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有道,让课堂熠熠生辉

2021-11-03 13:38郑丽颖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年2期
关键词:课堂生成引领问题

郑丽颖

摘要:面对课堂生成的各种教育契机,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给自己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协助学生酣畅淋漓地发挥好其主体作用。要善于通过巧妙问题的有效引导,掌握好进退之度,从而达到“才成霖雨”的效果。

关键词:课堂生成;问题;引领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育教学,对起導向作用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立足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思考,将学生推到知识探索的舞台上尽情表演。正如王安石在《雨过偶书》一诗中所云:“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教师要善于通过巧妙问题的有效引导,掌握好进退之度,从而达到“才成霖雨”的效果。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是动态生成,课堂教学亦是“进”与“退”的博弈。面对课堂生成的各种教育契机,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给自己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协助学生酣畅淋漓地发挥好其主体作用。

一、进一步,柳暗花明

(一)进在思维混沌迷茫处

在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的思维进入混沌、迷茫、不解状态,此时,教师应立足于分析学生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帮助学生寻找最近发展区,通过精练独到的问题引领,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进一步、对问题的思考更胜一筹,于柳暗花明中发现别有洞天的学习乐趣。

(二)进在思维浅尝辄止处

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研究线的环节,教师出示问题:“刚才我们分析了折线统计图中点的特点。猜一猜,接下来我们要研究什么?”生:“线的特点?”师追问:“详细分析一下,你是怎么看出线的变化的?能带着同学们用手势表示出来吗?”学生可以正确地用手势表示线的起伏,但对线的感悟仍然浮在表面,不够深入。在第二次教学时,我们继续走进一步进行追问:线当中有几种不同的朝向?生:朝下——减少,朝上——增加。师追问:还有什么可能?生:平的——保持不变。师再问:“观察同样上升的这两条线,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吗?”生:增加得多,线长陡,起伏大;增加得少,线平缓,起伏小。师:“看来我们可以根据线的朝向和线的起伏变化的陡缓看出什么?”生:人数的增减变化。师相机板书:线——增减变化。最后小结:通过交流,我们不仅知道了折线统计图的画法,还知道了点和线是折线统计图的两大要素。再次教学时,教师通过不断追问,不断逼近内核,引领学生在追问中走向理性、在对话中走向深刻、在探索中发现规律,体验数学知识的奇妙。

二、退一步,海阔天空

(一)退,给学生提供无限可能

我们时常会听到这样的数学课:教师讲起题目来滔滔不绝,对题目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很多题目都能从多角度、用多种方法进行详细到位的讲解。无论是听课的学生还是老师,都会对这个老师的学科知识素养赞赏有加。但当让他的学生独立分析时,往往学生的思维无法走远。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教学的进退之度没有把握好,该退后一步为孩子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时,教师没有让位,而教师适时的退,将会为学生的进提供无限可能。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我曾与学生有过一次酣畅淋漓的思维撞击体验。在整理和复习环节有一道难题,我问孩子们:“这道题要如何思考?”孩子们陆陆续续想出了一种、两种、三种方法,脸上开始露出了得意的表情。我不为所动,反而退到一旁,不予表扬,而予激励:“再想想,小组同学商讨一下,方法远比你们想得多!”这下孩子们收敛笑容,开始认真地讨论起来。汇报反馈时,一位同学上台边作图边讲解,他的巧添辅助线的做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后续出现了多位同学的多种辅助线,也激起了后续割补、旋转、平移、拼组等不同思维的拓展与延伸,最后研讨出了十二种解法。

(二)退,为学生展现广阔世界

我们片区举行了“青秀比武”活动,在活动中,有位教师执教的“条形统计图”让我记忆犹新、赞赏有加。她首先创设思考情境:准备在苹果、华为、vivo、oppo中选择一款手机,调查了亲朋好友的意见,但各种意见杂乱无章,该怎么办?在这个问题的探讨过程中,引领学生分工合作、自主表达——逐步修正、抽象出条形统计图,充分经历体验条形统计图的产生需要、产生过程及各知识要点。之后,老师抛出了关键一问:“现在我能判断买哪部手机了吗?”学生各执一词,生1:“不能,因为支持选苹果和选华为的人数一样多。”生2:“可以,虽然支持选苹果和选华为的人数一样多,但华为是国产的,我们应该支持国货。”生3……当成功挑起学生的斗志、据理力争后,老师悄悄退居一旁,只轻飘飘抛来三个字:“怎么办?”于是学生又炸开锅了,生1:“让我们也来参与投票。”生2:“让周围更多的人参与投票。”生3……此时,老师才让孩子们拿出投票器现场投票,并汇总统计、展示数据。这还不够,紧接着又出示了淘宝网、天猫上四款手机的销售情况统计图,最后用一句话提升:“华为,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了自己!”此教学环节,教师充分信任孩子,得体地退出边界,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从迷惑到清晰,从狭窄到广阔,从感官体验到情感升华,教师的无痕引导,让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技能,更有从微观到宏观观察世界的视野,为学生打开了更广阔的学习世界。

三、停一步,云起霞落

(一)停在新知关键处,浓墨重彩

在教学中,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透彻理解是整节课知识体系建立的基石。只有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对知识进行浓墨重彩的剖析,才能完整、到位地建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适时停步,于关键处巧妙点拨,学生对知识的累积必然厚重。我们集备组一位老师上“倒数的认识”一课时,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开门见山地问道: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小组长组织交流、反馈。当交流完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后,教师止步,将其他知识的探究暂且放下,紧扣这一知识点设计了独到的练习,每道练习都被赋予特定的作用,逐题蕴藏、剖析意义中的某个关键要素,引领学生理性思考,为整个知识体系的建构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停在知识生长处,云淡风轻

最近我参加了一次研讨活动,欣赏了一位老师执教的“确定起跑线”一课,教师带领学生带着问题看奥运会100米、400米比赛视频,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哪条跑道全程接近400米。之后,教师不再往前走,适时止步,抛出一个问题让孩子的思维安静下来,从而用心思考:静静看着这个跑道,你有什么更有趣的发现?看一看,想一想。少时静谧后,学生的思维开始泉涌。生1:每条跑道都由两条直道和两条弯道组成;生2:所有的直道长度都相等,但弯道长度不等;生3:所有的直道长度相等且互相平行,弯道能组成不同大小的圆。(教师配合着用课件将所有弯道抽离出来组成同心圆,将直道抽离出来做成一组长度相等的平行线)生4:这样看,如果让所有选手都站在400米跑道的同一个起点,比赛就不公平了。这时,老师才继续抛出第二个问题:如果你是体育老师,你会怎么设置起跑线呢?学生顿悟:确定相邻跑道的长度差距。师:有没有办法知道呢?小组讨论:可以把手上的跑道模型剪一剪、拼一拼、算一算。继而教师展示不同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理解了起跑线设计的原理。接着再抛出第三个问题:如果把道宽改成1米、1.5米呢?如果进行的是200米比赛呢?如果是马拉松比赛呢?教师时停时走,带着学生慢慢分析、慢慢思考,抽丝剥茧,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让知识不断生长拔节,更具生命活力。

数学教育教学博大精深,数学课堂上问题的引领至关重要,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需求,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精心设计问题,捕捉教学契机,进退有道,才能引导学生逐步感悟和理解数学,学生才能真正得到可持续发展。正所谓进退之间取舍流连,这是数学教师一辈子也修炼不完的基本功。

参考文献:

[1] 章建跃,刘萍 . 以数学整体观为指导的课堂教学 [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6(23).

[2] 曹才翰,章建跃 . 数学教育心理学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课堂生成引领问题
捕捉课堂生成,引导深度探究
赏识,让课堂生成更精彩
让生活智慧引领孩子走向智慧的生活方式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内容分析到落实语用
着眼课堂生成,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谈语文课堂的精彩谁做主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