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童谣之力 增阅读之趣

2021-11-04 11:45孔玉双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童谣阅读能力

孔玉双

【摘 要】阅读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他们喜欢有趣的读物但识字量少,童谣这一题材的读物对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其阅读能力大有裨益。在诵读童谣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扩大了识字量,并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童谣,也获得了初步的情感体验,提升了思维能力,这些都是阅读能力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童谣 低年级学生 阅读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中就对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通过阅读童谣,能很好地提升阅读能力,达成阅读目标。笔者认为,童谣对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推动作用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帮助学生识字,积累词汇;二是帮助学生体会韵律,诵读童谣;三是引导学生乐于读书,体悟书中情感;四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乐”读童谣,融合韵律

教师在观察学生阅读活动时可以发现: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童谣朗朗上口又充满童趣,对他们有特别强的吸引力。鉴于此,教师要舍得给予学生时间,让他们充分自由地读。

民间童谣简短朴素、节奏明快、趣味盎然的语言十分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例如,《日有所诵》中《公鸡生蛋》这篇童谣十分有趣,用儿歌的节奏诵读特别有韵味,并且能够表现出公鸡齐心协力生出金蛋、唤出太阳的雄心和气势。童谣中不断重复“喔喔喔,出来了!”表示了鼓劲再鼓劲,毫不放松;感叹句也特别多,“喔喔喔,我要生蛋!”说明公鸡决心要生蛋,不管别人认为他生蛋是多么可笑和不可能的。教师可以范读,声音的跳跃感要强烈,读出的每个字都要有跳跃的感觉,像安装了弹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吟诵时声音干净,整齐而极富跳跃感。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快乐地诵读,可以让学生爱上童谣。例如,吟诵童谣《做作业》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叉腰读一遍,跺脚读一遍,同学间互拍肩膀读一遍,最后,可以全班拍手读一遍;吟诵童谣《小燕子飞飞》时,教师可以配上轻松明快的音乐,引导学生边吟诵边表演,学生们时而学着小燕子在微风中飞行,时而学着柳树在微风中摆动枝条……丰富多彩的童谣遇见各种不同的朗读形式,让课堂充满活力。

华德福教育理念认为:律动在孩子的前六七年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们需要通过玩耍来了解自己的身体。学生吟诵童谣时,身体的律动能让他们感受到文字传递出的独特的音韵美感。在反复的吟诵中,能感受到童谣特有的美,将这种快乐的吟诵融入身体的律动,让学生初尝别样的阅读情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爱上阅读。

二、“悦”读童谣,体悟情感

教师在指导学生时诵读童谣时,如果只在语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上下功夫,只能算是技巧性朗读,而失去了诵读童谣的情趣。虽然我们不需要学生完全理解童谣所要表达的情感及意义,但根据童谣的不同类型及特点,适当引导学生体悟情感,那么学生从诵读中获得的情趣会更多。

《日有所诵》中有一篇童谣《停电了》,内容浅显,成人读来会觉得文中爸爸妈妈的反应过于夸张,但是低年级学生读后的感受很丰富。读到“黑暗里,我们手拉手,溫暖地,在一起”时,有个女生眼圈红红地说:“我想爸爸妈妈了,家里停电时黑黑的,我很害怕,爸爸妈妈在家,我就不怕了。”这个女生是个留守儿童,爸爸妈妈长期在外地工作,一家人聚少离多,这首童谣触动了她柔软的内心。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幸福,这是学生们最朴素的心愿。例如,在读《毛虫和蛾子》时,有的学生说:“毛虫和蛾子真能吹牛,说自己的祖先是凤凰,自己的兄弟是太阳。”有的学生却说:“毛虫和蛾子很可爱,也很自信。”从吹牛到自信,从“它们”到“我们”,学生们在诵读、议论、思考中一步步探寻自我的含义。

阅读童谣的乐趣和体悟童谣的情感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读书之心“悦”促进了低年级学生想要探索童谣世界的积极性;体悟童谣情感,与文本产生共情反过来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阅”读童谣,得意得言

低年级学生刚学会阅读,不仅要了解文章描写了什么,还要学会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正所谓“得意”容易“得言”难。如何让学生既“得意”又“得言”呢?

金波的《春天》是一首典型的一线穿珠式童谣。晨光、风、树、鸟、云、海、太阳,从黎明到日出,最终串成一条名为“春天”的“项链”。教学时,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寻找穿“珠”之“线”,先让学生画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再讨论是用什么把这些景物串联起来的。

童谣《需要什么》很简单,但谋篇布局极为巧妙,从“做一张桌子,需要木头”开始,一问一答,桌子—木头—大树—种子—果实—花朵,以顶真的方式追根溯源,最后结尾出人意料:做一张桌子,需要花一朵,又芬芳又柔软。

有很多经典童谣既有儿童趣味,又有语言韵味,如《日有所诵》中的《秋》《踢毽子》等。阅读童谣可以让学生在快乐的儿歌音韵中体会文字情趣、感悟文字意蕴。

四、“跃”读童谣,锻炼思维

当童谣阅读达到一定数量时,可以尝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作。童谣创造不同于写话,它更符合儿童的语言特点。让眼睛看到的画面变成文字——蜜蜂蜜蜂,忙采蜜;耳朵听到的声音变成文字——风儿跑,雷儿追;鼻子闻到的味道变成文字——桂花香,十里飘。学生在不断尝试创造新鲜感的同时,初步感受到文字营造的美,从而逐步提升阅读意识。这个时候,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空间。例如,在学习《四季》一课时,笔者设置了“认识春夏秋冬的特点”这一环节,因为学生对于“四季”特征的认识并不清晰,创编童谣是个很好的办法,可以让学生快速认识四季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创编的童谣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确定第一句:“春天到,花朵香;春天到,杨柳青。”引导学生对春夏秋冬的特点进行思考,创编朗朗上口的童谣。学生们会举一反三,有学生说道:“夏天到,雷声响;夏天到,知了叫”“秋天到,天变高;秋天到,雁飞了”“冬天到,穿棉袄;冬天到,吃年糕”……

《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内容较长,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故事情节改编成短小易记又朗朗上口的童谣。学生们充分朗读、理解课文之后,你一言、我一语,创编热情十分高涨。有的说:“小蝌蚪,游哇游,游到小池塘。”有的说:“问鲤鱼,鲤鱼说,四条腿,宽嘴巴,才是你妈妈。”有的说:“捉害虫,它最棒;大青蛙,是妈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首《小蝌蚪找妈妈》的童谣就创编成功了:“小蝌蚪,大脑袋;游来游去找妈妈。问鲤鱼,问乌龟;摇摇头,都不是。四条腿,宽嘴巴;大眼睛,绿衣裳。捉害虫,它最棒;青蛙才是我妈妈。”这首诗的语言质朴,却充满了童真童趣,令人读之忍俊不禁。

在创作过程中,教师要点燃学生的创作热情,创作初期不能要求过高,否则學生会有畏难情绪。可以通过对童谣进行适当改编,一步步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作激情。例如,在教学《瓜娃娃》这首童谣时,通过在各种形式的诵读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有的学生发现瓜娃娃形状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发现瓜娃娃生长的地方不一样。诵读中教师通过在“瓜”字后面加“呀”(黄瓜呀短,丝瓜呀长……)来改编童谣,学生对这耳目一新的童谣,十分感兴趣。接着,教师让学生们也尝试着改编,他们的创作热情被点燃,有的重复瓜名,如黄瓜黄瓜短,丝瓜丝瓜长……有的改变顺序,如黄瓜短,枝头挂;丝瓜长,藤上爬……改编让童谣“旧貌换新颜”。再如,在读完童谣《半半歌》,学生们脸上都笑开了花,他们笑童谣中叫半半的孩子是个小马虎,什么事就做一半。其实生活中,他们有时就像这个小半半,半半就是自己的影子。笔者让学生对照半半说说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经历,大家七嘴八舌,说得不亦乐乎,于是一首新的“半半歌”诞生了:“有个小孩叫半半,睡觉已经八点半。牛奶喝一半,牙齿刷一半,袜子脱一半,被子盖一半,梦里路上半半跑,光着一只小脚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运用到了自己的生活常识和想象力,并转换思维创作出了一首新的童谣,使单纯的诵读童谣实现了阅读上“质”的飞跃。

童谣和语文阅读教学相辅相成,巧妙借力童谣,通过诵读、游戏竞赛、创编绘制等多种形式开展阅读教学,不但能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对文本的创作热情,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契机及体验,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也会更加丰满。让低年级学生通过童谣获得阅读能力的切实提高。

猜你喜欢
低年级学生童谣阅读能力
快乐童谣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激发低年级学生写话兴趣的几点思考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