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游戏治疗的模式及展望

2021-11-10 12:12黄海申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治疗师亲子疗法

张 舒,黄海申(),2

(1.韩国祥明大学家庭福利学院,首尔特别市03016;2.韩国龙山区健康家庭支援中心,首尔特别市07275)

游戏是儿童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儿童通过游戏可以将内在的情感直接表达出来。游戏疗法是受过训练的治疗师运用游戏的治疗作用系统化地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和障碍[1]。游戏治疗师借助儿童的语言“游戏”这个平台对儿童的内心世界得以全面了解和剖析,帮助预防和解决心理或者情绪问题。父母作为儿童的抚养者,不仅是儿童日常生活的主要照料者,更是影响儿童心理及行为的重要因素。亲子游戏治疗将治疗师的角色扩展到父母或家庭中。治疗师会针对儿童的发展阶段和个人特点系统化地培训父母如何在家庭中具体实施游戏治疗并给与及时反馈。基于此,亲子游戏作为儿童心理疗愈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密切关注。由于其简便的实施方法,标准程序化的操作过程以及显著的改善效果,现已成为治疗儿童心理障碍的重要手段。

一、亲子游戏治疗的起源及特点

具有心理障碍的幼儿往往不能够用言语精确地向外界表述内心的想法,而游戏作为一种外在的表现方法,可以巧妙的反应儿童的心理活动。通过仔细的记录及观察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及情绪变化,成年人可以发现儿童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而寻求相应的治疗手段。在20 世纪60年代,Bernard 和Guerney 夫妇在儿童中心游戏疗法(Child-centered Play Therapy:CCPT)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亲子游戏治疗的概念[2]。其核心是通过治疗师的讲解及示范,使家长经过系统的培训及训练能够熟练掌握关键的治疗步骤和技巧,成为代理治疗师。父母利用培训所得的技巧及方法,与儿童进行共同游戏和互动,从而增进亲子关系,帮助改善甚至解决儿童的心理障碍。相比于其他的游戏治疗方法,亲子游戏治疗具有范围广、效率高以及引导深入等特点。

亲子游戏治疗适用范围非常广泛。目前,亲子游戏治疗可以应用在绝大部分心理障碍儿童的治疗过程中。实施亲子游戏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儿童的心理障碍症状,如对抗性行为、焦虑、抑郁和忽视等。同时也适用于多数问题家庭中,如依恋不健康家庭等[3]。另外,亲子游戏治疗的形式多种多样,目前,可大体划分为针对某一特殊儿童家庭的个案亲子治疗以及针对若干具有类似特殊儿童家庭的团体亲子治疗。在团体亲子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向多位家长提供培训,讲授技巧。家长们可以组成学习小组,交流经验心得。

亲子游戏治疗的操作相对简便。在传统的游戏治疗过程中,治疗师首要任务是与儿童共同构建平等、友好和信任的关系。进而才能深入观察、记录其在游戏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治疗师往往需要在构建信任关系上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而与治疗师不同的是,在亲子游戏治疗过程中,父母作为真正的“治疗师”,经过知识及技能培训后用科学的方法与障碍儿童进行互动,免去了传统方法中治疗师与儿童的磨合时间,更能避免出现因治疗师对障碍儿童了解不够深入而导致分析结果有偏差的问题。另外,儿童对父母有天然的信赖。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儿童能够更轻松地参与到游戏中。

亲子游戏治疗将之前对儿童心理的主动干预转变为基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引导与保护。亲子关系作为儿童情感、个性以及发展的关键因素。父母通过亲子游戏互动,在发现及解决儿童心理及行为障碍的同时可以帮助儿童建立心理安全感。亲子游戏并不提倡利用治疗技巧对儿童的心理问题反复干预,更着重在亲子游戏过程中建立紧密的情感依恋。在提供稳定的心理安全感的同时,对儿童的心理施加引导,实现治疗目的。

二、亲子游戏治疗的模式

(一)亲子关系治疗(CPRT)

1964 年Guerney 为3-10 岁因近亲的死亡、事故、搬家、父母的失业等原因出现的不安、依赖性、萎缩、攻击性等心理障碍儿童设计开发出亲子关系游戏治疗项目[4]。初期,Guerney 以6-8名父母为对象进行为期6-18 个月的训练,之后更改为每周2 小时一次的训练,共进行12-30次。Landreth 基于父母和子女很难长时间参与的事实于1967 年在北德克萨斯大学的小学生评价中心举行为期15 周的亲子关系游戏治疗。考虑到15 周活动对部分家庭而言也很难一直参与,于是根据Guerney 的理论开发了每周2 小时一次总共10 次的治疗方案[5]。2006 年Bratton,Landreth,Kellam 和Blackard 发行10 期亲子关系治疗手册(Child Parent Relationship Therapy:CPRT)。

亲子关系游戏治疗的基本理论依据是儿童中心游戏治疗理论。因此,治疗进行的基础是重视亲子之间的治疗关系并相信儿童的自我引导力,相信儿童经过治疗可以实现自我成长。父母和治疗师不是把焦点放到儿童问题上或尝试改变控制儿童,而是把重点放在改善与儿童的关系上。基本原理是利用亲子之间建立的紧密纽带关系来让父母承担起游戏治疗师的角色直接参与到游戏中[6]。其目的在于预防亲子之间关系的弱化或治疗弱化了的亲子关系。此疗法不仅治疗效果非常好,而且,由于一名专家可同时训练多名父母,在经济效率上也更有优势。

结构化的“CPRT”总共举行10 次,每周进行1 次,每次时间为2 小时,每次培训名额为6-8 名父母(最好父亲和母亲全部参与)。父亲或者母亲要保证每周30 分钟与子女进行不受干扰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父母要尽力理解儿童的感觉、反应、表现、意见等。只有这样,儿童才会认为父母是站到自己这一边,渐渐地也会对父母的看法发生新的变化。再者,由于父母不主导游戏活动,儿童能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表现自己的创造力,同时也能培养自己的责任感。这种自由的力量是促进成长最宝贵的经验,是儿童自尊心成长的动力。亲子关系治疗程序如下:第一,通过事前评价选出适合进行亲子关系疗法的父母,并与之讨论该疗法的重要性和目标。第二,治疗师与儿童进行15-20 分钟的现场游戏,父母观察其过程。结束观察后治疗师与父母一起讨论该疗法的重点,并解答父母的疑问。第三,对父母进行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疗法的训练。治疗师指导父母使用结构化治疗策略、学会以儿童为中心的原则下与儿童正确游戏与设限的原则和技巧,如:回应式倾听、确认和回应孩子的感受、建立孩子的自尊,以及用特別挑选出来的一套玩具组织出所需的每周游戏单元。同时还要注意倾听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第四,安排练习虚拟游戏治疗场面,练习过程中,治疗师会演示各种儿童行为来帮助父母投入游戏治疗这一角色。这时治疗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引导者。第五,如果父母已经学会以儿童为中心的亲子关系游戏疗法的方法和技巧,那么就可以在治疗师的观察监督下与儿童进行3-4 次(每次20分钟)的实操游戏。第六,每周在家中进行一次30 分钟的游戏,治疗师会定期家访进一步帮助父母将学到的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游戏场面中。

由于此治疗方法是父母与子女在游戏时间内通过结构化方法来改善亲子关系,所以也可用于治疗出现不安、依赖性、萎缩、攻击性等心理障碍的青少年[7]。但是对于患有精神障碍或精神疾病的父母而言,此种疗法并不适宜。亲子关系治疗需要父母至少一方定期到访治疗机构并接受培训,同时,还需要父母尽快理解消化治疗培训内容,并能维持饱满的情绪和稳定的心理状态。所以,与低收入低学历的父母相比,高中以上学历或收入较高的父母参加的情况更常见。亲子关系治疗法可以进行个别父母培训,也可以进行集体父母培训。集体培训过程中也可设置个别专属培训时段,所以治疗师需要针对不同情况灵活开展训练。

(二)发展游戏治疗(DPT)

Des Lauriers 在1962 年提出自我的发展源于对身体的认识。他将这种对身体的最初认识称之为身体的自我(Bodily Self),身体的自我出现之后才会开始自我的发展。Des Lauriers 将身体接触称之为感觉刺激接触[8]。儿童身体自我意识的出现需要进行特定的接触刺激,同时这对接触人和被接触的人之间关系的形成也很重要。身体的自我是接下来心理自我发展的基础。同时,在生命的最初阶段,身体接触是依恋形成的重要原因。

发展游戏治疗(Developmental Play Therapy:DPT)主要使用的治疗方法就是身体接触,即通过非语言的身体接触提供充分的爱和关心。这种身体接触有助于改善依恋关系。亲子之间即使无需语言,只通过身体的感知就能互相感觉到对方和自我的存在。这也是儿童核心自我形成的重要途经和方法。

治疗师Brody对精神分析方法治疗无效的幼儿进行身体接触治疗后收获惊人的效果。Brody在1978 年将这种身体接触治疗方法定义为发展游戏治疗(DPT)。此方法源于Bowlby 的依恋理论,是在Mahler,Stern 和Erikson 等人的自我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利用身体接触以形成生命最初的依恋关系的治疗方法。DPT训练包含密集性的团体训练阶段和个人训练阶段。团体训练阶段成人之间互相演练触摸的尺寸和力度,等熟练掌握技巧后才可进入个人与儿童之间的实操训练,在治疗中成人需要全程专注在儿童身上,让儿童成为疗程中的唯一焦点,使儿童在被照顾的过程中得到安全感和快乐感的补偿。

发展游戏治疗要遵循以下五个原理:第一,通过对治疗师或者父母的接触,儿童感知自我的同时也能感知对方。第二,为提供真正的、有帮助意义的接触,同时为避免对儿童造成性侵犯或过度用力导致儿童的身体出现损伤,治疗师或父母需要经过严格的学习和练习。第三,儿童允许自己被接触时,他才会感到接触的意义。这意味着,治疗师或者父母不能强制实施与儿童的接触。第四,尽可能还原儿童出生最初身体接触的感觉。第五,为了与儿童形成信赖关系,治疗师或父母需在治疗过程中控制所有可能出现的因素。

(三)治疗性游戏疗法(TP)

治疗性游戏疗法(Theraplay:TP)是于20 世纪60 年代末由临床心理学家Ann Jernberg 创设。该方法引入了Des Lauriers 的理论和发展游戏治疗(DPT)创始人Brody 的治疗方法和内容。Jernberg 相信儿童早年与父母之间的亲密身体互动,对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Jernberg 对通过游戏治疗没有好转的自闭症儿童实施TP 疗法,逐步在临床上确立了TP 的方法和理论。美国开端计划项目中TP 疗法曾被用于集中治疗障碍残疾儿童,其主要焦点和目标是通过亲子间的幸福经历来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9]。为此这种治疗方法的主要游戏内容是亲子间的亲密身体互动。换句话说,这种疗法是成人主导的通过与子女积极的身体接触互动来帮助解决儿童问题或亲子之间问题。

TP 疗法主要分为开始阶段、治疗阶段和结束阶段。开始阶段由问候、检查组成,目标是向儿童传达快乐信号,增加熟悉度,并将上周活动和此刻的内容连接起来使儿童感受到治疗活动的连续性,帮助儿童持续成长。治疗阶段,根据儿童的特性按照以下五个基本原则有计划地开展活动。第一,遵循结构化程序和规则。成人主导的治疗游戏过程中成人要对儿童的安全感和舒适感负责的同时,也应该设定相应的限定和规则。需要注意的是结构化的规则要具体化、条目化。规则的执行要严格遵循游戏的结构化设计程序。这种结构化使儿童明白世界并不总是有趣的,而是要遵守适当的规制和规则。规则的执行不仅仅需要儿童自身的约束,也需要治疗师保持一贯的态度。不随意改变态度和规则才会让儿童感到足够的安全。同时,在执行规则时,不要让儿童觉得自己在受惩罚。第二,制造挑战活动,增加儿童信心。亲子关系增进过程中成人要不断提供给儿童锻炼克服紧张感、增加信心的机会。例如儿童站在枕头堆上数三个数后跳到治疗者的怀里,刚开始为帮助儿童保持平衡,治疗者可用手牵着儿童的手。治疗者可根据儿童的年龄设计其他合适的挑战活动。通过此类挑战活动,成人不仅帮助儿童逐渐适应新环境,也会帮助儿童渐渐提升对自身现实能力的期待值。第三,传递互动信号。亲子之间可以通过对视、微笑等动作或语言传递沟通信号,这种愉快、真诚的互动会增加双方的亲密感,帮助双方保持最佳的互动觉醒水平;在促进儿童理解他人观点的同时,互动信号的传递有助于激发起儿童探索世界的好奇心。第四,进行类似养育活动。通过成人拥抱、喂养、抚摸、对视等行为帮助儿童内化其父母的养育者角色身份。养育过程中儿童接受别人温暖的照料的同时也会感受到安全感。父母的养育行为能持续满足儿童的依赖需求,帮助提升自信心。第五,快乐。以上四个基本原理都离不开快乐[10]。结束阶段由分离和交接组成,分离时不要有断绝关系的感觉,重要的是鼓励儿童即使结束治疗活动也要好好适应日常生活。TP 疗法几乎不使用玩具或游戏道具,而是依靠身体互动游戏。其次,治疗中不对儿童进行提问也不会针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分析。另外,这种疗法需提前设计基本模型来鼓励儿童退化行为的出现。最重要的是,父母要观察治疗者和儿童的互动,同时父母也要尽快进入治疗者的角色中。治疗者在观察儿童过程中如发现有适合儿童的活动,需进行适当的鼓励而不是催促或命令。

TP 疗法的治疗者要根据儿童的要求投入精力,深入地设计结构化计划和步骤。治疗的着重点不是着眼于儿童内心精神的矛盾,而是强调治疗者与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互动给予儿童积极的情感情绪体验,以帮助、提升和巩固亲子关系,所以很多专家认为此疗法对年龄比较小的婴幼儿治疗效果更加。同时治疗师会培训父母在家就能轻松实践的亲子互动活动,使亲子互动模式多样化。此疗法的治疗环境最好是陈设简单的空间,要去除掉吸引儿童注意力的玩具。安装单向镜以便观察治疗场面,同时要安装监控摄像来记录治疗画面。每周一次时长30-40分钟效果最佳[11]。

TP 疗法治疗过程依据治疗者制定的结构化的程序,鼓励父母与儿童的身体接触,鼓励儿童回归原本对父母的身体依赖,帮助父母子女之间建立安全的依恋。其主要适用于因情绪、社会化发展障碍,导致自信心缺失,对周边世界不信任,没有安全感的儿童。对于问题儿童,受虐待儿童则不适合。因为问题儿童家庭的父母很少积极主动关注子女成长变化,同时由于对自身或婚姻生活的不满意等原因而拒绝为子女的心理及行为问题做出改变。受虐待儿童的父母在其童年时,可能就有被虐待的经历,这种情况下,一旦接受治疗游戏,父母矛盾的心理会让其感到自尊心受挫,最终失去耐心。

(四)亲子互动治疗(PCIT)

亲子互动疗法(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herapy:PCIT)是1974 年Eyberg 博士针对2-7 岁儿童及其父母开发的以实据为基础的,旨在通过父母正确的教养行为来提升亲子依恋关系的短期干预项目。它的理论依据是操作条件作用原理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起初PCIT 疗法是为治疗行动障碍而开发的项目。近年来,为适应不同文化圈,这种疗法经过陆续矫正修改后,在全世界各地被广泛应用。

亲子实际互动过程中分为两个不同治疗阶段。第一阶段是依据依恋理论而建立的以儿童为主导治疗阶段简称CDI;此阶段的亲子互动中父母要学会使用非指示性的技术来拉近亲子关系。另一阶段是依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强压理论来建立的以父母为主导的治疗阶段简称PDI;此阶段强调在儿童早期亲子互动中父母的榜样力量。父母在亲子互动过程中既要对子女展现出关爱和依恋,也要提出限制等要求展现出权威[12]。

不同于其他父母治疗项目,PCIT疗法为促进亲子实时互动质量,在与子女现场实际互动前,父母就得到治疗师的技术及技巧指导,应用后的反馈效果直接可靠,父母的自信心也会提升。同时,此疗法要求父母每天花5分钟,在家中实践学习到的技术和技巧。这样每天连续的实践会保证父母的行为保持一致,这无疑对增进亲子关系非常有帮助。PCIT治疗会在清晰的目标指导下,依据菜单化的项目流程进行。PCIT 治疗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PCIT治疗流程

治疗前的评估阶段会进行临床采访,实施Eyberg 儿童行为检查(Eyberg Child Behavior Inventory;以下简称ECBI)后按照二元亲子互动编码系统(Dyadic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Coding System;以下简称DPICS)观察三种亲子互动情况的表现并记录。DPICS 编码条目包括具体(口头)称赞,回应,行为描述,中性语句,一般(非具体)称赞,直接和间接命令,提问,负面语句。评估阶段结束,父母得到专家反馈后开始接受CDI 治疗阶段所要用的技术培训;其包括父母必须要做到5 种行为(具体称赞,语言回应,模仿,行为描述和享受以下简称PRIDE)的同时避免命令、提问、批评3 种行为。CDI 技能掌握的标准是在诊所现场或家中,在以儿童主导的5 分钟游戏互动时间内,父母须给予至少10 种具体(口头)称赞,10 种回应和10 种行为描述。当父母的CDI 技巧水平达到标准后可开始PCIT 的第二阶段PDI[13]。父母选择要进行的游戏,在游戏互动中要求子女遵循父母发出的指示,子女如果不按照指示,父母就要警告并要求其到隔离(timeout)座位或隔离房间自行冷静调整。所有阶段和流程都按照菜单化的结构执行有利于儿童了解父母的行为,同时,遵循着父母的指示会让两者都能享受亲子时间。5 分钟的PDI 游戏时间内父母要做出至少4 个命令,其中直接积极命令占比不能低于75%。游戏过程中,时间点、指导语言及步骤进程都需要被记录到清单上。这样,除了治疗师,父母也能清楚了解整个治疗过程中儿童每次的改变,并且一次次实例记录会提供宝贵的实据资料。

(五)回应式互动疗法(RT)

回应式互动疗法(Responsive Teaching:RT)结合了2003 年美国凯斯西储大学Mahoney 教授开发的回应式干预项目和MacDonald 的自闭症儿童语言干预ECO 项目[14]。回应式互动疗法作为6 岁以下障碍儿童的父母在家中能使用的一种干预项目,其目的是通过父母积极敏感的回应儿童的需求和兴趣,培养儿童的主导性和信心并进一步改善亲子关系,提高亲子沟通质量。回应式互动疗法依据包括皮亚杰的构成主义,维果斯基的父母脚手架角色理论,Bowlby的依恋理论,Bruner 的语言理论,Atkinson 的成就动机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认知的发展是在感觉运动活动基础上个人和环境不断地互动来实现。维果斯基认为父母在儿童学习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说明引导的脚手架作用,父母如果为儿童提供比现阶段更前一步或更高一步的行为或语言来刺激儿童的话将会促进儿童的发展。回应式互动疗法通过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与儿童的互动来促进儿童的中心轴发展行为,需要父母在日常自然情况下鼓励儿童学习,帮助儿童对正在感兴趣的事物进行继续的探索和学习[15]。中心轴发展行为可分为认知学习发展(社会游戏,主导性,探索,问题解决,执行),语言沟通发展(共同活动,共同注意,自省,有意图的沟通,对话)和社会情绪发展(信赖,移情,合作,自我调节,自信心,控制力)三个领域。

回应式互动疗法中父母需要学会包括示范、反馈等共66 个具体互动战略和方法。回应式互动疗法适用于所有发展延迟、自闭症及具有情绪问题的儿童的家庭。干预项目共实施12 次,每次持续40 分钟[16]。前10 分钟需回忆上次课题,并将本次的课题结合起来介绍本次要教授的方法。之后,治疗师进行10 分钟战略方法示范,10 分钟亲子活动并注意使用传授的方法。最后10 分钟,治疗师给予反馈并指定本周在家庭日常生活中要实行的计划表。计划表上需要明确规定何时何地使用本周学到的方法。

回应式互动疗法是以家庭中心哲学为依据开展的儿童中心干预项目,非常重视父母的积极参与,希望以父母为媒介引导儿童的积极转变。每次教授过程都需要父母和子女的同时参与。Kim.J.M.2004 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对45 名(平均26.8个月)发展障碍儿童和其母亲开展了为期12个月的回应式互动治疗。项目结束后,64.4%的儿童对母亲的回应和亲子依恋关系有了积极的变化。儿童的中心轴行为、对事物的认知、语言发展和象征性行为与预期发展年龄相比增长了120-145%[16]。此研究论证了母亲的回应变化和儿童的中心轴行动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也证明了回应式互动疗法的作用。

(六)地板时间(DIR floor time)

顾名思义,地板时间就是坐在地板上与儿童的互动,通过与儿童的眼神的交流、逻辑思维交流、语言交流以及情感之间的交流促进儿童在注意力的培养、亲密感的建立、语言概念的使用以及思维的逻辑化四个方面取得明显的改善和进步。地板时间理论和干预方法是Greenspan 博士和Weider 博士共同开发的DIR(Developmental,Individual-based,Relationshipbased)模型的中心理论基础。地板时间干预方法是为治疗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开发的综合治疗方法[17]。它关注的重点不是一个个具体的症状而是与儿童关系的缔结。与儿童的沟通和互动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儿童思维的发展。D 指的是发展(Developmental),治疗师需了解判定儿童发展所处的阶段。I 指的是个人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儿童个人特点也会对关系的形成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需要弄清楚儿童的个人特点。R 指的是关系中心(Relationship-based),养育者与儿童之间的健康依恋关系是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和通路[18]。作为DIR 模型中心理论基础的地板时间,就是治疗师针对儿童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现状提供适合的亲子互动。

地板时间治疗一般每次需要30 分钟,共进行至少8 次治疗。分为六个阶段:第一,共同关心和调节阶段。儿童要渐渐学会处理自己所看、所听和所感,学习如何将身体转向令人愉快的脸庞或安抚的声音。为了让自己变得平静,儿童要学会享受、理解和使用这些快乐的感觉。这些自我调节能力可以帮助儿童接受周围世界并做出反应。第二,参与和关系缔结阶段。通过与父母的身体接触等有益于关系形成的行为,来帮助儿童渐渐融入父母的爱中,让儿童体会到父母的保护和爱意。第三,有意识的情绪互动阶段。父母通过对儿童的微笑回应或传球、接球等相互惠泽的互动为儿童提供感知因果关系的机会,来帮助自尊心的形成并为参与接下来的对话打下基础。第四,互动沟通,解决问题阶段。帮助儿童学会与其他人的沟通和协作。第五,创意阶段。帮助儿童从简单的积木堆积游戏向复杂的象征游戏转换。这不仅帮助儿童逐步发现自己的世界,同时提供给儿童了解更广范围的机会。第六,连接创意逻辑思考阶段。帮助儿童在创意想法之间连接桥梁并进一步培养逻辑思考能力。鼓励儿童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是仅仅抒发情感,而是逐渐学会用思考来表达和说明。以上六个阶段构成了发展的阶梯,每个阶段都是在前一个阶段基础上赋予新的意义,对于正常心智儿童而言,以上能力的培养获得需要36-48 个月[19]。

Greenspan 和Lewis(2009)提出地板时间治疗也应具有相应的实施原则。首先,儿童主导所有互动和沟通,成人跟随儿童的引领。儿童作为反应的主体,成人作为帮助儿童连接和构建游戏创意的助手,做出真实的反应和回应。其次,需要保证双方的沟通循环而持续进行。了解儿童目前功能性情绪发育阶段,有效使用地板时间治疗战略。另外,治疗时,需要认证和支持儿童的个人特点和个人差异,在理解儿童个人差异的基础上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游戏环境,如不同的声调、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等。应注意通过丰富的情绪反应鼓励对话持续进行,最终帮助儿童进行逻辑抽象的思考。在机能情绪发育阶段与儿童协调互动,通过有效的提问,促进儿童自身思维的连接和延续。如有必要,治疗者要搭建符合儿童功能情绪发展水平的假象游戏。

三、亲子游戏治疗的总结

六种亲子游戏治疗模式的实施策略和方法虽然不同,但是最终目标基本一致,即通过亲子游戏互动提升亲子关系,并进一步改善儿童身心问题,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表1)。大部分治疗实施结果也证实亲子之间互动数量和质量的提升要高于儿童的共情、语言沟通能力的提升。同时,相较于儿童的内在化问题,其外显性问题的改善更加有效。此外,亲子游戏治疗可帮助父母掌握正确有效的互动和回应方式,传授积极的养育态度和养育方法,这不仅会改善当前面临的育儿问题,也会帮助父母在之后子女成长过程中良好地履行父母职责。由此可见,亲子游戏治疗对儿童、父母及亲子关系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表1 六种亲子游戏治疗模式

四、亲子游戏治疗的展望

(一)重视专业治疗师的培训和筛选

亲子游戏治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专业治疗师对父母的培训和训练。专业治疗师的学历、专业基础知识和临床经验的积累都尤为重要。熟练有经验的治疗师相比于不熟悉亲子游戏的治疗师可以更加科学的实践结构化的菜单程序疗程,提升亲子游戏治疗效果。目前,我国大学和研究院所很少设置相关专业,专业治疗师的培养需进一步重视与提升。另外,关于专业治疗师的认证体系的梳理也亟需加强。

(二)进一步推动父母心态转变

亲子游戏治疗的开展需要父母代替专业治疗师的角色来参与亲子游戏中,这不仅仅需要父母发自内心的对子女成长的关心,也需要父母承担起自身的监护者角色积极参与到全程治疗中去,这无疑需要父母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治疗培训之前,父母需要做好自己心态的准备与转变,以充沛的精力与积极的心态参与到亲子游戏中。

目前,绝大多数参与到亲子游戏治疗中的是儿童的母亲。父亲作为重要的家庭角色,同样对儿童的发展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父亲参与对障碍儿童的认知能力、游戏技能产生积极作用,并对缓解家庭压力、增强家庭凝聚力产生连锁效应。现阶段父亲参与存在多方面挑战,所以积极促进父亲的游戏参与是治疗实施过程中需强化的地方。

此外,虽然经过治疗培训后父母能掌握游戏治疗的技术要领及亲子互动正确方式,但是针对父母情绪变化等内在心理调节的训练往往不能一蹴而就。随着亲子游戏疗程的推进,治疗师要逐渐提升对父母情绪训练的比重,以期达到父母内外在行为的一致性。

(三)治疗程序智能化,治疗评价客观化

在亲子游戏治疗过程中,规则和口令应严格按照结构化菜单执行,并利用现代科学辅助工具,进行程序计量。随着科技进步,可逐步借助AI面部识别及语音分析,实现对游戏治疗过程中儿童情绪变化的深度分析,促进治疗成果的可视化和数字化。亲子游戏治疗结果的评估一般是通过父母的事后评价来完成。然而,父母主观的评价往往会造成结果偏差,为提高亲子游戏治疗的信效度还需根据具体治疗项目开发和引入针对儿童行为的标准化观察评价工具。

猜你喜欢
治疗师亲子疗法
2022年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火热招生中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2021 年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即将开班
沙盘游戏治疗师的成长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中医毫火针疗法的研究进展
[失眠男女]
多联疗法治疗面神经炎39例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