究与实践针对如何做好幼小衔接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然而这些研究与观点多来自于专家从学理性与实践性的角度进行审视而构建的一套解释话语体系。《2020 年中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焦虑情绪在家长群体中普遍存在,大部分家长对教育本身感到焦虑。在科学衔接的背景下,家长仍对幼小衔接工作存有一定的困惑。因此,从家长的困惑出发,帮助家长明晰科学衔接的原则与要求,在困惑的澄清中探寻化解之道,对于当前家长走出误区、破解迷思具有必要性与实效性,从而形成家长科学的幼小衔接教育价值判断,构建幼小衔接各利益相关者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

二、幼小衔接与家长角色定位

(一)幼小衔接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Rimm-Kaufman等人提出了生态动态过渡模型(The Ecological and Dynamic Model of Transition)[3]。由图1 可知,该模型描述了在过渡期间幼小衔接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双向联系,幼儿与家庭、教师、同伴以及社区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并影响幼儿在学校的适应方式。此外,教师之间、同伴之间或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在此期间支持幼儿。这些联系可以作为幼小衔接的桥梁,帮助幼儿和家庭进行两个学段之间的过渡[4]。

图1 生态动态过渡模型

据统计,2019 年中国共有1765.2 万人从幼儿园毕业,1869 万人进入小学学习[5]。在我国,由于学前教育机构的多样化与入学机会的差异,准小学生在入学前具有较大的差异。同时,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两个不同的学段在客观上也形成了幼小过渡的坡度,一部分幼儿进入小学后会出现学习与生活等方面的不适应情况,这就决定了幼儿园到小学阶段必须要有过渡与衔接[6]2。结合已有研究,幼小衔接应然形态应具有以下特点。

1.双向性:协同多方资源合力减坡的工作

长期以来,教育工作存在着越接近成人的学校教育阶段,越处于更高的权利等级的现象,出现用高年级的学校阶段衡量低年级的学校阶段这样失衡的问题,从而导致幼小衔接工作中幼儿园单向衔接小学、幼小双方缺乏合作的心理认同等困境[7]。在科学衔接的背景下,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幼儿园与小学二者的双向联通,合力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协同多方资源减缓两个学段之间的坡度,保障幼儿顺利从幼儿园过渡至小学阶段。

2.连续性:尊重幼儿发展规律的动态工作

德国哈克教授认为,在幼儿幼小衔接期间会经历在关系人、学习方式、行为规范、社会结构、期望水平以及学习环境等六个方面的断层问题[8]。从本质上来看,这些断层问题反映了幼儿园与小学两学段在各方面的不连续性。显然,这也不符合幼儿发展本身具有的连续性,从而造成了幼儿入学不适应的情况。因此,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坚持以幼儿为本,尊重幼小衔接工作中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的发展规律,尽可能地填补幼小过渡中的裂缝。

3.整体性:联动多主体融合多内容的工作

登洛浦等人(Dunlop&Fabian)在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生态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幼小衔接生态学模式。他们指出,家庭、幼儿园和小学三者是幼儿直接参与的环境系统。它启示我们要注重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关注幼儿、幼儿园教师、家长、小学教师等各主体在环境系统中的合作,及其在幼小衔接工作所发挥的重要作用[9]8-10。可见,幼小衔接涉及的环节、参与的主体、过渡的内容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一项需要联动多主体融合多内容的工作。

(二)幼小衔接中家长角色定位

幼小衔接的过程通常会带来幼儿日常生活、游戏形式、学习和社交互动的显著变化,同时还会带来幼儿身份的重大变化。对于幼儿而言,他们将从幼儿园年龄最大的群体变为小学中年龄最小的群体,这对幼儿提出了新的要求[10]。幼小衔接的质量决定了幼儿接受新角色和适应新环境的程度,也深刻影响着他们一年级以及之后的表现。从图1中可以看出,家长是较教师、同伴与社区在幼小衔接阶段与幼儿关系最为密切与稳定的主体。因此,家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应承担起家庭教育责任,为幼儿提供情感与行为上的支持与帮助。在幼小科学衔接的背景下,家长应是这项工作的发起者、支持者与合作者。

1.发起者:家长是幼儿的第一责任人

对幼儿和家庭来说,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既具有新鲜感,同时也充满挑战。在幼小衔接期间,幼儿需要面临来自内在与外在双重的压力。例如,幼儿开始形成时间、数字和逻辑的基本概念,在记忆跨度、一般学习能力和认知处理速度等认知方面迅速发展[11]。同时,幼儿也将面临来自环境、学习方式、规则、社会地位和角色、家庭关系等方面的压力[12]。而这些都将使幼儿和家庭产生来自变化与稳定之间的紧张感,保持旧模式和适应新挑战的焦虑感。因此,家长作为幼儿的第一责任人,应该成为幼儿幼小衔接工作的发起者,接受并支持专业力量的指导,更好地帮助幼儿做好有关幼小衔接各方面的准备。

2.支持者:家长是保障幼儿入学准备的家庭力量

家长对幼儿接受新环境的支持有利于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家长会在与幼儿的交谈中鼓励他们、锻炼他们、帮助他们,并密切关注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提供一个温暖、积极的支持环境[13]。在参与幼小衔接工作的过程中,家长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认识到孩子进入新环境所要面临的挑战,更好地培养与监督孩子在家的行为与表现,成为保障幼儿做好入学准备的家庭力量。

3.合作者:家长是助力幼儿入学适应的必要条件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家园有着共同的目标——保障幼儿顺利从幼儿园过渡至小学,其中幼儿家长与幼儿园教师积极的合作意愿是家园合作能够有序开展的必然前提。家长在合作过程中不仅可以在家中为幼儿提供入学准备与入学适应的帮助,也能够协助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有效开展过渡工作,为教师实施活动计划提供一定的决策建议。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家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疑惑、焦虑等情绪状态。因此,家长是幼小衔接工作中的合作者,是助力幼儿入学适应的必要条件。

三、家长关于幼小衔接的现实困惑

在一项针对中日美三国家长的幼儿入学准备观念的调查研究中,学者发现,中日两国的家长比美国家长更重视幼儿的入学准备,且各国家长关于幼儿入学准备的侧重点不同。与另外两国相比,中国家长更加关注幼儿在言语发展、认知发展和一般知识方面的准备[14]。长期以来,国家关于幼小衔接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以此引导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然而,面对幼儿的未来发展需求,家长仍对一些关键问题存在困惑。

(一)困惑一:幼小衔接的教育主体是谁?

幼小衔接的教育主体是指在幼小衔接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认识和作用于客体的人。家长对于这个问题主要呈现出三种观点:第一,幼小衔接的教育主体、主要责任人是幼儿园教师,他们通过在幼儿园开展相关活动帮助幼儿在学习、身心、生活、情绪等方面做好上小学的准备。更有一些唯学业、功利化的家长要求园所必须教授与小学直接相关的教学内容,在幼儿园完成对小学学业上的充足准备。第二,幼小衔接的教育主体是家长。幼小衔接更是家庭的责任,从而出现幼儿“在园游戏,在家上课”“大班空心化”等情况。一些家长担心自己帮助幼儿完成小学入学准备能力不足,为幼儿报名校外“兴趣班”“幼小衔接班”,不愿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第三,幼小衔接的教育主体是幼儿自身。幼儿拥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与成长潜力,面对幼小衔接期间来自内外的变化能够自主应对、积极适应。

(二)困惑二:小学“零起点教学”会影响未来幼儿的发展吗?

小学实施“零起点教学”是针对部分幼儿入小学前“超纲学习”“超前学习”等现象的回应。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小学实施“零起点教学”,要求针对初始年级未按小学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压缩课时、超前超标教学、组织入学考试测验、以竞赛成绩及证书为招生依据等现象进行纠正[15]。简单来说,“零起点教学”就是幼儿在正式进入小学前没有接受过相关知识的学习,属于零基础的程度。一方面指受教育者在小学前尚未建立起相关的知识能力结构;另一方面指教师要按照小学课程标准开展初始年级的教学,不拔高、不超前[16]。这种要求难免会引发家长的困惑,小学“零起点教学”会影响未来幼儿的发展吗?幼儿零基础、零起点进入小学,到高年级甚至初中、高中能吃得消吗?

(三)困惑三:幼儿园“去小学化”与幼小衔接是否矛盾?

“去小学化”的倡议来源于对3-6 岁幼儿的教育具有小学教育倾向这一现象的审视。《通知》针对幼儿园出现“小学化”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环境,以及教师资质和小学入学等问题布置了治理任务。防止、纠正、整治幼儿园“小学化”的行动由此推广,幼儿园被禁止提前教授语文、数学、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禁止布置与小学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禁止开展有关内容的考试测验。同时,幼儿园要自觉纠正机械化、高控化、训练化的教学方式,整治班级及户外环境。对此,很多家长便产生疑虑与担忧,幼儿园“去小学化”与幼小衔接是否矛盾?在这样的行动下,幼儿园将一切有关小学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拒之门外,是否会影响幼儿进入小学后的发展?幼儿进入小学后是否能跟得上小学教师的教学节奏?

四、家长关于幼小衔接的困惑澄清

如前所述,家长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这一重要主体只有明晰这项工作中的原则与要求,才能保证幼儿顺利完成幼小过渡。因此,家长有关的现实困惑亟待澄清。

(一)谁来衔接:多方协同合作,家长参与关键在于质量

幼小衔接通常被视为以幼儿为中心,由幼儿园、学校、家庭及社区组成的环环相扣的系统,并受到更广泛的社会影响[17]。因此,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家长等多方主体参与,这已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从家长视角出发,家长在幼儿的家庭活动、学校活动和家校沟通方面的参与度越高,幼儿的总体入学准备状态越好[18]。并且有学者认为,家长参与的质量比频次对幼儿问题行为有更强的预测功能,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19]。在幼小衔接的教育生态中,家长作为其中的重要因子,若是由于对科学幼小衔接教育观念的不理解,对幼儿学习特点的不了解,对幼儿园入学准备工作的不信任,而产生焦虑与紧张情绪,进行过度或过少的介入,都会对幼儿、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在这一阶段的状态产生消极影响。由此可见,基于家长视角保障幼儿科学做好入学准备与入学适应的关键并不是介入的次数,而是家长参与的有效性与科学性。

(二)衔接什么:领会“零起点教学”,家长重点关注幼儿素质培养

教学起点不同于发展起点,小学实施“零起点教学”不意味着幼儿园什么也不用教,幼儿“零准备入学”。大多数家长心存执念,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普遍对小学“零起点教学”缺乏信任,却难以意识到幼儿从幼儿园过渡至小学,除了在校学习内容发生变化,幼儿的学习方式、在校一日安排、周围的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方面都要面临新的调整,而这些就需要幼儿在幼儿园与小学初始年级养成基本素质,为后继学习与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基。《指导意见》中针对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提出四个方面的指导要点,即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每项内容由发展目标、具体表现和教育建议三部分组成。如身心适应方面包括喜欢上学、快乐向上、积极锻炼、动作灵活四个关键发展目标[20]。因此,“零起点教学”不等于“零准备入学”。基于家长视角,成人要把握好“教什么”的边界,关注幼儿的学习基本素养,实现在公平的教育生态中帮助幼儿“减负”的同时,促进他们健康幸福的成长。

(三)如何衔接:把握“去小学化”,家长支持紧扣减缓坡度

“去小学化”要求幼儿园以及各校外机构面向3-6 岁幼儿,禁止按照小学课程标准制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实施课程过程以及执行课程评价,不允许以“幼小衔接”为名,行“幼儿教育小学化”之实。但“去小学化”并不等于“不衔接”。幼儿园是为幼儿未来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平等、协同是幼儿园与小学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关系的应然形态,目的就是为了减缓两个学段之间的坡度。《指导意见》针对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对应提出了包括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四方面的指导要点,要求入学准备要全面、有重点、循规律[20]。因此,幼儿园“去小学化”强调幼儿在幼小过渡期间,从家长角度出发,成人要以适宜、科学、连续、整合的方式帮助幼儿“与小学衔接”,而非“向小学衔接”,从而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与生活。

五、家长关于幼小衔接困惑的化解

家长关于幼小衔接的困惑与其对这项工作的误读有直接关系。因此,基于家长视角思考推进幼小科学衔接这一问题,不仅需要对家长的现实困惑展开诠释与澄清,更关键的是要帮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工作任务,明确这项工作的要求,逐渐形成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一致的价值判断,探寻困惑化解的出路,为幼儿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一)家长克服价值上的顽瘴痼疾,形成科学的幼小衔接观念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基础教育由于应试教育的干扰,引发了一系列家长教育观念上的扭曲,导致这一群体逐渐建立以知识学习为取向、追逐短期快速教育效益的教育观念,造成了“唯分数”“唯学业”等社会现象,陷入违背幼儿身心发展的恶性循环中。另一方面,由于家长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规律的不尊重,对幼小两学段教育特点的不了解,对教师教育教学的不认同,他们产生了对幼儿与教师的不信任心理,出现家长教育行为的越界与错位。错误的价值观念诱导家长与科学幼小衔接渐行渐远。因此,从家长角度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首先需要克服价值上的顽瘴痼疾,形成科学的幼小衔接观念,包括幼儿发展观、幼小衔接观和幼儿教育观。具体而言,家长应通过家园(校)活动、家长学校、自我学习等方式提升基本素质,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特点及规律,明确家长的教育责任,同时也要主动提高育儿能力,尝试突破教育观念短视化、浅表化、片面化等困境,以科学依据、幼儿实际表现作为基础了解幼儿的真实感受,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作出正确的判断与评价。

(二)家长纾解情绪上的焦虑恐慌,塑造理性的家庭教育心态

家长在幼儿教育生态中大多处于非专业的地位,这也导致他们在育人工作上的不确定感与意义丧失感,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更是加剧了家长对教育问题的焦虑与恐慌,甚至出现了家长“养而不教”“养而强教”等现象。家长作为家庭的重要成员、社会的重要角色,承担着家庭建设、家庭发展、生育养育和教育孩子的重要职责。从生物学视角来看,做父母是一个自然过程,做家长则是一个社会过程。从社会学视角来看,做父母,需要的是能够生育的自然胜任力;做家长,需要的则是养育教育子女的社会胜任力[21]。因此,在科学幼小衔接工作中,家长应自我纾解育儿方面的不良情绪,塑造理性的家庭教育心态,提高教育胜任力,为幼儿健康、快乐与幸福成长提供重要的条件与保障。政府、学校及社区要发挥充分的引导、支持与鼓励作用,为家长整合筛选适宜的学习资源。例如,北京市西城区建立了从区、学区到学校的三级家长教育培训课程体系,培训内容既有理论教学,也有方法传授,活动形式多样灵活,助力提升家长教育胜任力[22]。浙江省永嘉县教育局为家长开通“学分银行”,依托线上平台对准家长、家长等开展教育培训,内容涵盖从婚前至高中八个学习阶段,鼓励家长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获得积分换取学习证书。通过培训与学习,家长应明确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谁来衔接”“衔接什么”“如何衔接”等问题,陪伴与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与习惯,做好在环境、身心、生活、学习以及社会上的准备,实现幼小的顺利过渡。

(三)家长避免行动上的功能缺位,建立协同的家校共育关系

传统工业化背景下社会分工日益明显,家庭教育受到社会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日益严重的影响,出现了教育责任出让、父母分工不清、过度依赖学校等功能缺位问题,给幼儿的学习和发展造成障碍。20 世纪80 年代末,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爱普斯坦(Joyce L Epstein)教授以“关怀”为核心提出了交叠影响阈理论。他认为,家庭、学校和社区的行动既有跨界到对方领域,也存在独立空间,从而对幼儿成长产生交互叠加的影响。随着这三大主体频繁的交流和互动,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人那里获得关于学校、努力学习、创造性思维、互助以及在校的一致性信息[2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因此,家长应避免行动上的功能缺位,主动融入协同的家校共育关系中。家校协同育人,是通过理念、优势与资源的融合,形成新的在目标、协作、资源与利益四方面的共同体,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目标同向、施教同心、资源同聚、成果同享[24]。具体而言,学校可依托现有的家长委员会、家长教师协会等组织载体,逐步建立与完善家校共育合作机制,以促进幼儿发展为目的,以家长困惑为基础,以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咨询会等方式为起点,推进家校共育的常态化、规范化与专业化。作为支持幼儿实现幼小顺利平缓过渡的重要家庭力量,家长应关注幼儿在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等方面的行为习惯和能力水平,积极参与到幼儿园与小学举办的幼小衔接活动过程与决策评价中。例如,共同了解幼小学段的特点和区别,帮助幼儿逐渐适应小学生活作息,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等。通过外在引导与内在更新相结合的形式,促进家校双方深度融合,实现协同育人双向互动。

六、结语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科学的幼小衔接是帮助幼儿完成规则意识、行为规范、学习习惯、人际关系等一系列的积极转变,使他们顺利适应生活,保持主动专注的学习[25]。家长应通过自主学习、自我教育与主动参与克服在理念、情绪与行为上的痼疾,提升家长教育胜任力,陪伴幼儿度过一段安全、快乐、有效的幼小衔接时光。

猜你喜欢
幼小入学幼儿园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我爱幼儿园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欢乐的幼儿园
提高幼小衔接工作成效的对策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幼儿园应该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爱“上”幼儿园
入学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