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选穴组方规律

2021-11-08 08:51宁惠珠陈碧玮陈侨彬陈少宗
中医药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天枢腧穴溃疡性

宁惠珠,陈碧玮,陈侨彬,陈少宗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结肠疾病,通常表现为腹痛和腹泻[1]。其危险因素包括肠道菌群失调、遗传因素、饮食因素和地域因素等[2],但病因尚不明确[3]。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在不断增加[4]。溃疡性结肠炎的并发症中包括了下消化道出血、上皮内瘤变和结直肠癌等[5-6]。目前西医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不佳[7],副作用明显[8],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预后不佳。相对于西医无针对性的治疗,中医则可以根据不同的证型进行辨证论治。有研究表明,针灸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优于西医[9-10]。且针灸则具有安全方便,副作用小等优势。可以说,针灸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一个疗效确切、见效快、应用前景广泛的选择[11]。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对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现状以及选穴规律进行分析,为临床以及科研提供信息和方向。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与检索策略

以“针灸”“针刺”“温针灸”“电针”“穴位注射”“埋线”和“溃疡性结肠炎”为关键词,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Wanfang data)和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所有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自2010年1月—2020年12月。

1.2 文献纳入标准

①文献发表时间为2010年1月—2020年12月;②研究对象为医学确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③治疗组以针灸疗法为主的临床研究,可结合其他中西药干预手段;④针灸技术符合《刺法灸法学》要求;⑤文献病例数量≥20;⑥处方明确、具体,临床疗效确切。

1.3 文献排除标准

①单个病案、评论、综述、专家经验和会议类文献;②动物、细胞实验研究类文献;③文献数据缺失、处方不明确的文献;④重复发表的文献,选取其中资料详细可靠的一篇。

1.4 腧穴名称的规范

纳入文献针灸处方涉及的腧穴名称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中的相关标准进行统一的规范,对于特殊穴位名称,需要描述其定位标准[12]。

1.5 数据录入与分析

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整理,将其所记载的针灸处方等数据录入到Microsoft Excel 电子表格中,建立溃疡性结肠炎针灸处方数据库,由两人分别进行核对,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主要腧穴的聚类分析;应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主要腧穴的关联性分析。

2 结果

共检索出相关文献769篇,经排除重复文献、与研究无关文献以及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除的文献,最终纳入149篇文献,159个处方。

2.1 腧穴频次统计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159个针灸处方中共涉及腧穴51个。常用腧穴频次统计使用前三位的腧穴分别是天枢、足三里和上巨虚。应用频次超过40次的腧穴,见表1。腧穴使用频次前四位的均超过69次;前八位的腧穴频次均大于44次;其他腧穴的使用频次均在27次以下。前16的腧穴频次为12次以上;而使用频次后16位的腧穴都不超过10次。

表1 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常用腧穴频次表

2.2 腧穴归经分析

对159个针灸处方所涉及的常用腧穴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常用腧穴共涉及3条经脉,包括2条正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和任脉。其中足阳明胃经腧穴应用频次最高,涉及3个常用腧穴,共应用304次,占比52.4%。其余常用腧穴归经及频次,见表2。可以看出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常用腧穴常取胃经、任脉以及膀胱经的腧穴。

表2 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常用腧穴归经统计表

2.3 腧穴部位分析

常用腧穴频次最高的部位依次是胸腹部、下肢膝部及膝部以下、腰背部及骶部。其中胸腹部以任脉腧穴为主,应用频次最多的为大肠募穴天枢;下肢膝部及膝部以下全部为下合穴,以足三里应用频次最高;腰背部及骶部腧穴以背俞穴为主,大肠俞应用频次最高。见表3。

表3 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常用腧穴部位统计表

2.4 特定穴统计分析

对常用腧穴中所涉及的特定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常用腧穴共涉及4类特定穴,其中应用频次最高的为募穴、下合穴和背俞穴,共应用536次,占特定穴总频次的89.9%。天枢(大肠募穴)、足三里(胃之下合穴)和上巨虚(大肠之下合穴)的使用频次位居前三位。见表4。

表4 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特定穴统计表

2.5 常用腧穴配伍与关联规则分析

在159个针灸处方中,出现频次50次以上的腧穴组合共10个,见表5。本文以支持度和置信度作为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腧穴配伍的关联性评价指标。将使用频次≥50次的腧穴进行关联支持分析,其关联规则网状图,见图1。设置条件为支持度40%,置信度90%,“支持度”表示前项、后项穴位同时出现的处方数,“置信度”表示在前项穴位出现的条件下后项穴位出现的概率。获得腧穴关联规则组合9个。见表6。

表5 常用腧穴配伍

表6 腧穴关联规则组合(支持度40%,置信度90%)

图1 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主要腧穴关联规则网状图

2.6 腧穴聚类分析

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主要腧穴的聚类分析。如图2、图3所示。图2中冰柱图显示了各个群集下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腧穴分类,群集数取10的分类分别为神阙—大横—胃俞—内庭—长强、肾俞—曲池—阳陵泉、合谷、三阴交、气海—脾俞、大肠俞—中脘、关元、上巨虚、足三里、天枢。图3中将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腧穴分为两大类,天枢和足三里为一类,其他腧穴为一类。结合腧穴的使用频次,可以认为天枢和足三里为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腧穴,其他腧穴为加减配穴。

图2 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主要腧穴聚类冰柱图

图3 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主要腧穴聚类树状图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炎症,病变部位位于大肠,现代医学根据其病理特点病名为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医学中并无与之完全对应的病名,将其归于“痢疾”“便血”“肠澼”“泄泻”等范畴。如《素问·太阴阳明论》云:“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瞋满闭塞,下为飨泄,久为肠澼。”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称本病为“滞下”,立“热痢”“冷痢”“疳温痢”“小儿痢”四论,立方102首。《难经》谓之大瘕泄,《难经·五十七难》说:“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仁斋直指方论·治痢要诀》谓:“痢出于积滞。积,物积也;滞,气滞也。物积欲出,气滞而不与之出,故下坠里急,乍起乍止,日夜凡百余度……不论色之赤白,脉之大小,一皆以通利。”宋代严用和在《济生方·痢疾论治》中启用“痢疾”之病名,“今之所谓之痢疾者,古所谓滞下是也”,沿用至今。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痢》云:“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上下相染相似”,认为痢疾病因以“湿热为本”,提出通因通用的治痢原则。近些年来,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积累了丰富经验,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主要是通过经络腧穴的刺激,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调理脾胃、调节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具有广泛的适应症,操作简易,价格经济,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等优势。但繁纷的临床经验也造成了推广的困难,故而本文对针灸治疗本病的规律进行了回顾、分析和总结。

本研究通过对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中腧穴的应用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用的腧穴涉及十几条经脉的51个腧穴,这反映出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层面的丰富多彩,但同时也反映出既往文献在取穴方面缺乏对规律性的认识。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虽然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涉及十几条经脉的51个腧穴,但绝大多腧穴并不常用,最为常用的有8个穴位,依次是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关元、中脘、大肠俞、脾俞、气海。从这些常用腧穴的归经来看,这些穴位主要归属胃经、任脉、膀胱经,而非大肠经腧穴,这一结果提示,“腧穴主要治疗本经及其络属脏腑病症”之说似乎并不成立。但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天枢为大肠之募穴,上巨虚为大肠之下合穴,大肠俞为大肠之气在背部的聚集之处,脾俞为脾脏之气在背部的聚集之处,中脘为胃之募穴,因此溃疡性结肠炎病位虽在大肠,但与脾、胃密切相关。《景岳全书》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认为脾胃功能障碍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因素。由此来看,这些穴位作为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常用腧穴也有其一定的中医理论依据。

从病理生理学的角度来看,神经调节异常是胃肠道动力以及内脏感觉异常的关键环节。肠道平滑肌的活动是受交感神经以及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其交感神经发自T9-L2的侧角,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起自迷走神经背核和骶髓,起自迷走神经背核的经节前纤维在肠壁内交换神经元后分布于结肠左曲以上的胃肠道平滑肌,而结肠左曲以下的平滑肌由发自S2-4的副交感所支配[13]。如果将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这8个常用穴位分为远近两组,邻近部位的穴位有天枢、关元、气海、中脘、大肠俞、脾俞,远隔部位的穴位有足三里、上巨虚。根据现代针灸学的研究,这两组穴位都位于与结肠相同或相近的神经节段支配区内[14]。

天枢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其下分布着来自T10肋间神经的前皮支;中脘穴下则分布着来自T8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关元穴下分布着来自T12肋间神经皮支,这些穴位的神经支配都与肠道的神经支配在脊髓水平高度关联[15]。足三里、上巨虚虽为远端取穴,但其支配神经在脊髓内能够上达胸髓上部的神经节段,并与发出副交感神经的骶髓处于邻近的节段位置。不难看出,无论是近端的天枢、关元、气海、中脘、大肠俞、脾俞,还是远端的足三里、上巨虚,在本质上是由“腧穴-靶器官相关”的神经节段性联系机制决定的[16]。

关于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腧穴配伍问题,纳入149篇文献共涉及159个针灸处方,同样反映了针灸治疗本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从这些丰富的经验当中探寻其规律,我们运用关联规则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处理,结果发现,在取用两个穴位的情况下,天枢与足三里配伍使用最为广泛,支持度超过75%;其次是天枢与上巨虚配伍,支持度超过50%。在取用三个穴位的情况下,关元、天枢、足三里配伍最为常用,支持度超过44%。聚类分析的结果也显示天枢、足三里配伍最为常用,表明天枢、足三里配伍在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的临床价值被广泛认可。

天枢为足阳明胃经中的腧穴,也是大肠之募穴,具有理气通便、治疗脾胃肠腑病的作用。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下合穴,上巨虚是足阳明胃经的腧穴,也是大肠下合穴。另外,本病往往缠绵难愈,取用关元穴可以培元固本。所以,上述常用的腧穴配伍都符合中医基本理论。现代研究表明,针刺足三里和天枢可以调节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中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17];足三里和上巨虚配伍可降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阳性率,从而达到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18];马天安等人[19]观察到天枢、上巨虚和关元配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总有效率达到95.7%。另外,针刺天枢穴可以使血清中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减少,增加抑炎因子IL-13,以此控制炎症达到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20];而针刺足三里可以减轻结肠组织炎症损伤,减少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结肠组织TNF-α mRNA表达水平,以此来抑制溃疡性结肠炎[21];上巨虚则可上调溃疡性结肠炎抗炎因子IL-4表达,降低促炎因子IL-1β表达[22]。可见这几个腧穴都可以通过调节免疫功能来达到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所以在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的临床应用中,天枢与足三里配伍,或天枢、关元、足三里/上巨虚配伍方案被广泛使用。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本文纳入近10年3大中文数据库中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对于同期国外的研究并未纳入;②纳入文献质量参差不齐;③对于采用多种干预措施的文献,本文并未单独讨论针灸的疗效;④本文对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整体取穴规律进行研究,并未按照证型分型进行分类研究。

总之,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尚未清楚,目前在治疗上还未找到根治的方法,临床疗效欠佳,西药治疗上副作用大、疗效不稳定、价格高等缺点。随着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研究的深入,针灸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着明显的优势,如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与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虽然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选穴与组方都比较繁乱,但通过相关的计量分析,仍然能够寻找出一定的规律性,腧穴处方以募穴和下合穴为主,应用频次最高的腧穴组合为“足三里,天枢”,这为临床的规范推广提供了一定基础。

猜你喜欢
天枢腧穴溃疡性
岭南山竹子醇提物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作用
美沙拉嗪与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比较
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旅途止泻按脾腧
尊敬
尊 敬
长寿名穴保健康
蒋天枢:无偿完成老师的托付
腧穴解剖学之教学设计
健脾燥湿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