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四石”激活课堂

2021-11-05 05:40李梅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口诀算式乘法

李梅

[摘 要]课堂教学中教师边导边教,学生边学边练,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形成多维度的教学过程。导、教、学、练四方面各有内涵,同时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教学中,教师应处理好导和教、学和练以及导教和学练的关系,真正让导、教、学、练这“四石”激活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导;教;学;练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9-0078-02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边导边教,学生边学边练,质疑互解,多维度构成有价值的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注重导、教、学、练的实施及有机统一,让导、教、学、练这“四石”激活课堂,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导之有情,导之有法

课程标准中对教师的定位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们应该认识到在课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而且要提高引导的水平。

1.导情绪

“情绪的闸门没打开,智慧的洪水就无法汹涌澎湃。”(赏识教育倡导者周宏语)学生的情绪低落,思维活动缺少,教学活动便难以顺畅进行;学生的情绪饱满,思维活跃,教学活动便轻松愉快。因此,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状态是开始有效教学活动的前提。教师可在导入部分,通过情境和设疑把學生引入感兴趣的状态;在重点、难点部分,巧设障碍,激起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在练习部分,通过层次性作业,激发学生的动力;在环节转换中,通过幽默的语言让学生放松紧张的情绪。

例如,在“9的乘法口诀”教学导入部分,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教师亲切地与学生对话:“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大海吗?海底有许多美丽的小鱼游来游去……”把学生带入海底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是导情绪的体现。然后顺其自然地提问:“你有什么发现?能提出什么问题?”逐个列出9的乘法口诀算式。

接下来,教师以“小海豚想和大家比试一下,敢接受挑战吗?”“小海星有疑问想请教大家,愿意帮帮它吗?”等有挑战性的语言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2.导知识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儿童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水平,一种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可能达到的水平。导知识就是在第一种水平的基础上达到第二种水平。导知识是循循善诱。数学知识所具有的逻辑性决定了知识的生长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知识会由量的积累转化为质的跃迁,即由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如果不注重导知识,知识就不能转化为能力,也就不能建构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计算2×9时,教师是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的。

师:可以怎样想?

生1:在1×9的基础上再添1个9,就是2×9的得数。

师: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生2:可以看成2个9相加。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3:把9看作10,2×10=20,20-2=18。

师:这是个好方法。3×9,4×9,5×9……呢?接下去你们会算吗?先算一算,再交流。

3.导方法

导好了学生的情绪和知识,并不代表学生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数学让人终身受益的往往不是数学知识本身,而是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注重提升引导的质量,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深处发展。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记住9的乘法口诀,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背,背完后,教师问:“你感觉哪句比较难记?”有学生说:“三九二十七。”教师又问:“谁能给他说一个好的记忆办法?”一个学生说:“把八九七十二的结果颠倒。”另一个学生说:“二九十八上再加一个九。”教师问:“背6×9的口诀怎样记?”学生倾向于从相邻口诀得数之间相差9的关系来记。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下,学生逐步在脑中明晰了记口诀的方法,就是根据相邻口诀得数之间相差9的关系来记。

二、教之有度,教之有法

课程标准强调知识的建构。于是,有的教师在公开课上都尽量去导,而不敢教了,以至于课堂上动辄就是探究合作,结果学生什么也没有探究出来,还消磨了学生的信心,浪费时间。其实,具备讲授法性质的教是一种基础和高效的教法,关键是要弄清楚教什么。

1.教探究价值不大的知识

人类的知识是几何级增长的,总是以探究的方式学习知识是没有必要的,要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探究价值大的知识上。对探究价值不大的知识,教师可以直接教给学生。

2.教难以探究的知识

小学数学中有些知识是学生难以探究的,这类知识可以直接教,比如0不能作除数(分母、比的后项)。

3.教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简单的知识

教育的差异性是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对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教给他们知识比导给他们知识更符合实际。

4.教学习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在学生讨论完记口诀的方法后,教师展示个手势并说:“手势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口诀。你知道这样的手势表示什么数吗?”学生一脸茫然,教师告诉学生:“弯曲手指的左边表示个位上的数,弯曲手指的右边表示十位上的数。”接着出示表示27的手势,问:“你知道它表示什么吗?”学生准确说出数字。然后学生试摆:54、45、63、81。教师问:“知道了各种手势表示的意思,那么怎样用手势记9的乘法口诀呢?”学生跟着多媒体演示动画一起摆手势9的乘法口诀。这一环节是教师教学生记口诀方法的过程,适合部分喜欢形象记忆的学生。

三、学之自主,学之有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学生自主探究和交流的机会,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例如,在列出所有9的乘法算式并按顺序排列好后,教师问:“仔细观察这些算式,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桌。”学生的回答真是多种多样。生1:“我发现得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加起来都相等。”生2:“第一个乘数是1到9,第二个乘数都是9。”生3:“得数个位上的数依次减少1,十位上的数依次增加1。”生4:“得数都是单数和双数间隔开来。”生5:“得数十位上的数比第一个乘数少1。”生6:“2×9=18,得数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少7;3×9=27,得数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少5……”教师总结:“真了不起,原来在乘法算式中还藏着这么多规律。大家能不能根据这些规律试着编乘法口诀呢?”学生在观察、分析算式规律、尝试编口诀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学习,学之有效。

学知识,主要是学一些基本的工具性知识。学方法,是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四、练之有法,练之有效

1.练口头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通过训练语言可以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

2.练以书面为主的习题

要学好数学,必须达到一定的练习量,这一定的练习量要因人而异,就个体而言,经过一定的练习后能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就算练到位了。

3.练得有层次、适量、有变化

设计练习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年龄特点,设计的练习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减缓梯度。设计练习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设计,做到因材施教。适量性是指练习要适时适量,即要有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数量,时间和数量是统一的。练习没有一定的数量就难以保证适度的质量,但练习量过多,容易造成重复,加重学生的负担;练习量过少,学生对知识掌握不牢,达不到练习的目的。因此练习要有适量性,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启迪思维的目的。课堂上,教师要打破传统的巩固练习的观念,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变式练习,体现层次性。

例如,在“9的乘法口诀”的巩固练习部分,教师设计了以下四道练习。

(1)小海龟写了四道算式:2×9,9×2,18÷9,18÷2。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和小海豚比赛,看谁算得快。你想横着算还是竖着算?为什么?

6×9=       9×3=       7×9=       9×9=

54÷9=     27÷9=     63÷9=     81÷9=

(3)神奇的小海鸟带来了一封信,信封上写着:六九五十四。猜猜这封信里可能有哪些算式?

(4)小海星想请教大家:﹙ ﹚×9=﹙ ﹚,﹙ ﹚÷9=

﹙ ﹚。

练习设计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年龄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渐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了不同的探究空间,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也使学生切实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总之,导、教、学、练四方面有各自的内涵,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教学中,教师应处理好导和教、学和练,以及导教和学练的关系,真正让导、教、学、练这“四石”激活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责编 黄 露)

猜你喜欢
口诀算式乘法
算乘法
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口诀与加法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口诀中的规律
怎么写算式
把加法变成乘法
怎样熟记口诀
好玩的算式谜
一道加法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