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祥 潘鑫淼
[摘 要] 高校“双创”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具有可行性,但是在其实践中不免出现“双创”教育理念的理解偏差、教育融合的过程重理论轻实践、师资队伍建设得不到充分保障、校园环境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更新“双创”教育理念、搭建专业教育实践平台、打造一支专业教师队伍、构建“双创”文化氛围等措施,能够进一步推动高校“双创”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 尹 祥(1982—),男,河南信阳人,河南理工大学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潘鑫淼(1998—),女,河南周口人,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硕士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0-0165-04 [收稿日期] 2021-04-08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1]。在当前新发展格局背景下,走一条科学正确的创新型发展道路,已然成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必要选择;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复合型高校毕业生,也为开辟创新型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和强劲的发展潜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2]。在21世纪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发展既为我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同时带来相应的风险和挑战。就业率作为反映国家政治经济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成为衡量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参考。另一方面,国内相较国外而言,对双创教育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整个社会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高。因此,高校只有充分地利用现有的思想政治功能与优势,才能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更加具有时效性,才能使得高校学生提高各方面能力。
一、“双创”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可行性
作为一种实用性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教育模式就不可避免地与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内在的逻辑联系,这也为两者的相互融合发展提供了一种理论可行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双创教育具有价值导向和育人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对双创教育的价值导向和育人作用是通过各类教育机构,特别是高等院校系统全面地向受教育者进行正确价值观念的输入影响,培养青年大学生正确的“三观”等各个方面体现的。其中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对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多地偏向功利化,只注重传授创业的技能技巧,却忽视了创业教育本身所需的内在精神和对高素质创业人才的本质要求。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固然重要,但是主流意识形态及正确思想的引导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要更加合理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当中,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学生,改变学生对于创业的功利化认识,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独立自主意识等优秀品质的培养。
(二)双创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种新型教育模式
无论是在教育对象、教育形式还是教育内容上,双创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有着诸多相似之处[3],因此双创教育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实践型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以往是以理论灌输的方式进行,实践性较差、内容缺乏新颖性,高校教师可以借助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从实践出发,重新整理构建教育内容、方法及模式,更好地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同时也适应了当代教育社会化的需要。
(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双创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形成了系统且完备的教育模式,并且努力赶上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进步,将多媒体、互联网等诸多资源运用到教育过程之中,实现了教育形式的创新性发展。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新兴教育,进入高校教育中的时间相对较短,也没有形成完备的教育模式。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具有一定相似性,因此可以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模式,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进步。如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教学相长,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业教育的问题所在,在这种思考讨论中加深对创业教育的认识。
二、“双创”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还处在探索最佳途径的阶段,在此过程中,不免会暴露出各式各样的问题。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双创”教育理念的理解偏差
在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下,某些教师的“双创”理念与其正确内涵产生偏差甚至背道而驰。这种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误解,首先来源于大众对于就业的传统认知:相对稳定的就业而言,创新创业就具有一定的变数,充满着不确定性,而难以被大众接受。其次在高校环境中,“双创”经常被用来做一些比赛,其实际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熟悉创新创业的过程。但在其实施过程中,却变成了学生获得证书的“修罗场”。大家参赛的目的不再是提升自己的能力或者真正地把获得的知识运用于未来实际创业中,而是要获得学业加分、保研利器、找工作的砝码。教师不免认为“双创”只是比赛的代名词,仅帮助学生取得一些荣誉称号和荣誉证书。
(二)教育融合的过程重理论轻实践
通过对高校双创教育的调查显示,仅仅有12%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所在高校开设过与双创教育有关的专业课程,这个比例十分低。然而实际情况是,在各类高校当中,专职从事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对思想政治方面有研究的,一般都是思想政治类教师、学校创业就业中心教师、学院辅导员及其他相关人员,相对于优化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方式、师资、环境等因素,以及调动学生的创业积极性、优化创新创业知识结构、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却没有进行更进一步的调查研究。适合我国实际创业环境、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满足实际需求的相关教材并不多,应用范围不够广泛。其次,研究方法单一。当前研究中,实证研究数据匮乏,这就造成在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变得更加空泛,缺乏相应的说服力[4]。目前,实证研究是理论研究的重要方法,定量研究应用不足,导致进一步推进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准确找到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变得更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