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雨帆 李炳江
(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捷克语作为非通用语种,在国内开设院校不多,其中大多数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才逐渐设立的新学科新专业。国内的第二语言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方面,但是以捷克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研究还比较匮乏。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量化分析方式,探讨中国捷克语专业大学生捷克语学习策略使用情况,寻找差异,分析原因,为今后国内高校的捷克语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钱玉莲(2004)指出,学习策略研究是心理科学发展的产物,近年来二语习得领域在教和学的研究上,从“教”偏向于“学”,从重视研究教学方法到重视研究学习者的特征和策略。学习策略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本文采用Oxford(1990)对学习策略的分类,他把学习策略分为两大类,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直接策略指与学习本身和所学知识相关的策略,包括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间接策略指间接对学习产生影响的策略,包括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
目前国内开设捷克语本科专业的高校共有约16 所,笔者从中选取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天津外国语大学、河北地质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吉林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等共9所国内高校捷克语专业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表1:各类学习策略以及班级排名间的相关性
问卷填写时间是2021 年4 月至5 月,共收回问卷139 份。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均是各高校在校生,涵盖从大一到大四各个年级,其中2017级11 人,2018 级33 人,2019 级53 人,2020 级42 人。男生18 人,女生121 人。每所大学均有10 名及以上学生填写了本次问卷。在所有调查学生中,有留学经历的有17 人。留学院校包括查理大学及其语言学校、帕拉茨基大学和奥斯特拉发大学,留学项目一般是为期一年的交换生项目或者为期一个月的暑期班。大多数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并没有捷克留学经历。
本次调查拟探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4 点:1.捷克语专业大学生在捷克语学习过程中的语言学习策略总体使用情况如何?2.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在学习策略上有什么差异?3.学习效果好的学生和学习效果不好的学生在学习策略上有什么差异?4.有出国经历的学生和无出国经历的学生在学习策略上有什么差异?
调查问卷引入Oxford(1990)设计的语言学习策略自我评估调查表SILL(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 Learning)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捷克语的语言特点稍作修改,以求更符合我国捷克语学习特征。问卷分为个人信息和学习策略两个部分,个人信息部分11 题,学习策略部分50 题,共61 题。
学习策略部分的选择题每题设5 个李克特等级,依次表示“完全不符合我的情况”(1 分)、“通常不是我的情况”(2 分)、“有时候是这样”(3 分)、“通常是这样”(4 分)和“完全符合我的情况”(5 分)。学习策略量表又根据Oxford 对学习策略的分类,分成了记忆策略(1-9 题)、认知策略(10-23 题)、补偿策略(24-29 题)、元认知策略(30-38 题)、情感策略(39-44 题)和社交策略(45-50 题)六个部分,其中前三个策略是直接策略,后三个策略是间接策略。
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发布,由各校教师转发给学生,最后共收回问卷139 份。
本研究使用SPSS 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对中国大学生捷克语学习策略量表进行信度分析,得出总量表和分量表的克隆巴赫Alpha 系数分别是0.962、0.814、0.886、0.742、0.918、0.771 和0.838,全部大于0.7,说明量表可信度非常高。
表1 主要说明作为自变量X 的策略之间以及因变量Y 班级排名之间的相关性。当两两之间相关性的P 值小于0.05 时,说明两个因子之间有相关性,但相关性的大小由相关系数R-sq 值来决定。R-sq 值0.8-1.0 是极强相关,0.6-0.8 是强相关,0.4-0.6 是中等程度相关,0.2-0.4 是弱相关,0.0-0.2 是极弱相关或无相关,R-sq 值为负则表示负相关关系。
所有六类学习策略之间都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2-0.4,属于弱相关。记忆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都和班级排名存在相关性;其中记忆策略和班级排名呈中等程度相关,其他三类则是弱相关;这四类策略使用频率越高,班级排名越靠前。
记忆策略平均值:3.25 标准差:1.06 使用频率排序:4
认知策略平均值:3.16 标准差:1.06 使用频率排序:5
补偿策略平均值:3.26 标准差:1.07 使用频率排序:3
元认知策略平均值:3.27 标准差:0.99 使用频率排序:2
情感策略平均值:3.15 标准差:1.07 使用频率排序:6
社交策略平均值:3.58 标准差:1.04 使用频率排序:1
Oxford(1990)提出可以从平均值判断学习策略使用频率高低,3.5-5.0 为高使用频率,2.5-3.4 为中使用频率,1.0-2.4 为低使用频率。从表3 可以看出,所有六类学习策略的平均值均在3.15 以上,其中社交策略平均值最高,达到3.58,属于高使用频率;其余5 类策略在3.15-3.27 之间,属于中使用频率;情感策略平均值最低,为3.15,但仍然属于中使用频率;没有低使用频率。
由此可见,捷克语专业的大学生总体上掌握了捷克语的学习策略。大多数开设捷克语的高校是语言类院校,以外语见长,所招收的学生多少积累了外语学习经验和方法,所以各类学习策略的平均值都比较高。社交策略的平均值是最高的,也是唯一的高使用频率策略。如捷克语一类的小语种在国内缺乏语言环境,学习资源也比较有限。学生倾向于使用社交策略学习捷克语,说明他们有意识地创造语言使用环境,把握用捷克语交流沟通的机会,这一点非常难得。教师要继续发挥中外教结合的教师队伍优势,在课内外提高学生使用捷克语社交的机会。
调查学生共有男生18 人,占12.94%;女生121 人,占87.05%。学习策略平均值总和男生3.24,女生3.25,各个分项学习策略平均值非常接近甚至完全一致,可见性别对学习策略偏好没有重要影响。
表2:有出国经历与无出国经历学生的学习策略差异
笔者将调查学生分为有捷克留学经历和无捷克留学经历两组,其学习策略平均值和标准差如表所示。有留学经历组的学习策略总平均值(3.22)略低于无留学经历组(3.26)。从六类学习策略分项来看,有留学经历组的各项学习策略平均值都低于无留学经历组。其中差值最大的是补偿策略,有留学经历组平均值是3.18,无留学经历组平均值是3.26,相差0.08。
Oxford(1990)认为补偿策略即“要运用线索来猜想”和“克服说与写方面的困难”。无出国留学经历的学生只能依靠国内有限的捷克语资源进行学习,因此他们会更倾向于使用已知的语言知识来帮助自己更好地输出。
Oxford(1990)认为元认知策略包括“集中学习”、“安排、计划学习”和“评价学习(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进入高年级后,学生捷克语专业课课时减少,实习、实践、论文等活动增加,这导致他们单纯用于语言学习的时间和精力都会减少。所以教师要把握住学生低年级时期专业学习时间、精力相对最丰富和意识相对最强烈的时期,引导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升语言能力。
表3:学习效果好与差学生的学习策略差异
为了探究不同学习效果的学生在学习策略上的差异,笔者将调查学生分为班级排名前50%和班级排名后50%两组,分别代表学习效果较好和较差的情况。其学习策略平均值和标准差如表7 所示。班级排名前50%组的学习策略总平均值(3.26)略高于班级排名后50%(3.22)。从六类学习策略分项来看,前一组的各项学习策略平均值都高于后一组。其中差值最大的是情感策略,前一组的平均值是3.15,后一组的平均值是3.10,相差0.05。
Oxford(1990)认为情感策略包括“减轻焦虑感”、“自我鼓励”和“把握自己学习情绪”。经笔者调查发现,班级排名靠前的学生从成绩中获得了学习捷克语的正面反馈,焦虑感相对较轻,能以比较放松的状态投入语言学习,由此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学习效果提升。因此笔者建议,国内捷克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发现学生的进步并及时给予鼓励。语言课把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提高学生开口率,营造轻松使用捷克语的氛围。点评、纠正环节也不必过于严肃,让学生重视错误但是不畏惧错误。
对于“你为什么学习捷克语”一问,79 人(56.83%)选择“对语言感兴趣”,占比最高。49 人(35.25%)选择“其他”,占比第二位,在调查学生对“其他”选项的说明中,“调剂”及高考填报相关词语是高频词汇,可见对部分学生来说,捷克语并非他们的高考第一志愿,是受分数限制服从调剂的结果。37 人(26.62%)选择“对捷克文化感兴趣”,占比第三位。其他选项的选择比例均低于20%。
从这一问我们可以看出,尽管部分学生选择捷克语专业有意外因素,但是大多数捷克语专业的学生对外语以及对象国的语言和文化是感兴趣的。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并加以引导,是专业教师在新生入学后尤其需要注意的。
对于“你自己一般怎么学习捷克语”一问,88 人(63.31%)选择“阅读捷克语书籍、新闻、杂志等文章”,占比第一位。79 人(56.83%)选择“听捷克语音频”,占比第二位。53 人(38.13%)选择“看捷克语视频”,占比第三位。其他选项占比均低于30%。阅读、听音频和看视频是学生经常采用的学习方式。国内缺乏使用捷克语的语言环境,输出捷克语的机会有限,因此学生会更多地采用输入的练习方式。同时这也符合国内的外语教学习惯,相对口语和写作等输出活动,更加重视对阅读和听力等输入活动的考查。而且本次调查低年级学生人数更多,对低年级来说,输入练习符合他们当下的语言水平,可以拓展词汇,巩固语法和强化理解。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更多地关注语言输出练习,精讲多练,给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
对于“你喜欢捷克语吗”一问,58 人(41.73%)选择“一般”,占比第一位;54 人(38.85%)选择“比较喜欢”,占比第二位;15 人(10.79%)选择“很喜欢”,占比第三位。表示反感态度的仅12 人(8.64%)。参与调查的绝大多数捷克语专业学生都能接受自己的专业,其中69 人(49.64%)表示了喜欢的态度,接近一半。这对捷克语专业课教学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所有六类学习策略之间都存在相关性,属于弱相关。记忆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都和班级排名存在相关性;其中记忆策略和班级排名呈中等程度相关,其他三类则是弱相关;这四类策略使用频率越高,班级排名越靠前。由此可见,目前国内捷克语专业的大学生总体上掌握了捷克语的学习策略。2.有留学经历组的学生各项学习策略平均值都低于无留学经历组,其中差值最大的是补偿策略。3.高年级的各项学习策略平均值都低于低年级,其中差值最大的是元认知策略。4.学习效果好的学生各项学习策略平均值都高于学习效果差的学生,其中差值最大的是情感策略。
由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大一、大二年级是大学生夯实专业基础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尤其重视低年级的专业课课程安排及设计
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更要引导他们掌握合适的语言学习策略,养好良好的习惯,为将来的进步打好基础。
2.组织相关培训培养学生的学习策
捷克语属于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西斯拉夫语支,词尾曲折多变,与中国母语以及国内常见的外语英语都有极大的区别。因此大学才接触捷克语的学生需要了解其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培养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相关培训可以采用座谈会或者讲座等形式,最好选在学生大一期间,有利于他们尽快掌握方法策略。
3.教师和学生都要形成长期的学习策略的意识,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
教师灵活地引导学生保持自我审视的习惯,不断根据自己的学习状态和效果调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