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娜,叶 平
脉搏波传导速度(PWV)指心脏每次搏动射血产生的沿大动脉壁传播的压力波传导速度,是评估动脉血管僵硬度的简捷、有效、经济的非侵入性指标。脉搏波传导速度可反应大、中动脉系统的弹性状态,具有无创、简便、有效和可重复的特点,同时可以反映动脉功能的实时改变。其中,颈-股动脉PWV(cf-PWV)是用于临床检测PWV的常用指标,被视为检测动脉僵硬度的“金标准”,也被欧洲高血压协会及心脏病协会定为靶器官损伤标志及危险分层新指标[1]。大量流行病学证据表明,PWV能够综合反映各种危险因素对血管的损伤,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
血尿素氮(BUN)是血浆中除蛋白质以外的一种含氮化合物,是人体蛋白质分解代谢的最主要终末产物,在肝脏中合成,由肾脏排出体外,是评价肾功能的主要指标之一。BUN与预后相关的确切机制尚未完全了解,BUN可能是神经激素激活的标志物,尿素的肾小管重吸收主要取决于神经体液激活,BUN水平升高可以反应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神经内分泌的激活及肾小球滤过率的降低,还可反映血液动力学的改变[2-5]。本研究主要探讨血BUN能否成为评估cf-PWV的独立指标。
1.1 对象 选取北京市某社区居民,分别于2007年9月~2009年1年以及2013年2月~2013年9月进行两次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8年。初次调查共1 680名受试者,随访调查共1 499名受试者参加(随访率89.2%),除去死亡52名患者,共计纳入1 447名受试者,平均年龄为(61.30±11.4)岁。
1.2 方法 对所有受试者进行病史采集,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既往疾病史,个人史(吸烟及饮酒),受教育程度,职业等。同时进行血压、身高、体重、腰围及臀围等测量。
1.3 生化指标测定 所有受试者空腹抽血,所有生化指标检测均在解放军总医院生化科完成,检测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尿酸(UA)、尿素氮(BUN)、血清肌酐(Cr)等。
1.4 测量动脉僵硬度(PWV) 测量前受试者仰卧位休息5~10 min,使用Complior(Colson,法国)自动分析仪计算脉搏波速度:探头测量右侧颈总动脉到右侧股动脉搏动最强处之间脉搏波延迟时间,重复10个心动周期。cf-PWV=体表距离/延迟时间。
1.5 定义变量 高血压定义为: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未使用降压药物情况下,有3次诊室血压值(不在同一天内)平均收缩压(SBP)≥140 mmHg和(或)平均舒张期血压(DBP)≥90 mmHg;和(或)规律使用抗高血压药物,即使血压低于140/90 mmHg;糖尿病定义为:空腹血糖水平≥7.1 mmol/L,和(或)2 h后静脉血糖水平≥11.1mmol/L,或使用降血糖药或胰岛素;体质量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141×min(Scr/κ,1)α×max(Scr/κ,1)-1.209×0.993Age×1.018[女性]×1.159[男性];Scr为血肌酐(mg/dl);κ值为:女性0.7,男性0.9;α为:女性-0.329,男性-0.411。根据随访cf-PWV值分为两组:cf-PWV<12 m/s(571例),cf-PWV≥12 m/s(876例)。
1.6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使用(x±s)或中位数表示,计量资料分析用t检验,计数资料分析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随访cf-PWV-基线cf-PWV=δcf-PWV,δcf-PWV分为δcf-PWVI>0与δcf-PWVII<0。logistic回归分析基线BUN与δcf-PWV相关性,Model1校正性别及年龄,Model2校正性别、年龄、BMI、吸烟、SBP、DBP、TC、TG、LDL-C、HDL-C、FBG。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基线资料比较 本研究共纳入1 447名受试者。根据随访cf-PWV水平分为cf-PWV<12 m/s组(571人)和cf-PWV≥12 m/s组(876人),高龄、男性、吸烟、高SBP、空腹血糖升高、高BUN、高TG、高LDL-C、低eGFR与cf-PWV升高相关,见表1。
表1 1 447例受试者基线资料比较
2.2 基线BUN与随访PWV相关性 将全部受试人群基线BUN和随访cf-PWV作为进行Pearson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Pearson分析的结果表明,TG(r=0.063,P<0.001)、SBP(r=0.364,P<0.001)、LDL-C(r=0.077,P<0.001)、FBG(r=0.106,P<0.001)、BUN(r=0.280,P<0.001)cf-PWV水 平 呈 正 相 关,HDL-C(r=-0.119,P<0.001)与cf-PWV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男性(β=0.594,P=0.002)、TG(β=0.191,P=0.029)、SBP(β=0.075,P<0.001)、BUN(β=0.847,P=0.017)与cf-PWV呈显著正相关(表2)。将患者血清BUN数值作为检验变量,BUN水平预测cf-PWV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11(95%CI:0.579~0.643),P<0.000。
表2 1 447例受试者基线BUN与随访PWV相关性
2.3 基线BUN与PWV变化值相关性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未校正其他危险因素时,BUN是δcf-PWV的危险因素,模型1校正了性别和年龄,BUN仍是δcf-PWV的危险因素(OR,1.090,95%CI:1.040~1.141,P<0.001),模型2校正了性别、年龄、BMI、吸烟、TC、TG、LDL-C、HDL-C、FBG,BUN仍 是δcf-PWV的 危 险 因 素 (OR,1.105,95%CI:1.051~1.162,P<0.001)。
Willum等[6]对1 678名40~70岁丹麦患者进行分析,对其随访9.4年,发现APWV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APWV每增加1-SD(3.4 m/s)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16%~20%。一项荟萃分析对15 877名受试者进行7.7年随访,结果发现PWV是未来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率的有力预测因子,且基线心血管事件风险较高的受试者预测价值更高[7]。Blacher等[8]研究表明,对终末期肾病患者而言,PWV仍是心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Tsao等[9]对2539名中老年患者经过10年随访,发现cf-PWV是心衰的独立危险因素。
最近有研究发现入院BUN升高是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院内病死率的最佳预测指标[10]。BUN也是无心力衰竭的重症患者的重要生物标志物,BUN升高可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11-12]。近期研究发现入院时循环BUN是AMI患者长期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素,且独立于eGFR,BUN不仅反映肾功能,而且反映急性AMI期间的血流动力学和神经体液改变,可能有助于识别高危患者[13]。另有研究发现,出院BUN水平也是判断心衰患者预后的有力指标,住院期间BUN恶化或缺乏改善提示患者预后更差[14]。
BUN与预后相关的确切机制尚未完全了解,BUN可能是神经激素激活的标志物,BUN升高可预测肾灌注不足,肾脏的血液动力学状态可能是由于低心力衰竭继发低心排血或肾静脉充血,在肾脏灌注减少的情况下,例如脱水或心输出量低,复杂的神经激素机制被激活,刺激释放加压素并激活肾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尿素不成比例的重吸收[15]。
本课题采用“金标准”cf-PWV作为评价动脉僵硬度的评价指标,评估BUN和cf-PWV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基线BUN水平是随访cf-PWV的独立预测因素,需要更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探讨BUN与动脉僵硬度之间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