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发展研究综述

2021-11-07 00:31李长征许勇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27期
关键词:物流产业

李长征 许勇

摘 要:近年来,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从制造业与物流业两业协同联动发展机理、两业协同演化关系、两业协同发展问题及实施路径等方面,对学者们的研究进行梳理可发现,要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深化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就要一方面提高制造业企业服务外包层次,另一方面从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入手,积极发展第四方物流业,针对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提进行流资源整合。

关键词:制造产业;物流产业;协同联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7-0039-03

近年来,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同联动发展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发展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物流产业有利于促进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制造业和物流业需要一种资源优化配置的联结方式来促进两业的适度融合,借助协同发展获得系统效应。制造业的不断升级和发展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也有助于制造业借助物流服务外包以更好地控制物流成本,提高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力。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对制造业和物流业协同联动发展机理、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演化关系、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问题以及实施路径进行研究。通过对学者们的研究整理综述,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缺陷,可进一步得出未来研究的视角和研究方向。

一、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机理研究

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研究从对两业协同联动发展的机理的研究开始,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早。近年来一些学者基于共生视角和生产性服务视角阐述了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内在机理。Francois(1990)认为,制造和生产者服务是共生和互动的关系,协同优化的过程体现了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共生模式。Quinn(1988)对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主要作用途径进行探讨,认为制造和服务是相互依存和互动促进的,服务业为制造业创造了广阔的市场,提高了制造业市场的反应速度,降低了企业制造成本,提高了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了制造业的国际化,促使制造业公司成为服务提供商并从外部服务创新中受益。王晓艳(2009)使用交易成本费用理论、博弈论、企业组织管理理论和SWOT分析法,探讨了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联动发展的路径。彭本红、冯良青(2010)运用同生理论分析了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的共同生存发展的关系,认为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相互合作,制造业将物流服务外包给第三方专业物流服务提供商,并且发挥各自的核心优势,形成互惠互助互利、共同促进发展的关系。吴群(2011)研究了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共生模式,将两业共生模式分为平等共生型模式、依托共生型模式、嵌入共生型模式、互补共生型模式以及辅助外生型模式等五种模式,并给出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可行路径和具体对策。王珍珍和陈功玉(2009)基于工业生态系统的角度,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模型,得出了两业联动实现稳定均衡的条件。薛辉(2009)运用区域物流与产业集群的整合关系及交易成本理论的合作模型,研究了区域物流与产业集群的合作模型,在对产业集群价值链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对产业集群和区域进行了探索,对物流合作模式的具体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实施对策。

二、物流与制造业之间的协同进化关系

物流业的兴起是社会分工的转变和分工深化的结果,它是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制造业企业与物流企业间按协同进化途径的形成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系统协调阶段。系统协调主要是指标准协调或设计规则协调。Pelikan(2003)认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同系统中,依靠系统协调可以吸收诸如巨灾理论和系统理论等自然科学理论作为促进建立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协同发展机制的新工具,系统协作创造了新的竞争,协作环境促进了整个复杂系统的发展。第二个阶段是产业集群。李辉、张旭明(2006)指出,物流业和制造业的产业集群是协同、依赖和有影响力的,在协作过程中,可以降低成本,可以加速创新,并且可以通过集聚和协作获得降低成本的外力。第三个阶段是构建产业生态系统。通过构建产业生态系统促进制造产业与物流产业的协调发展,这样可以节约社会经济资源,形成生态可持续经济。黄志斌(2000)认为,通过协作企业的行为,产业生态系统使物流与制造业之间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的协同作用。龙宇等(2013)运用Logistic函数对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货运量和GDP进行拟合,得到函数的参数,并通过拟合下中上游河段的逻辑曲线方程式,进一步利用边际分析与弹性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和整个流域的经济总量进行了分析,以分析物流业对三个经济圈经济增长的贡献。计东亚(2010)基于灰色关联模型对制造业与物流业两业联动发展的协调度及变化进行研究探讨,发现这两个行业比较接近,但协调程度介于协调与不协调之间。郭湖斌等(2018)通过回归分析,分析了1978—2017年我国物流业与外贸的协调发展关系,发现物流业与对外贸易的协调发展关系长期存在,物流业规模指标可以促进外贸的发展,而物流业的效用指标不能对外贸产生促进作用。崔晓迪(2011)首先对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的联动效应进行评估,然后基于DEA模型,研究探讨了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内部综合效率,最后在此基础上获得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效应。弓宪文(2016)利用综合系统协调模型,从工业投入、产出、规模、结构和增长等五个维度对重庆2000—2013年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协调程度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这两个行业已从失衡演变为逐步协调,不过协调阶段还处于低水平。

三、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问题

学者们的研究中,分析物流产业与制造产业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占绝大多数,大部分研究都是主要从制造公司、物流公司和外部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其中,制造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物流外包观念相对陈旧、物流服务外包比例太小,物流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物流服务专业化水平不是很高、技术还不是很成熟以及物流行业服务标准制度不完善。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供需不匹配和利益分配不均等。学者们主要从政策、技术、信息平台建设、市场、人才、制度、文化冲突等方面对联动发展环境进行分析。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相关文献资料,物流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存在四个主要问题:其一,政府缺乏有效的指導制度和相关的促进政策,两业协同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段雅丽、樊锐等(2009)认为,政府缺乏引导与规划,对制造业和物流业的统筹规划滞后,致使物流业与制造业处于分离状态。其二,制造公司对物流服务外包的知识不足,并追求“大型而完整的”自营车道流程模型。蒋鹏、曾栋平(2011)认为,制造企业物流独自运作,缺乏物流资源整合会导致协同发展不具有持续性。其三,物流业企业自身发展有待提升,不能提供高效的物流服务。王茂林、刘秉镰(2009)认为,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无法满足制造企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因此制造企业不得不建设自己的自营物流。其四,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之间沟通不顺畅,两业互赢合作关系难以长期维持。聂娜(2009)等人的研究认为,制造业和专业物流企业之间存在“囚徒困境”式的双方博弈,这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都导致制造业和物流企业的协调发展存在巨大的障碍。此外,王茂林(2011)指出,物流业与制造业两业联动协调发展的问题主要是制造业中自营物流比例过高,制造业对外开放程度不太高。而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能力比较差,物流服务水平不太高,服务水平低,管理水平低,管理效率不高,无法为制造业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因此,需要改善共同发展的环境,建立能够降低交易成本的信任机制,完善物流服务的标准化体系。

猜你喜欢
物流产业
现代物流管理成本核算探讨
长沙市物流产业发展动因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下“互联网+”物流产业的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
我国物流产业集中度与市场绩效关系分析
基于GEM模型的现代化物流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和路径优化
生态位视角下物流产业竞争力评价
SYH药业集团物流发展道路探析
一起由质押监管骗取贷款的贷案及风险防范
新常态下物流产业现代化的发展策略
物流产业集群空间结构演化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