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 烨
提起黄梅戏的行当,评论界普遍认为黄梅戏的行当不像京剧、昆曲那样划分得非常严谨,其实不然。对于黄梅戏演员来说,各有所长,各有所专,排戏之前要划分行当。黄梅戏的行当以旦行和生行为主,旦行又以小旦为主。我先后在黄梅戏《送香茶》中饰演陈月英,《拾玉镯》中饰演孙玉姣,《梁山伯与祝英台》中饰演祝英台,下面我简单谈谈黄梅戏小旦的表演特色。
首先谈谈我对黄梅戏小旦陈月英、孙玉姣和祝英台的角色塑造。《送香茶》《拾玉镯》《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三出戏是黄梅戏的老戏,很少照本全搬地搬上舞台,而是抽出其中的几折作为折子戏演出,如《送香茶》中的“清风拂面”唱段,《拾玉镯》中“穿线呼鸡”的唱段,《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十八相送”的唱段,这些唱段在黄梅戏舞台上常演常新,与黄梅戏小戏《打猪草》《闹花灯》《打豆腐》《蓝桥汲水》等串联起来,就是一场黄梅戏折子戏、小戏专场了。因此黄梅戏小旦演员入行都得从陈月英、孙玉姣、祝英台等角色开胚子,虽然有老师们一招一式地教戏,但演员们课下的功夫也必须做足才能演好角色。我在饰演陈月英、孙玉姣和祝英台时,常常把三个角色放在一起揣摩:陈月英、孙玉姣都是小家碧玉,而祝英台是大家闺秀,祝员外家的小姐,三个小旦在身份上就有了差别。我在饰演陈月英、孙玉姣时尽量把角色向小家碧玉方向塑造,展现出角色的活泼、可爱、俏皮,在舞台上展现恋爱中的少女青春活泼的风采。陈月英和孙玉姣都是小门小户人家的女儿,没有大家闺秀那样多的家规约束,角色身上带着一股子淡淡的“朴野”的气质,因此我放开手脚把小户人家女儿的姿态做得足足的,收到了很好的舞台效果。陈月英和孙玉姣虽同为小家碧玉,但二人仍有许多不同之处,这就需要有心人来“挖”戏了。陈月英善良淳朴,孙玉姣天真烂漫,二人对于爱情都选择了主动出击。但陈月英碍于母亲的约束,表现得内敛保守;而孙玉姣因为有媒婆的引诱和怂恿,显得外放洒脱。我在塑造这两个少女角色时始终把握着一个度,即二人同为青春少女,即便有些“野”,但少女的娇羞使得二人不敢太过于放肆,舞台表演时始终做到有放有收,时刻把握好分寸。而祝英台是一位大家闺秀,她同梁山伯一起在外游学,所以在塑造祝英台这个角色时我尽量向文气方面靠拢,展现英台的文雅和端庄。“十八相送”唱段中祝英台的种种暗示和比方,我都控制着唱腔的情绪,提醒自己祝英台是一个大家闺秀,面对不解风情的“呆头鹅”一般的梁兄,她不能失态,要始终保持温文尔雅的风度和大家闺秀的风范。
其次谈谈黄梅戏小旦的唱腔和身段表演,黄梅戏以唱见长,留下了许多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唱段,如《天仙配·满工》生旦对唱“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唱段,《女驸马·状元府》“为救李郎离家园”唱段等。而《送香茶》中“清风拂面”唱段,《孙玉姣》中的“穿针呼鸡”唱段,《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十八相送”唱段也非常有群众基础,在戏迷中广为流传。折子戏《送香茶》是一出有唱有做的戏,改编自传统戏,也是严凤英大师留下的宝贵戏曲遗产,唱腔经过作曲家陈儒天老师改编,演员们更好唱了。可看似简单的一段戏,对演员来说却是机关重重……这段唱腔以平词为主,结合彩腔和迈腔,其中还有大段的彩腔行板,要求演员嗓音要宽、高、柔、娇,有刚有柔,咬字行腔要注意小细节的处理。起头两句“清风拂面天气晴和,艳阳天春光好百鸟喧多”,保留了严凤英大师的原唱,而后面的唱腔为角色量身定做,非常考验演员的唱功,唱这段时多数演员的毛病和短板都在气息上,我也不例外。尤其是唱到“来至在书房前春情如火”的“火”字时,感觉所有的力气都用尽了,“火”仍然顶不上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反复向老师们请教,他们让我在开场时跑圆场,边跑边唱,这样练下来,气息调和了,演唱时的气息问题顺利解决了。《拾玉镯》里的做多于唱,这出戏的做用黄梅戏的行话来说是“小做”,即其穿针引线的身段表演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模拟,而非程式化的演出,表演讲求细腻,手眼并用,手随眼走,眼随手走。孙玉姣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女,因此表演她穿针引线的身段时我着重塑造出少女的敏捷和活泼。《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十八相送”是一出生旦对手戏,唱做并重,祝英台女扮男装,在唱腔上偏向生行硬朗的唱腔,身段上属于黄梅戏剧种特有的反串,即旦行反串生行,因此在表演方面我“别有用心”,时刻提醒自己:既要表现出她是女儿身,又要在梁山伯面前不露出女儿态。因此这出戏的唱和做我始终是端着的,既要在梁山伯面前“装腔作势”,又要在观众面前表现出旦行的特色。
黄梅戏是一个群众基础深厚的剧种,其中黄梅戏小旦的表演更以其俏丽的舞台形象,清丽婉转的唱腔特色,载歌载舞的身段表演,赢得观众和戏迷们的喜爱。一些资深的戏迷票友对黄梅戏的表演下了功夫,做足了功课,甚至经常自己上台演一出,因此他们看戏看的是门道而非热闹,对演员的表演很挑剔,对表演的长处能说出一二,对其短处也能说得分明,知其长,明其短,绝不含糊。因此作为一名黄梅戏演员,只有深入生活,刻苦钻研技艺,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塑造出更好的舞台形象,彰显出浓浓的黄梅戏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