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皆怡
摘要:为了使一堂课更充实、更有实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设置多处“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比直接解决问题更有教育价值,学生也更有成就感。将发现问题的权利留给学生,他们远比教师想象的更热爱思考与细心观察,更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关键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意识;思考
一、课前思考
“生活中不缺少问题,而是缺少发現问题的眼睛。”数学课堂上,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能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沪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统计表初步”第一次出现了“统计”的概念。学生对“统计”的理解是模糊的,甚至根本不了解。如何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初步理解和掌握“统计”的含义和方法?由此,将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定为:初步学习收集数据,初步会用画“正”字等方法进行记录,经历分类计数的过程以及运用统计表来整理数据。根据这个教学目标,笔者将“经历计数的过程”作为本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使这堂课更充实、更有实效,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设置了多处“问题”让学生去发现。我们知道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比直接解决问题更有教育价值,学生也更有成就感。
二、教学实践
片段1:“统计”启蒙。
播放动画:人口变化的神奇影响。
问:为什么学校附近要建新的小学?为什么停靠在我们这儿的公交车变多了?为什么养老院要扩建?我们的城市需要建多少所学校?建在哪里才能满足各个家庭的入学需求?该如何规划道路的走向和规模?建设多少公用交通设施才能缓解道路交通压力?甚至该新增多少养老机构才能满足多年后的老年人生活需求?政府会以人口普查的数据为基础,分析解决这些问题。
师:我国已经于2020年11月1日正式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这是一项工作量浩大的“统计工程”。你们能结合刚才看到的动画内容及生活实际,说说对人口普查的了解吗?
生:前几天有两个叔叔来我们家,问家里有几口人,还记了每个人的身份证号。
师:你真是个关心家庭的孩子,两位叔叔就是人口普查员,他们正在挨家挨户地收集数据呢!(板书:收集数据)
【设计意图】对于“统计”一词的理解,学生是比较模糊的。由动画中的小朋友提出一系列社会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城市建设中的变化是否与人口有关?再进行生动形象的解答。一来让学生了解正在开展的国家大事,二来了解人口普查的目的及意义,激发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探索欲望。
片段2:经历“统计”。
师:今天,老师想在班级范围进行一次数据收集,我为大家带来了四类食物,请大家以开火车的方式,告诉我你最喜欢哪种。(多媒体展示:水果、炸鸡、蔬菜、糖果)
生1:糖果。(板书:糖果)
生2:水果。(板书:水果)
生3:炸鸡。(板书:炸鸡)
生4:蔬菜。(板书:蔬菜)
生5:水果。(板书:水果)
师:老师太累了,这样写下去又费事又费力,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可以用写“正”字的方式做记录。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种方法的?能介绍一下怎么用吗?
生:在进行班干部竞选时,班主任就是这样统计的,写一笔表示得一票。
师: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写“正”字的确是生活中收集数据时常用的记录方式,伸出食指跟老师一边报笔画一边书空。
生:1,2,3,4,5。
师:一个“正”字有5笔,代表5票。自学课本P39,看看还能怎么记录数据?
生:还可以用符号“卌”记录,这个字4竖1横,也代表5票。
师:我们用更方便的方式再来记录一下吧!(擦去生1~生5汇报的情况,重新板书四个项目:水果、炸鸡、蔬菜、糖果)请生6开始继续汇报。
(生依次汇报,师板书记录)
师:现在全班同学最喜爱的食物已经都统计到了。
生:不对!刚才几个同学说的食物被您擦了!黑板上您没有统计到全班同学的情况。
师:对啊,老师要统计的是全班同学喜欢的食物情况,漏了几人还能说是全班的情况吗?
生:不能。
师:嗯!在我们收集数据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不遗漏。老师太粗心了,还是你们考虑得周全。(板书:不遗漏)
师:那我们把几位同学的选项补上。
生1~生6:糖果、水果、炸鸡、蔬菜、水果、水果。(板书记录)
生:不对!刚才生6已经记过了!
师:老师有点记不清了,如果记过了还能再记吗?
生:一个人记两次,票数就会多出一票,就不对了。
师:对呀,在收集数据时不能重复收集。(板书:不重复)但是,老师现在糊涂了,我忘了到底有没有收集到生6的情况,谁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板书:水果数据旁打个“?”)
生1:再重新收集一次数据。
生2:太麻烦了,只要加一下总数,如果多了一票,就是生6重复统计了。
师:你的办法真棒!可现在黑板上都是“正”字,想要将数据都加起来有点不方便。老师请来了一样好工具“统计表”,我们可以将数据填写在表中进行整理。【板书:统计表。糖果、蔬菜、炸鸡、水果(填写在第一列,并打乱顺序)】
师:喜欢水果的有几人?
生:17人。
师:我们可以借助“5的乘法口诀”来帮助计算。(板书:将17写到第一行糖果那里)
生:不对!17人的是水果,不是糖果!老师您看错了。
师:哎呀,我以为水果在第一行呢!你们看得比我仔细,在将数据整理到“统计表”中时,一定要做到一一对应!(板书:一一对应)
【设计意图】我在新授环节总共设置了4处“问题”:(1)把每位学生的选项名称写下来方便吗?为什么?你能想出什么化繁为简的方法?(2)忘记收集了前几位同学的选项,是否能算对全班情况的统计?那么怎样才算是对全班情况的统计?(3)忘了最后一位同学是否统计过,怎么办?(4)填写统计表是否根据统计过程的顺序去填写?这一系列“问题”主要是以教师“犯错”的形式展现。以往的课堂,教师说的总是权威的,教师是不会犯错的。这节课,打破了学生对教师的刻板印象,让学生觉得老师也会犯错。一来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把精力全放在给教师纠错上。二来引出统计的几大要点:(1)对收集数据方式进行了解;(2)统计数据不可遗漏;(3)数据不可重复;(4)整理数据做到一一对应。最后,让学生在发现问题之后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成就感。
片段3:应对误差。
课本P39练一练:为了鼓励同学们多多锻炼身体,班主任想在班级里组织一场小小运动会,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收集数据,并挑选出两项运动报给班主任作为参考。
师:在收集数据前,你们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吗?
生1:在收集的过程中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生2:看清楚项目再记录,做到一一对应。
师:声音响亮,开火车汇报。
师:我们将收集的数据整理到统计表中。(多媒体记录下不同的情况)
生1:跑步29、拍皮球5、跳绳7、踢毽子1、打乒乓球2。
生2:跑步29、拍皮球5、跳绳8、踢毽子1、打乒乓球2。
生3:跑步28、拍皮球5、跳绳9、踢毽子1、打乒乓球2。
生4:跑步29、拍皮球5、跳绳7、踢毽子1、打乒乓球2。
师:出现了几组不同数据,怎么办?
生:通过加总数的方式,可以发现生1和生4的总人数只有44人,他俩肯定遗漏了数据。
师:猜测一下为什么他们会遗漏数据?
生:忘了记上自己的选项了。
师:那么生2和生3的数据总和都是45人,谁对?
生:再统计一次太费时费力,题目要求我们选择两项运动,那只要选人数比较多的“跑步”和“跳绳”就可以了。
师:真棒!虽然数学学习是严谨的,但统计的目的就是让我们了解某方面的情况,在不影响结论的情况下,可以允许有一点误差。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自行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收集数据,并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将统计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抛给学生:4组数据中能否先排除确定有误的几组?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造成错误的原因可能是什么?此举让学生会用求总和的方式辨别出两组肯定错误的数据,增強学生的应变能力。剩下的2组数据如何判断?是否有必要重新统计呢?此举让学生知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明白统计中出现的“误差”,在一定范围内是允许的,从而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片段4:解决失误。
春季是比较适合开展班级运动会的,老师让小巧和小亚对当年4月份的天气情况进行整理,小巧整理前15天的情况,小亚整理后15天的情况,但是小亚不小心弄脏了一块,你能帮助她恢复缺失的数据,并完成4月份天气情况的汇总表吗?
生1:小亚总共统计了15天的天气情况,其中晴天3天、下雨7天、下雪0天。多云:15-3-7=5(天)。
生2:4月份的天气情况:晴天6+3=9(天)、多云2+5=7(天)、下雨7+7=14(天)。
师:你们合作得真棒!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阶段,以小亚的“失误”将问题抛出:如何应对数据的缺失?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将知识点进行整合:(1)4月份共30天;(2)各个类别的天数相加等于总天数;(3)天数相加时要做到一一对应。并考查学生两个方面的能力:(1)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2)灵活应变能力。
三、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以“问题”作为主导,旨在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抛出疑问,引发思考
结合国家大事引发疑问,让学生知道社会上的各种事件都与人口变化有关,国家会根据人口普查的情况,对城市进行有意义的建设。一方面能让学生更了解时事;另一方面可以与学习内容进行联系,引出“数据收集”,与新授部分结合起来。
(二)理清思路,了解统计
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流畅的情境中经历统计的过程:(1)收集数据:由人口普查引出数据收集工作,并在班级范围内由教师示范,进行一次关于“最喜爱食物情况”的数据收集。(2)整理数据:在解决“重复统计”问题的同时,引出运用统计表进行数据整理。根据所得的数据,将多出来的一票去除。(3)分析数据:观察统计表中的数据大小,分析青少年肥胖问题产生的原因。(4)数据误差:在统计过程中应尽量减少误差,在误差产生后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提升应变能力。
(三)引出问题,合力解决
收集数据部分设计了3处问题:(1)让学生运用以往的经验和自学的成果,帮助教师解决“一一写下选项太累”的问题。(2)遗漏5位同学的选项,让学生指出要统计全班情况必须做到不遗漏。(3)多记录一位学生的选项,让学生指出,不能重复统计数据。并由此引起学生讨论,可以通过加总票数的方式判定是否重复记录。整理数据部分设计了1处问题:在将数据整理到统计表中时把水果数据记录到糖果行,让学生知道在整理数据时应该做到一一对应。
通过多次设疑,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会让他们很有成就感。根据课堂呈现出的效果,这几处设疑是比较成功的。几个较快发现问题的学生都表现得非常“激动”,这就是我们所预期的学习氛围和状态,而这样的互动也是以往课堂上比较少的,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经验。
本堂课,教师牢牢抓住教学重难点,以学生发现问题为主要目标,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统计,师生合作解决问题,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统计”的作用及意义,以及在统计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本堂课给教师最大的收获是:将发现问题的权利留给学生,他们远比教师想象的更热爱思考与细心观察,更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责任编辑:韩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