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富
当前,教育事业正步入奋力开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学校在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要积极探索五育并举的校本课程的综合开发,让校本课程为学生的生命成长蓄力、赋能,从而促进课程全面育人,促进课堂转型,提升育人质量。
一、理念扩容,价值重构
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下,如何丰富校本课程的价值内涵,做强校本课程?我认为,首先我们必须做到“理念扩容”。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18年发布《中国未来学校2.0概念框架》,指明未来学习的三大特征:坚守传承,盘活积淀;联系实际,不唯书本;重组课时,突破时限。而未来课堂则是突破时空的立体学习场,是各学习要素高度互动的活动社区。由此,我认为:我们需要吸纳的是“跨界融合思维”“极致体验思维”“尊重人性思维”“大数据思维”,才能改变我们的供给方式、学教方式,才能全面发现学生,促进教育以人为本。
基于这样的理念扩容,在学校“培养‘和健有智书香少年”核心育人目标之下,我们以“学生生命成长需要”为核心,以“融合生长”为着眼点,构建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新样态。
二、抓点铺面,多元融合
如何做到“融合式生长”,我有三条路径:
路径1:补足“短板弱项”
陈宝生部长在2020年初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表示:要对准“五育并举”体系中的短板弱项,精准发力。纵观我校已有课程,以学科阅读课程和红色德育课程为主,劳动教育课程、美育课程、体育课程都较弱,甚至为零。因此,我们要补足以下两个短板弱项。
(1)建设独立形态的劳动课程。通过劳动课程向学生讲述劳动的真实,并在实践中让学生体会劳动的快乐与艰辛,领悟劳动对于自我和社会发展的意义,感受劳动的伟大。这是基于我校原有点状主题活动梳理的劳动课程,为第一阶段建设目标,如《种子行动》《草帽之约》《落叶的故事》《大树的冬衣》。
(2)建设基于创造的美育课程。美育课程除了让学生認识美的规律,更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实践创造中产生真正美的感知与体验、美的想象与追求,培养学生根据美的规律创造美及改造自己和社会的能力。我校近几年的综合实践活动富含美育元素,经过梳理,可以形成四大美育课程:《榫卯的故事》《陶艺的故事》《秤的故事》《纸的故事》。
路径2:打通“纵横链接”
(1)以“五育”为链进行横向构建。这是我校“融合生长”校本课程的新框架。在书香课程的基础上,我们融合了“红色教育”“创造美育”“劳动教育”“生命教育”,把学生成长所需要的相应的知识、核心的能力、必备的品格,融入校本课程之中。
(2)以“时间”为链进行纵向构建。任何一门课程的实施,都需要时间的保证,否则都是纸上谈兵。我们以时间为链,对校本课程体系进行了另一个维度的梳理,这样我们就有了“年课程”“月课程”“周课程”“日课程”。不同的时间周期,与综合实践相整合,与主题活动相整合,与社团活动相整合,实现多元融合、长短兼具、不断生长的校本课程构建愿景。
路径3:推进“智慧校园”
(1)抓一维,点式推进。作为浙江省信息技术2.0提升工程的第一批参与校,在整校推进方案的研磨中,我们选择了“新型学习活动设计”作为教师的重点培训模块。这与我校正在持续推进的主题探究活动、项目化学习相契合,与校本课程多元智能化构建需要相契合。
(2)融多维,整体推进。有了重锤敲打的点,也需要整体铺开的面。教学线团队率先行动,提出整体打造数字校园的构想,经过多次商讨,已经完成初步方案。依托于阿里巴巴钉钉教育事业部和联通技术团队,结合学校的现有优势,通过三阶段的部署实施,打造湖州市第一所全场景的标杆数字化智慧学校。在智慧校园构建过程中,我们努力做好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精准培训,实现全面升级。
智慧校园的推进,必将为校本课程体系的升级重构、融合生长助力。
三、精耕厚植,立体构建
做好,做优,实现校本课程全面育人,要有从天花板走向地板的行动坚持,要有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开阔眼界。从大处着眼,紧紧把握党和国家的教育战略、方针、政策的精神要义;从小处着手,不断创新“五育”载体、抓手和路径,最终积米成仓,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融合式生长”课程。
通过前几年的谋划、这几年的运作,再有三到五年的努力,希望我校所构建的校本课程能和学生的学习路径相匹配,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相匹配,和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相匹配,成为提质强校的一个突破点、生长点,改变学教方式,转变教师观念,激发教师潜能,最终实现课程助力强校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