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中学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究

2021-11-09 04:40林娟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6期
关键词:审美能力初中音乐培养策略

【摘要】音乐是一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学科,在学生综合素质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音乐学科更注重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感知力与理解能力,深化情感体验。纵观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现状,普遍存在教师因未充分正确认識音乐学科,所采取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枯燥,忽略学生主体地位,影响学生艺术素养养成与教学质量提升。对此,初中音乐教师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可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全面激发学生探究音乐知识兴趣,提高审美能力与音乐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音乐;审美能力;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6-081-03

【本文著录格式】林娟.基于核心素养下中学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8(16):81-83.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教育领域提出比以往更高地要求和标准。教师除了为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还要不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与审美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对音乐学科而言,落实核心素养是国家提出的立德树人任务要求,其中音乐核心素养即学生展现的气质、能力、习惯、形象、行为、艺术表现等方面,涵盖文化理解、艺术表现、审美感知等内容。尤其审美能力是音乐学科重要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基于审美角度体验和感知音乐作品,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所以,初中音乐教师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可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会节奏、音色、旋律等音乐美,丰富精神世界,对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一、初中音乐教育现状

(一)未充分正确认识音乐学科

纵观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得知,学术界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越来越重视,然而音乐作为陶冶学生情操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学科,受传统应试教育体制影响,未得到充分重视,无论教师或学生都将该门课程作为休闲娱乐放松课程,学校也普遍存在课时短和课时少等情况,甚至音乐课程被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课程替换,以致于无法完成音乐教育预期目标。在升学压力和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学校过于强调知识和智力等方面教育,忽略对学生审美教育培养,无法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此外,初中生在当前环境下十分喜欢流行音乐与文化,对音乐课没有强烈的参与欲望,潜意识认为音乐教学内容不同于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程,尤其音乐教学内容与时代流行要素相脱离,故而学生基于整体层面未重视音乐课程。

(二)缺少先进性音乐教学理念

相关研究指出,学校与音乐教师受大环境下对音乐教育的忽视,未在音乐学科投入过多精力,教师自身不注重提升音乐素养与教学技能,学校也忽视教师专业技能培养,或招聘音乐教师时下设条件较为宽泛,造成音乐教师个人教学能力与整体素养水平相对有限,造成课堂教学枯燥沉闷,无法激发学生潜在学习兴趣,未达到强化音乐思维与提升创造力的目标。一般初中音乐教师根据教材大纲为学生灌输知识,学生整个过程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忽略主体地位与情感体验。音乐是一门凸显审美特征的学科,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未融入情感,必然违背音乐学科特征与教学理念。虽然部分教师受新课程改革与核心教育影响,也积极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引入游戏与互动等形式营造课堂氛围,然而却忽略学生情感体验,长期以往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三)忽略初中生课堂主体地位

当前大部分初中音乐教师尚未适应素质教育新变化,以致于在课堂教学中惯性占据主要地位,未意识到自身只扮演组织者、引导者与指导者角色,更忽略学生主体作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灌输式讲解歌唱理论,学生被动式理解和记忆知识,长期以往对音乐教学出现抗拒和厌烦情绪,难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自然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上述教学方式脱离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脱离素质教育理念,也不利于推动音乐学科审美教育顺利开展,对学生全面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学生在此氛围中只会认为音乐教学单一枯燥,大幅度降低学习音乐积极性,审美教育也因此停滞不前。此外,部分初中音乐教师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时并未充分认识审美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偏离审美,造成学生只掌握歌唱技巧,未深刻理解歌曲内涵,或只理解音乐知识,未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上述现象均说明教师没有在教学中落实核心审美教育,不仅降低审美教育效果,更不利于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二、基于核心素养下中学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实践

(一)发挥背景知识作用,引导学生发现美

社会文化重要组成即语言,社会语言中涵盖社会文化,由此可看出语言附带的文化背景在语言学习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音乐属于另一种语言形式,类似于文化背景,因而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只有了解其文化背景知识,才能正确体验、感悟以及理解音乐传递的思想情感。初中音乐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可适当介绍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所欣赏音乐作品的深层次内涵,进一步发现美。与此同时,背景知识是开启学生体验和感悟音乐的金钥匙,帮助学生基于音乐演变发展、创作环境、风格特色等方面进行理解、感知、欣赏音乐,全面调动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一般音乐背景知识涵盖历史、文化、社会等不同时代背景,同时也涵盖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方言俚语等彰显地域特征因素,可以说不同文化背景创造不同体裁、风格、音调的音乐作品并赋予此类作品与众不同的魅力。对此,音乐教师在欣赏音乐作品时需要适当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感悟音乐作品深层次内涵与生命力。当欣赏带有显著民族特色或其他国家音乐时,更加凸显普及文化背景知识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注意力和对作品的熟悉度程度有着紧密联系,如果学生不了解所欣赏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知识,必然会降低注意力,体验和感悟更不知从何谈起。如果教师单纯从音乐旋律、音高、节奏等要素开展教学,自然无法激发学生潜在学习兴趣。通过介绍音乐背景知识能唤醒学生潜在对音乐学习的注意力,提高音乐教学效率。最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通过聆听和体验音乐,达到深层次理解和获得情感体验的目的。

以《保卫黄河》教学为例,作为一首合唱与轮唱歌曲,运用卡农的复调手法,是广为流传的歌曲。作者冼星海回国后痛感民族危亡沉重,深知民众苦难,他在民族危亡严重关头毅然决然站在民族斗争前列。冼星海确定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只有中国共产党,因而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战争和民族解放发出怒吼,纵笔谱曲写歌。1939年,洗星海看望躺在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并听其富有情感的朗诵《黄河吟》,以及讲述黄河呼啸奔腾壮丽景象,随即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瞬间心生灵感,半个月内完成该作品八个乐章以及伴奏音乐全部乐谱。《保卫黄河》运用广东狮子舞音乐旋律和民间打击乐节奏为素材,彰显歌曲豪放、明快的特征,音乐形象极其鲜明,更具有较强的民族风格。整首乐曲以振奋人心和短促跳动的音调与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响亮的战斗口号,与逐步扩张音型和快速大跳的动机,体现歌曲力量十足的情感,形象地刻画游击健儿扛起洋枪和挥动大刀长矛在青纱帐里为保卫黄河和保卫全中国而战斗的壮丽场景。其中歌曲一、四部分和二、三部分分别为合唱与轮唱,一浪高过一浪,好似波涛滚滚和奔腾的黄河,轮唱时融入的人声伴唱,听起来妙趣横生,使整首歌曲彰显乐观、活跃、生动气氛,更奇妙地隐喻抗日武装队伍由弱到强和由小到大后汇聚而成的强大力量。轮唱后一大段器乐间奏刻画形象与渲染气氛,为结束转向高潮做好铺垫的同时凸显结束段表达的中国人民誓将侵略者消灭干净的坚定决心。通过讲解背景知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音乐作品深层次内涵,提高音乐欣赏效果。

(二)合理设计教学主题,引导学生理解美

所谓主题设计即围绕主题设置教学内容,并基于此提炼重难点知识。基于主题设计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能改变以往教学中存在的根据知识传授知识和教学碎片化现状,帮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不同知识内容时将新旧知识相结合,进而构成系统化知识体系。学生在此过程中会建立全局性与整体观念,未来也会站在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各种美,增强欣赏能力和审美意识。与此同时,联系是知识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在教學中通过联系和组织知识并围绕主题开展教学,有利于学生明确知识间的共性与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系统化知识脉络,高效理解和记忆知识。教学主题应以教学目标、要求和教学方式为导向与途径,随时体现主题,使新旧知识相统一。通过设计主题能将抽象枯燥的音乐知识更为逻辑化与具体化,以整体化形式展现分散知识,同时主题教学还可使无序化与笼统化知识更具有条理化与结构化,便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于自身学习体系中。此外,主题设计多以音乐作品为方向,贯彻由易到难和由简到繁原则,促使学生全面认识所聆听和欣赏的音乐作品,并在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音乐核心素养。

以《黄河两岸的歌声》教学为例,这首歌主题为劳动号子这一体裁。通过学习劳动号子音乐特征理解劳动号子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深化学生对民歌的认识与理解,也基于此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从人文内涵角度欣赏音乐,形成高层次审美意识与能力,提升核心素养。当学生明确该单元作用后,音乐教师可指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三首作品,围绕劳动号子体裁设计主题教学活动,以演唱形式、歌曲内容、音乐特征三个方面核心知识开展教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将《黄河船夫》作为该章节主题重点欣赏音乐作品,《嶉咚嶉》与《哈腰挂》为辅助音乐欣赏作品。第一,在导入环节,为学生设计搬钢琴活动,吸引学生注意,直接引出劳动号子及其由来。第二,初步感知阶段,教师为学生介绍船工背景知识,询问学生聆听《黄河船夫歌曲》感悟,使学生体验和理解歌曲传递意境与思想感情。第三,在体验欣赏阶段,邀请学生再次聆听《黄河船夫》并分析作品演唱形式,再为学生播放《嶉咚嶉》与《哈腰挂》歌曲补充聆听,呈现劳动号子演唱形式。教师可指导学生化身船工,跟随音乐划动手中船桨,体验和感悟歌曲情绪与速度变化,以同样的方式体验大麦子和抬木头情景,基于此了解劳动号子音乐特征,该环节将感觉与直觉相结合,使学生从低层直观欣赏过渡至高层情感欣赏。音乐教师为学生介绍船工在行船时会经历平水、见滩、上滩、险滩、下滩等一系列劳动过程,并对比《嶉咚嶉》与《哈腰挂》歌词内容,深层次体验音乐作品情感与情绪变化,引发情感共鸣。第四,在拓展延伸阶段,通过对比《嶉咚嶉》与《哈腰挂》两首歌曲,让学生相互讨论上述两首歌曲与《黄河船夫》歌曲中所描述的劳动方式不同,引出劳动号子分类,第五,罗列与劳动号子有关知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劳动号子民歌体裁特征,情感也从高层次过渡至理智欣赏层面。上述教学活动以劳动号子为主题,和传统单首歌曲欣赏,主题教学形式更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劳动号子。学生在未来学习时欣赏相同类型音乐时就会通过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迅速体验美与感悟美,强化审美能力与核心素养,对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三)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美

创造有效情景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一些事件、情景或者氛围,来达到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学生通过对创设情感的体验,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能够更加快速的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以保证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能够更加扎实的掌握和理解所要学习的对象,增强对音乐这门学科的理解和审美能力。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模式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相比较,更加的灵活和多变,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的情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更加的融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中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情境教学的创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也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极大的保障。

例如构建活动情境;毫无疑问,实践是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参与活动以及产生情感体验的主要途径,如果教师想要强化学生音乐欣赏能力与课堂教学水平,就要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音乐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情境中充分体验和感悟音乐内涵,提高综合素养。以《青春舞曲》教学为例,这首歌曲节奏欢快,曲调轻松,充满热情洋溢的青春气息,教师组织一场歌舞创编活动。先运用现代多媒体为学生播放《青春舞曲》,带领学生一边聆听音乐一边记忆歌曲旋律与歌词,再为学生播放这首歌曲简单的舞动教学视频,使学生了解新疆舞蹈特征与基本动作要领。为学生发放手鼓等音乐器材,再以小组形式让学生参与舞蹈创编与排练活动,最后汇报演出。教师在上述教学中为学生构建生动形象的音乐活动情境,全面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欣赏活动积极性与主动性,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提升音乐鉴赏能力。

三、结语

总之,音乐是一项充满情感与抽象的听觉艺术,字里行间充斥着浓烈的情感,故而审美能力是初中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之一。通过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能使学生充分感知与体验音乐学科特有的乐趣与魅力,形成良好的气质形象,并深化对音乐知识理解,提升综合素养。初中音乐教师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应始终坚持身心合一原则并基于此引领学生欣赏音乐,改变以往零碎化讲解音乐构成元素现状。同时坚持音乐实践本质,使学生在音乐技能技巧学习中调动情感,由此一来才能切实强化审美能力,实现核心素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倩.浅谈初中音乐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3):29-29.

[2]郑玉慧.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10):11-12.

[3]葛玲洁.初中音乐教育中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现状剖析及对策[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20(1):233-234.

[4]李国鹏.如何培养初中音乐欣赏教育中审美能力的[J].新一代:理论版,2020(4):233-233.

[5]刘唯.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J].国际教育论坛,2020(3):46.

[6]解读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新丝路:中旬,2020(4):1-1.

[7]孙朋茹.浅谈初中音乐与审美教育[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369.

[8]谢抒语.初中音乐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 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实践研究[J].下一代,2020(6):1-1.

作者简介:林娟(1976-),女,福建福州,中学一级音乐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音乐教学。

猜你喜欢
审美能力初中音乐培养策略
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节奏训练在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试论师生互动教学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