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婉蓉 黄永琳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强调,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认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开展国民教育的基本要求。在资助育人背景下,劳动教育主要存在观念层次单薄、内容单调、体系单一的问题。在高校资助工作中,通过规定载体,明确劳动教育目标框架;明确重点,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固化根基,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等路径,可以提升高校劳动教育水平,促进高校贫困生的全面发展,进而提升高校贫困生的价值选择,最终拓宽资助育人基础实践途径,为实施劳动教育提供有力保障,促进新时代劳动教育制度的完善。
关键词:资助育人;高校贫困生;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7-0099-03
劳动教育是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接班人的新路径,关系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模式。长期以来,各地区和各学校将劳动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发展模式中,在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近年来在高校大学生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以参加劳动为耻的不良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劳动的育人价值被忽视,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被淡化、弱化。因此,在资助育人背景下,加强劳动教育有助于高校贫困生在劳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资助育人背景下,分析当下教育的存在问题、实施路径及现实意义,对高校贯彻执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一、资助育人背景下高校贫困生劳动教育的时代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明确提出要将劳动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在高校深入开展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实现当代高校贫困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实施立德树人工程要求高校应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劳动教育与资助育人相互融合,构建教学和校园氛围相融合、家庭和社会相衔接的综合劳动、实践育人机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扶贫先扶智”“扶贫必扶智”。在资助育人背景下,以劳动教育为基本途径,将劳动教育与资助工作有机结合,以资助为基础方式,以劳动教育为基本途径,使高校大学生增强劳动观念,提高劳动认知,对于促进高校贫困生这一群体的全面发展以及提升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资助育人背景下高校贫困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观念层次单薄
劳动观念是对劳动的认识和看法,正确的劳动观念应该是认识到没有劳动人类无法生存,社会就不会进步和发展,参加劳动是每个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在正确劳动观念的指引下,高校大学生应自觉自愿地参加社会劳动,在劳动中掌握本领,提升自我价值。当前,高校侧重于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对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劳动教育就是参加体力劳动,而尚未形成系统的劳动教育宣传方式,劳动教育体系不完善,缺乏相应的劳动课程;高校大学生对劳动教育也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认为参与社会劳动实践活动占用了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是没有必要的,从而忽视了劳动的育人效果。由于原生家庭的影响,高校贫困大学生以“上大学为了高薪”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忽视了在学习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劳动品质。在高校资助育人的帮扶体系中,劳动教育的内容及方式十分匮乏,暂未将二者融合,使得资助育人的组织形式缺乏一定的劳动实践方式,使得“劳动光荣”的价值引领缺失,不利于高校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奋斗精神和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
(二)劳动教育内容单调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应立足于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需求,结合学科特点开展相应的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将劳动教育与专业发展有机融合,促进高校学生的发展。劳动教育要重视和培养高校学生的劳动技能,使学生具备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和独立自主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高校中“有教育无劳动”和“有劳动无教育”的情况同时存在,在资助育人的帮扶体系中,学校应意识到开展劳动教育对于高校贫困生的重要意义,仅仅以口头上的劳动知识的教育为主要途径,缺乏相应的实践教育,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也应意识到劳动对于高校贫困生的教育意义,仅以体力劳动为主要形式,缺乏必要的科学理论指导,会导致教育与实践相脱离。目前高校的资助育人体系中有勤工助学模式,但往往只是基础性参与,仅以学院助管为实践方式,以简单的体力劳动为基本途径,并未考虑到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这使得高校贫困生缺乏创新意识和自我效能感。
(三)劳动教育体系单一
劳动教育体系包括劳动教育管理体系、劳动师资培训体系、劳动课程教材体系、劳动教育科研体系的四维结构体系。当前高校强化了专业技能体系而弱化了劳动教育体系,即使有部分社会劳动实践,也是为了“完成任务”,对于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缺乏相应的顶层设计和考核机制,这使得劳动教育价值矮化、内容窄化、形式泛化、机制虚化。在教育管理上,重“管”轻“理”;对于劳动教育的师资培训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相应的师资培训体系;关于劳动教育的课程教材匮乏;教育科研更重“教”轻“研”,劳动教育体系尚未完善。“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要求高校立足于现实需要,以劳动教育机制为引领,以价值为依托,将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形成价值、内容、形式、机制相互融合的劳动教育体系,从而形成完整的育人模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资助育人背景下高校贫困生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规定载体,明确劳动教育目标框架
针对高校关于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得出,在资助育人背景下,应拓宽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规定劳动教育的实施载体。首先,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发挥劳模的榜样示范作用。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以育人为核心,达到劳动教育的本质目的,以资助为手段为劳动教育保驾护航,以劳动模范的伟大精神为指引,引导大学生学习劳模精神、深化劳动情怀。在校园文化中,营造积极的“劳动光荣”的氛围,宣传劳动教育的育人價值,帮助高校贫困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使他们具有必备的劳动技能和积极向上的劳动心理,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其次,以资助育人为基本方式,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活动。在高校贫困生中积极营造感恩氛围,宣传模范事迹榜样,学习优秀劳动模范精神。高校应创新教育实践机制,将资助育人的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感恩意识,强化劳动教育的价值依托,使学生更加积极地融入到社会劳动实践当中,促进高校贫困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