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蓉
摘 要 区域性职业教育学分银行体系是指在推行现行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制度的基础上,由各地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发利用区域资源优势,联合构建和发展具有区域性特色的职业教育学分银行体系。它具有终身性、开放性、区域联合性、统一灵活性的特点。区域性职业教育学分银行体系构建的基本路径是:破除区域职业教育合作的壁垒、以健全的技术支持来构建区域性共享平台、构建区域学分银行标准以实现学分认定、建立权责到位的长效运行机制和开设特色专业课程。
关键词 职业教育;学分银行;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24-0041-04
学分银行制改革是教学管理改革的一部分,是资源共享、学制改革的形式之一,也是学习方法和学习场域变革的一个方面,是搭建从中职、高职到本科的人才培养“立交桥”,拓展学生发展的渠道和空间,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的需要。当前,高职院校正加大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实践探索力度,结合自身特点,不断调整培养方案和教学方式,探索区域性职业教育学分银行体系。
一、区域性职业教育学分银行体系的内在意蕴
(一)何为区域性职业教育学分银行
学分银行一词源自于学分制。“学分制是随着大学选课制度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起源于欧洲而发展完善于美国”[1]。直到19世纪末,选课制在美国的高等教育基本实现了普及,而与选修制相辅相成的学分制也得到了完善和发展。1906年,随着学分制的不断健全和对学生校外工作经验的重视加深,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率先建立起针对于学生校外经验的认证制度,随后推广至对学生获得的校外知识、技能等进行认定,并转换为学分予以免修免考。1975年,“学分银行”一词被正式提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动下,学分银行在世界范围推广开来。目前,学分银行制度已经在美国、韩国、英国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实现了系统运作,并成为服务于教育普及和终身教育的重要教育制度。
我国自21世纪初开始探索学分银行制改革。2005年2月,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逐步实行学分制,建立学分银行,部分职业院校2006年开始学分银行试点工作。2019年1月,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应当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
所谓职业教育学分银行,是指“以学分为计量单位,按照统一的标准,对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所体现的各类学习成果进行认定与核算,具有学习成果存储、积累和转换等功能的学习激励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2]。而亟待构建的区域性职业教育学分银行体系,则是指在推行现行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制度的基础上,由各地区结合当地具体实际情况,开发利用区域资源优势,联合构建和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学分银行体系,从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区域性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特点
区域性职业教育学分银行既包含了学分银行固有的特征,同时又有其特殊性,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四方面。
终身性。区域性职业教育学分银行是实践终身教育的需要,拓展了学习场域,尤其是在互联网+教育的环境下为学习者打开了一扇窗户,使教育进一步面向社会大众,满足民众接受多样化职业教育的需求,推动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开放性。区域性职业教育学分银行体系对区域内的职业教育办学机构是开放的,只要通过国家相关资质认定,就可以加入学分银行体系。对于不同经历、不同来源的学习者是开放的,尤其是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百万扩招的背景下,学习者皆可借助学分银行平台保留、查询自己的学习情况,所有的信息清晰有据、公正公开,可随时接受社会监督和考核。
区域联合性。区域性联盟或区域性组织是区域性职业教育学分银行构建的前提,也是其重要特点之一。基于区域的经济发展和教育资源布局情况,学分银行的构建能充分尊重地方实情,加速校企融合进程,发挥当地特色,同时解决办学资源不足、专业重复等问题,实现地方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统一且灵活性。学分银行划定了统一评价标准,增强了执行力度。同时,由于区域性又使其可及时感知区域内的市场变化,不仅节省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传达时间,更提升了市场敏感度,能灵活地调整。
二、区域性职业教育学分银行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职业教育要在办学模式、品牌价值、课程建设、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尤其是要重视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出现的不均衡现象。加快区域性职业教育学分银行体系建设是推动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途径之一。
(一)促进职业教育区域特色发展与资源共享
构建区域性学分银行体系,并非要求区域内学校和企业进行盲目性的合作,而应基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资源现状,促进区域间的优势合作,合理发掘并利用区域特色,达成校校之间和校企之间的互帮互助。基于这一角度,区域性学分银行体系是沟通区域间职业教育的最优解,实现了职教体系内外沟通,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实用的资源支持体系。从横向来看,有利于普职教育间的相互贯通;从纵向来看,有利于中高职教育的沟通衔接。此外,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形成校企之间的衔接,实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针对各地职业教育发展过分同质化的问题,只有真正把握住市场的脉搏,才能做出区域特色,才能在学分银行制度的驱动之下,形成职业教育的“专业群”“职业群”,彰显出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一面。
(二)推动教学改革以保障教育公平
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保障教育公平成为各国重要的教育议题。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加速了职业的更新换代,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人才具有更丰富的知识、更专业且宽泛的技能。规范化的学分银行对教育程序和人才培养规格都提出了硬性统一的标准,具有全面且统一适用性的特征。学分银行体系能“引导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现成的依据可以遵循,有现成的标准可以执行。有利于指导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3]。为紧跟时代需求和学分银行的规范标准,以及应对区域间的良性合作和竞争,职业学校必须从自身开始革新,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更新教学设备和场所,研发有区域特色的新课程,从而提高本校竞争实力和区域整体教育实力。一旦形成区域性教育群,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增多,理論课程和实践课程兼顾,学生可根据个人倾向选择学习,接受到更个性化和优质化的教育,确保教育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