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关秀
摘要:突发事件往往会在短时间内严重影响或损害民众利益,而信息公开是有效应对公共危机的重要措施。因此,当公共危机发生时,应把握好如下节点:公开盲点,消除恐惧心理;围绕痛点,解决面临的紧迫问题;抓住难点,增强共克时艰的信心;打通堵点,防止危情扩大;针对污点,让真相告白于天下;重视拐点,指明正确的方向。
关键词:公共危机 信息公开 把准节点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传播的速度不仅越来越快,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在推动我国网络生态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舆情爆发的几率。做好网络舆情,尤其是信息公开工作,已经成为当下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实践表明,在公共危机过程中,信息公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事态的发展和变化,尤其是对人民群众的利益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多层次、高密度发布权威信息,正视存在的问题,回应群众的关切”, 因此,重视和探讨危机中的信息公开,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也是践行初心使命的具体举措。
一、公开盲点,消除恐惧心理
一般来说,地震、火灾、水灾、疾病等各种灾祸会造成大量非正常损失,而人们又没有有效的办法预防或阻止这种灾祸的发生,它完全处于人们的预料之外,这对于具体承受的个体来说无疑是可怕的,足以形成社会性的恐慌。危机事件的不可预知性,使其一旦发生就会引起民众对事件相关信息的极度渴望。换言之,危机事件与民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人们的第一反应和最大需求就是了解真实的状况,了解准确、权威的信息。我国现行宪法明确规定,知情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一章第一条也指出,该条例是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制定的,并在第一章第六条中要求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因此,作为公共事务的组织者和公共危机的应对者就应迅速通过多种媒体,在第一时间告诉民众发生了什么以及事情的真相是什么等,以此提高民众对危机的认知水平,使信息成为安抚社会焦虑的“镇静剂”。
二、围绕痛点,解决面临的紧迫问题
当危机来临之时,人们不仅存在心理上的焦虑,对于某些区域或某些群体来说,可能陷入了不可言状的困境,因而及时地向民众提供信息服务就是雪中送炭。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在我国,为了应对各类公共危机,党和政府会以最快的速度、最大限度地调集医疗等救援资源,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这时,主流媒体应唱响主旋律,既要公开真相是什么,又要公开为什么,既要公开眼下正在做什么,又要公开下一步准备做什么,让广大民众心中有底气、未来有预期。在社区,要充分利用微信、短信以及海报、广播等不同渠道,畅通各类交流平台,迅速传递物资、交通等信息,把信息送到千家万户;与此同时,广泛收集基层民众反馈的信息并视情况予以处理:对于合理合规的建设性意见,应及时办妥,即使不能马上办的也要做好令人信服的解释;对于不合理的建议,不可置之不理或者任意指责,应该平等沟通,取得对方的理解,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处于危机之中的人需要守望相助,更需要精神上的支撑,一线往往涌现出许多感人的故事,这些信息应该为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所共享,传播“暖新闻”,发出“好声音”,凝聚“正能量”。
三、抓住难点,增强共克时艰的信心
危机事件给人们造成的伤痛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更为可怕的是,身处恐慌和呻吟中的人还不知道能不能渡过难关。以2020年6月南方洪灾为例,从6月7日第一场洪水发生到6月13日短短一周,就已经造成广西、江西、福建、湖南、广东、贵州等22个省市500多万人受灾,5000余间房屋倒塌,40万余人急需转移,仅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约150亿元。因为洪灾而失去家园的民众是否得到妥善安置,政府是否能采取有效措施带领民众战胜如此巨大的灾情等,都是洪灾发生过程中灾区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关注的重点问题,也是灾害处置过程中的困难所在。可见,在突发公共危机来临时,政府要善于发现关键环节,抓住处理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及时、有效地对民众进行相关信息的公开、回应和沟通。倘若在灾难来临时无法攻克难点,对民众需求一味地忽视与回避,不仅不能解除危机,还会影响自身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只有尽快将危机中的困惑进行专业化、信息化处理,并通过有效的信息渠道传递出去,才能有效地凝聚全社会力量,更好地增强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决心。
四、打通堵点,防止危情扩大
我国信息公开的法治和队伍建设正在不断推进,为了进一步确保民众利益与社会稳定,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部与公共危机相关的法律法规,并组织公务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然而,在公共危机来临时,少数地方政府在进行信息公开时仍出现各种应对不力的状况,结果使信息遭遇“肠梗阻”。究其原因,有些公务人员仍受传统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心理,出现怠政、懒政现象,或者干脆认为民众没必要知情;有些则是信息掌握不全面、不准确,结果一问三不知,或者避重就轻,或者环顾左右而言他。因此,要想有效防控公共危机蔓延,公务人员必须深刻认识到国家是人民的国家,民众对危机信息享有知情权,我们应该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当公共危机爆发时,就要尽快地、主动地向民民众开所需信息。这样,才能把损害降到最低,信息公开的效益才能最大化。
五、针对污点,让真相告白于天下
并不是公共危机都需要清除“污点”,但我们发现,在危机中常常存在流言蜚语,严重干扰正确信息的传达。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社会之间的互动愈加快捷,当发生突发事件时,感兴趣的网民会在网上浏览各种碎片化的信息,而此时官方信息却相对滞后,在这期间使各种不实流言有了可乘之机。马克·吐温说过一句名言,“当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已经跑遍了半个世界”。2018年《科学》期刊上刊登了麻省理工大学“社交机器实验室”对推特上超450万条推文分析的研究结果,证明虽然伪信息的信源数量更少,但其转发和讨论的数量却能达到数万条,而相比之下,真信息的信源数量虽然相对较多,但传播平均次数仅为1600。如在2020年南方洪涝灾害期间,网上流传着一条“洪水中的摆拍”图文传言,而真相却是某记者在2010年的工作照片。倘若不明真相的民众误信了该谣言并进行大量的转发,不仅会打击抗洪抢险中救援人员的积极性,影响救援工作的进展,更会损害地方政府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由此可见,只有信息及时、对称,才不会让少数人以假乱真,扰乱公共秩序。这不仅是同心协力战胜危机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发展与稳定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