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秀梅
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英语转变成为国际通用语。文章描述了英语通用语的具体交际模式,指出英语通用语交际的成功需要从本族语、英语本族语以及其他非英语本族语三方面综合考虑,并从语言、文化以及交际规则三个维度入手来构建英语国际通用语的语用能力,以期对EFL语用能力的教学培养有所启发。
关键词:英语国际通用语;交际模式;语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10-0050-03
一、引言
早在1985年,语言学家Kachru就已经针对不同国家英语的使用情况,提出 “三个同心圈”的概念:以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为“内圈”;以英语为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的前大英帝国殖民国家(如印度、新加坡)为“外圈”;以英语作为外语的国家(比如中国、日本)为“发展圈”(也有人称为“扩展圈”)[1]。
随着经济全球化快速进程不断扩大, 英语的使用范围也在扩展。故而,大多数操不同语言、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交际都是通过英语这一媒介进行的[2]。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使用英语的非英语本族语者的数量,在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过英语本族语者[3-5]。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存在英语本族语者未参与的英语交际[6]。如此以来,英语的使用日趋多样和复杂,其程度已经明显超过Kachru提出的“三圈理论”。当前英语使用语境呈现出多语言、多文化相融并存的新型復合交际范式。冉永平也指出,英语学习使用的显著特征是多样性和多元化,而且其使用管理范围也已超越核心区域的英美语言环境标准和社交网络文化规约。其结果是,使用英语的主体权力机构顺势从英语本族语者转移到非英语本族语者身上。
英语作为通用语(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以下简称“ELF”)的兴起引发出一个问题:语用规范以何标准?按照传统的语用认知,英语本族语者的语用规范管理是最高标准。但在ELF的新背景下,用这种规范来制约数量上远远大于英语本族语者的英语交际,似乎不太合理。默里(Murray)也曾经坦诚,这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7]。因此,在英语已成为国际通用语言的新背景下,界定语用能力,构建语用能力的各种要素,以及开展语用教学亟需提上日程。
二、语用能力的界定
语言理论研究框架与语用能力的界定有密切的关系。虽然语言研究一直重视实际语境下语言的使用能力[8-10],但首次提出“语用能力”这一概念的是Thomas [11]。他认为语用能力是“为实现特定交际目的而有效运用语言的能力和理解特定场景中话语的能力”。Kasper也认为有效地实施交际行为的能力才是语用能力[12]。
后来,我国诸多学者也开始在交际能力框架内构建语用能力。何自然提出语用能力是通信中使用的适当语言的能力[13]。陈新仁认为语用能力是运用话语在具体语境中实现交际目的(比如行事、人际目标)的能力[14]。
然而,在全球化的推动下,愈来愈多处在外圈和扩展圈的非英语本族语者开始用英语进行广泛交际。我国的英语教学已由教授外语(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以下简称“EFL”)转变为让学生掌握国际通用语(ELF)[15]。英语的所有权已经从本族语者转移给包括本族语者在内的所有英语使用者,故而本族语者使用的英语就不该是全世界英语学习者的标准。那么如何构建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背景下的非英语本族语者的语用能力呢?
三、ELF语用能力的构建
在日益兴盛的全球化趋势下,学者开始重新思考英语使用能力的传统观念[16-17],呼吁构建语用能力新内涵,以此来弥补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概念缺位和认识缺陷。
在国际通用语的背景下,英语语用能力呈现出极强的他者化多样性和ELF上下文语言的跨文化背景性[18]。研究人员迫切需要进一步思考并重建语用能力内涵。陈新仁、王玉丹认为,ELF 背景下的语用能力是指能够恰当地表达交际意图,并顺利实现交际目标的能力。冉永平、杨青指出ELF语用能力是指能够熟练使用实现信息共建的语用策略(如信息互明、语境顺应)和动态构建和管理交际各方人际关系及个人文化身份的能力[19]。文秋芳指出要培养英语通用语的使用能力就必须学习、理解并掌握本族语、非本族语与本土的语言文化特征,了解并掌握其通用原则和本族语以及与非本族语规则, 以此获取应对交际中可能出现各种问题的恰当策略[20]。
以上界定均从语用理论研究角度出发,具体的操作性并不是很强。本文试从教师教学的视角对英语国际通用语用能力进行重新界定,以期对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实际的参照。
(一)英语通用语交际模式
笔者认为ELF语用能力就是能够有效运用英语通用语,成功实现其交际目的的意图的能力。鉴于英语通用语交际具有复杂性与动态性,以及全球化与本土化需求并存的现状,笔者认为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交际模式下,不论交际各方拥有何种语言文化,他们都有最基本的相同语言文化语境,即英语语言文化语境(如图1所示)。这给成功有效的ELF交际提供了必要的先决条件。
首先,在ELF交际中,交际各方虽不必具有与英语本族语者一样的表现,但仍需在语音、词汇和句法方面达到一些基本的交际需求。语音上,能够听明白带有各种口音的英语,并能够确保自己的语音具有较高的可理解程度;词汇上,能够用常用词汇表达自己想说的内容,并能够理解别人使用常用与非常用词汇所表达的意思;句法上,能够理解不同英语变体中出现的句法结构,并能够灵活使用可理解的句法结构。简言之,就是交际各方都能用ELF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和内容,并为对方所理解。
其次,交际各方也不一定了解所有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促使交际的成功,只要他们摒弃“自我文化中心”或者“文化优越论”,具备社会文化发展差异性的敏感度,对文化水平差异性的宽容度,辅以自我澄清、自我修正、重复、复述、协同性产出、合作性重叠等信息明示化策略就能很好地处理文化差异带来的交际障碍。
最后,ELF交际者也需要具备基本的交际规则意识。鉴于英语作为国际语的交际具有动态性、不可预测性,交际各方要能够在交际过程中临场灵活选用恰当的策略应对不断变化的情景,ELF交际者必须具备人类普遍的交际规则,即通用交际规则(例如,“合作”“关联”“礼貌”三原则等), 并在实际的交际中,能够进行动态的调整、协商、妥协。
(二) EFL语用能力构建
从以上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出英语通用语交际的成功需要从本族语、英语本族语以及其他非英语本族语三方面的共同之处综合考虑。而且,除共同的语言部分以外,很显然EFL交际的成功还需要同时从文化和交际规则入手来构建英语国际通用语的语用能力(如图2所示)。
1.语言方面。ELF语境下的交际多以实现任务(task-oriented))信息传递(content-oriented)为主要目的。由于来自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交际者之间往往缺少足够的共知背景(common ground),这阻碍了交际中话语产出与理解。而旨在实现信息共建的语用策略,在ELF语境下恰好用来处理不确定信息的语境化能力。类似策略的语言表现主要包括自我澄清、自我修正、重复、复述、协同性产出、合作性重叠等信息明示化策略。这表明,社会交际各方若要实现信息互明,需要其共同发展参与和互动协同,做到即时消解、分析新信息理解中的问题,并及时排解发生在理解能力之前的潜在障碍。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交际各方能够用语言澄清和理解彼此的意图。
2.文化方面。ELF交际中的语言使用者具有各不相同的母语背景,而不同社会、文化往往有着彼此不同的价值判断体系。因此,他们在使用英语交际时语言选择也不再是一个简单顺应英语文化的单向过程,文化也不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而是一个在交际中不断变异和流动的变量。根据其具体的交际目的和具体语境,交际者会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相互作用,融合各自的文化、目标受众的文化和英语通用语的文化,创造出文化的“第三空间”。这就要求交际各方在应对文化差异性时,具备包容性、灵活性,以及强化交际的移情意识。故而,在实际交际的话语产出以后,交际者在理解话语时,还需把各自的文化教育价值管理观念、社交规则等考虑进去,尽量做到宽容彼此,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其交际的适切性。由此可见,在大多数情况下,ELF交际成功与否和务实的文化移情是密不可分的。
3.交际规则方面。ELF交际,作为交际活动的一种,其交际各方也需遵守人类普遍的交际规则,如合作、礼貌、关联三原则。同时,由于ELF语境下的语言使用具有文化多元性与交叉性,这种交际互动实质上是交际各方积极参与、相互接纳、融合、转变和共同重构信息的过程。在语言实践上,表现为各种文化不同身份的动态协商与建构。然而,沟通和合作不是唯一的,信息传递的交互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话语,比如距离的远近会在不同个人或团体之间产生不同的沟通语言。在权势地位极不对等的会话语境中,权势或许会成为主导影响因素,使争辩、反驳等代替认同与合作,并成为一种常态。因此在ELF交际中还需要能够善于观察交际语境,及时进行修正,共同协商后发现彼此的文化影响因素,并适当调整各自的话语内容和方式。
四、面向英语通用语背景下的语用能力培养
长久以来,英语教育教学与学习理论都强调以英语本族语者的语言语用为参照,以其社交语用范式及其经济社会管理规约为标准。在全球化英语使用趋势下,研究者须面对真实的英语语用环境,摒弃一切以英语本族语者的语言语用为参照的传统模式,了解ELF语境下的英语交际具有语言文化背景的多元性和交叉性,意识到ELF交际主体的他者化等,从而重新思考和界定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标准和模式。
(一)加强运用英语表达、澄清和理解的能力
在ELF的背景下,人们更关心的是,用其使用的语言所学到的知识有效沟通来完成任务的程度。此时关注的中心不再是交际双方的语音语调是否标准,说话是否流利、用词是否准确、有没有语法错误等问题,而是需要重点研究和关注交际时的话语是否能够恰当地表达并理解彼此的交际目标与行事意愿。 在英语通用语情境下,交际参与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英语知识来实现表达、澄清和理解。毕竟,过低的表达能力是无法实现有效沟通的。当然,在正常的交流中,误解是不可避免的。在ELF情境下,发生误解或不理解的时候,澄清信息对于参与者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具备适切的澄清能力,就无法更清楚地表达交际意图或通信意愿。此外,在以意义为主导的英语国际语的交际中,对非地道英语的适应和包容能力也因而变得更为重要。
(二)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宽容和移情能力
敏感性是跨文化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宽容性是跨文化能力的价值取向,但它不是敏感性的自然产物,因为没有宽容性的敏感性很可能导致“自我文化中心”或者“文化优越论”等。跨文化能力最核心的技能之中,灵活性不可或缺。缺少这一核心技能,敏感性与宽容性对跨文化交际的成效就难以实现。移情是指对话者为沟通感情、思想,花费精力去了解对方的意图,既涉及到说话人如何刻意对听话人吐露自己心声、表达用意,也牵涉到听话人全身心投入去消化、理解和吸收不同语言文化背后的信息。在缺乏足够共知信息情况下的ELF交际,移情能力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三)强调时间交际中的礼貌、变通与协商
在国际通用语背景下,人们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在英语交流时,没有必要都遵循美英等英语本族语国家的语言和語用范式。如若文化差异阻碍交流时,交际各方应该共同协商解决,并且互相宽容,绝对不能一味要求按照英语国家的文化规则和价值观念行事。因为交际各方均需要熟悉了解各自的文化特征,尊重彼此的文化习惯。当话语理解出现障碍时,能够灵活多变地采用预先处置策略。通过协商,共同顺应语境,从而建构起临时共知,实现相关上下文信息的重新情境化。共知的共构建理解是可以有效避免可能出现的通信障碍,剔除话语理解的潜在问题。
五、结语
当前ELF交际的文化语境日趋多元,其显现的独特语用特征也引起社会各界重新对传统语用分析能力观的思考。基于英语本族语者的能力范式已不再适合当前的多元英语交际和务实的社会规范,本文综合描述了英语国际通用语背景下的语用能力表现,并从本族语、英语本族语以及其他非英语本族语的语言、文化以及交际模式三个维度下交际间的相互融合、协商。在ELF语境下,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交际者往往会出现共知背景缺少的现象,其交际的最終目的是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他们需要用英语这门国际通用语来表达、澄清和理解交际各方的目的和意图,同时还需礼貌、变通地与各方进行各方面的协商,充分调动其文化敏感度,对各方文化采取宽容态度,运用移情策略等, 确保交际成功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Kachru,B..Standards,codification and sociolinguistic realism:the English language in the outer circle[A].In R.Quirk & H.G.Widdowson(eds.).English in the World: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Cambridge:Ca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11-30.
[2]Bj rkman,B..An analysis of polyadic English as lingua franca(ELF) speech:A communicative strategies framework[J]. Journal of Pragmatics,2014(5).
[3]Canale,M.,& Swain,M..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80(1).
[4]冉永平.多元语境下英语研究的语用关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5).
[5]文秋芳.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教学框架[J].世界教育信息,2014(16).
[6]陈新仁.新形势下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及其培养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7(1).
[7]Murray,N..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 competence[J].ELT Journal,2012(3).
[8]Chomsky,N..Rules and Representation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0:48-52.
[9]Hymes,D.H..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A].C.J.Brumfit & K.Johnson(eds.).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5-26.
[10]Canale Michael & Swain, Merrill.The 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80(1).
[11]Thomas,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1983(4).
[12]Kasper,G..Interlanguage Pragmatics[C].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5:10-13.
[13]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5-8.
[14]陈新仁,李捷.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刍议[J].当代外语研究,2017(1).
[15]蔡基刚.外语教学、二语教学、国际通用语教学 关于英语教学“一条龙”外语教育模式[J].当代外语研究,2019(4).
[16]Cogo,A.& M.Dewey.Analyzing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A Corpus-based Investigation[M].London:Continuum,2012:179-181.
[17]Baker,Will.Culture and Identity through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J].Journal of Asian Pacific Communication,2016(2).
[18]Kecskes,I.Intercultural Pragmatics[M].Oxford:OUP,2013:102-104.
[19]冉永平,杨青.英语国际通用语背景下的语用能力及其重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3).
[20]文秋芳.英语通用语的教学框架[J].语言科学,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