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川 东方市文化馆
黎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与古老民俗文化的少数民族。黎族人的传统民居——船型屋,是黎族人民智慧的结晶。2008年,海南东方市“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标志着船型屋蕴含的价值亟待后人挖掘与传承。黎族是海南的世居民族,海南自贸港的建设使得海南的经济文化向纵深发展,黎族人民也逐渐走出世代居住的船型屋,拥抱自贸港建设的新时代。黎族村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以及船型屋这一别具一格的建筑形式,也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逐渐呈现衰颓之势。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出发,采用田野调查的方式对东方市白查村进行深入考察研究,从黎族船型屋的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出发,探究黎族船型屋面临的传承与开发困境,并从明确生产性保护的开发目的、推进生态旅游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两大角度提出应对之策,为自贸港视域下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开发船型屋提供思路。
海南自由贸易港是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鲜明旗帜和重要开放门户,开放性是自贸港建设贯彻执行的理念与基本特征。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加速建设与发展,使得海南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迎来了历史性、全方位地对接与深度融合。如何正确认识传承与开发以船型屋为代表的海南传统文化,对于传承黎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海南自贸港的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白查村位于海南省东方市江边乡,村落中目前保存有86间黎族传统船型屋,是海南省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船型屋群落。为了守护好这片“黎族最后的精神家园”,目前,东方市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已制定多重保护措施对黎族船型屋进行保护。
2006年,海南省东方市人民政府设立了东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旨在保护白查村船型屋营造技艺等全市2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6月,东方市“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被成功纳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也是海南省首个建筑类古遗址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符亚京(省级)、符那庆(省级)、符春英(市级)、符程亮(市级)、符打宁(市级)、符打因(市级)等六位白查村村民分别被授予船型屋营造技艺省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负责船型屋营造及修缮鉴定工作,保护民族文化。
自2008年始,东方市政府在船型屋保护与改造并行的双重压力下,在专家学者们的悉心考证下,最终选择了异地建房安置的办法,用以进一步改善黎族居民的生活环境和住房条件。异地建房安置,即村民集体搬迁至距白查老村约一公里的新村(由政府补助,另建平顶房)居住,以保护白查村的船型屋。据悉,白查村共有80多户人家走出世代居住的船型屋,搬至宽敞明亮的砖瓦房。自易地搬迁和白查村实现全面脱贫以来,白查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以改善,幸福感指数也逐年攀升。
随着异地建房安置的广泛推进,黎族船型屋也逐渐荒废起来。据实践经验,船型屋若长期无人居住或打理,不足两三年便会腐烂。原因在于,居民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烟火,可以防止茅草潮湿腐烂。船型屋中有人类生活的迹象,也能防止动物肆意破坏。因此在村民保护意识不足的情况下,引入社会力量和学术力量加以保护则显得格外重要。
面对亟待保护的白查村,在进行内部修缮的同时,还要加强外部宣传,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有助于为白查村的保护引入活水。2019年8月,《央视1套》的“歌唱祖国·一首歌·一座城”《久久不见久久见》纪录片前往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取景拍摄,富有浓郁黎族文化特色的白查村和由当地村民传唱的原生态民歌亮相《央视1套》,使得更多的人关注到、了解到富有原生态气息的黎族船型屋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属地原则,指的是各县级单位在认定、保护、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时,往往依所管辖区为界,对辖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政策与资金的扶持。而辖区外的非遗项目,纵使相关也无权干涉。属地原则的存在不仅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区域之间资源整合的可能性,如海南省的陵水、保亭、三亚、乐东等县市内,均有黎族聚居。属地原则的存在,使得各县市内同属黎族文化体系下的非遗项目,不能实现广泛的区域交流和互动。若仅凭东方市这一单一地域的非遗项目,也很难形成黎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规模效应。白查村的单打独斗,也不能支撑起区域的文化产业。因此,首要问题便是要加强黎族各传承区域之间的协同合作,摒弃因行政划分带来的传承割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身应该是政府、企业界、文化研究者、文化传承者共同参与的系统保护机制。但就白查村具体的保护实践而言,存在政府“输血式”主导,主体单一、“造血”能力不足的困境。白查村未能成为多元主体进行交流与探讨的平台,文化研究者、文化传承人与政府、企业之间没有形成成熟的对话机制,因此也就未能形成问题导向为主的可持续性传承模式。为此笔者认为,只有发挥多方的力量,才能更好地挖掘船型屋的潜在价值。
就白查村现场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白查村船型屋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过分地强调了“本真”,这与城镇化和市场化进程产生抵触。实际上现代化、市场化和传统与传承并非是对立的事物,它在改造原有社会空间的同时,也将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如传统船型屋虽因独特的建筑材料及营造技艺,拥有冬暖夏凉的优势。但其房屋低矮、黑暗、房内设施简陋、水电不通等缺陷也是不容忽视的。“守”还是“变通”,这是所有非遗传承与保护过程当中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变则通,通则久。若执意忽略掉传统船型屋与人们现代化的居住需求之间的矛盾,只保留船型屋的外观,而丢弃掉它原本的诸多功能。美其名曰“保留原汁原味”“为了保护,所以空心”,都是顾此失彼的抉择。
船型屋营造技艺传承人老化也是船型屋保护中不容忽视的又一难题,这种代际传承危机不仅是与时间赛跑,更是传统与现代的较量。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使得船型屋这一“黎族人民最后的精神家园”,重新焕发出文化的生命力与凝聚力,这是船型屋传承与保护的核心问题之一。
1.促进船型屋非遗文化传承发展
抓住并利用建设自贸港的机遇,对白查村船型屋进行创新开发,其根本的意图是对船型屋非遗文化进行生产性保护。何谓生产性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一书提到,生产性保护有四个基本原则:一是确保“非遗”生命力,让“非遗”生产代代相传;二是方式因项目制宜;三是以传承人为主体,充分尊重传承人的愿望;四是依法进行,充分尊重遗产所有人的知识产权、发展权。
无论采用何种非遗保护策略,最终期望达到的结果还是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而在自贸港建设的特殊背景下,白查村船型屋作为海南特有的文化资源,通过生产性保护的策略可以促进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在建设国际知名的综合性生态旅游目标的道路上,也能弘扬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进行文化的对外传播。
2.船型屋非遗文化数字动漫化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下文简称方案),明确提出了“在确保数据流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扩大数据领域开放,创新安全制度设计,实现数据充分汇聚,培育发展数字经济”。这对于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在高度信息化的当今社会,建立船型屋非遗文化的数据资料库是十分必要的,而数据资料库的建立单单依靠东方市政府推动,就显得有些薄弱了。这种巨大的文化保护工程,是需要一定程度上的资源和政策倾斜的,自贸港对数字化经济的需要,就是摆在眼前的机遇。
先是通过各种渠道对白查村船型屋进行文化遗产普查,而后将收集的资料转化为数据资料,依托现代数字艺术,例如动漫、VR技术等将船型屋非遗文化资料数字动漫化。数字动漫化的动态转化中,可以将船型屋非遗实体文化提取转变为虚拟的艺术文化语言,突破了对非遗文化的单一理解,体现了灵活性、多维化的创新开发特色。依托数字艺术的开放包容性和大众普适性,深入挖掘船型屋文化的传播影响力,将其中的文化内涵寓教于乐,最终促进船型屋非遗文化转化传承。
1.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依托自然资源激活经济内在潜力
白查村的产业结构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单一型结构,经济内在活力较低;村中青壮年劳动力以外出务工为主,空心化现象明显。这样的经济环境是不利于船型屋非遗文化的开发利用的,它缺乏足够的内部动力去形成经济良性循环。对船型屋非遗文化的开发利用,不能永远处在一个“输血”阶段,要把非遗文化和当地具有重大潜力的产业相结合,尽早进入“自身造血”阶段,生态旅游产业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首先,白查村附近的生态环境优良,与昌化江等著名景点相隔不远,虽然进村的路途较为遥远,但是一路上山路蜿蜒,颇有江南园林移步换景之感。其次,在自贸港建设之初,海南省就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对比生态旅游产业和传统粗放式下的旅游产业,二者最大的不同就是可持续发展性,这种特性也和自贸港的发展战略相契合。最后,发展生态旅游行业能为当地居民创造一批就业岗位(下表可做参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村落空心化现象,吸引青壮年劳动力回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既合理利用了非遗文化资源,又不失保护非遗为本的初衷。
旅游业可以提供给贫困人口的就业渠道和岗位
2.创新历史文化宣传路径:抓住新时代互联网风口
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船型屋非遗文化就像是一坛好酒,它具有海南地区独有的文化内涵,但它的内容辐射范围却不够广泛,传统的文字图片宣传已经不能满足这个信息爆炸时代的受众感官。而互联网技术能够改变非遗文化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样式,扩大辐射范围;海南自贸港建设又刚好处于对外宣传的风口,在宣传内容中增加“自贸港”相关的字样,可以较大幅度得提高搜索排名,增加有效感知,吸引更多的受众。短时间内的流量累积可以采用直播、电商带货等方式,从黎族文化入手,比如黎锦一类的手工艺品,先从手工艺品的质地、工艺方面入手,激发消费者的购物欲,实现初步的信息传播;而后随着口碑评价等消费者的自我分享,达到非遗文化二次传播的目的。长期的流量积累可以选择短视频领域,学习如李子柒一类的短视频博主,将非遗文化的厚重内核转化为视频风格特色,利用新媒体平台逐步吸粉,增加船型屋非遗文化的知名程度。
3.重构非遗文化传承主体:文化自豪感与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现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自贸港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船型屋非遗文化作为当地乡村文化特有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内核,如何利用好非遗文化来实现乡村振兴、促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白查村群众是非遗文化开发的主体之一,也是乡村治理的主体之一。“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中提出了德治引领的要求,而现存的非遗文化传承人多为乡村宗族内的老人家,他们在中国农村的概念里属于德高望重的一辈,由他们向年轻一辈传授非遗文化技艺,不仅能够增强对他们黎族文化自身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也有利于通过文化共鸣来凝聚人心,推动自治和德治的全面发展,为自贸港视域下的船型屋传承与保护创造更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