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晓春
【摘要】奥尔夫节奏教学法是一种较为独特的教学模式,主要侧重于对人创造能力的培养,让人能够形成健全的人格。这一特点刚好与我国的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幼儿音乐教育对幼儿综合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将奥尔夫节奏教学法有效运用到音乐课堂中。
【关键词】奥尔夫节奏教学;幼儿园;音乐活动;运用
一、奥尔夫节奏教学概述
对于不同声音的节奏,人们的听觉会各有不同。节奏是一种听觉心理,人们根据节奏能够对声音的长短及规律有明确的了解和认识,将音乐中的时值表现完整地记录下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对音乐节奏有准确的把握,充分重视幼儿的音乐学习,对幼儿的音乐感知进行全面的培养,使幼儿能够对音乐形成长久的记忆。在奥尔夫节奏教学理论中,节奏教学主要是借助声势与节奏性乐器来完成的。
第一,节奏性乐器。在实际的幼儿园音乐活动中运用奥尔夫节奏教学法,主要指借助精致的打击乐器进行教学。一般而言,奥尔夫节奏乐器分为固定高音并且能做出旋律的音条乐器、没有固定高音且只能做伴奏用的打击乐器[1]。因为音条乐器对使用者的技术要求相对较高,所以在幼儿园教育期间,教师比较习惯使用打击乐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会将舞蹈、朗诵等内容与打击乐器融合在一起,利用节奏性乐器,让幼儿更好地掌握节奏,有效提高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
第二,声势。在奥尔夫节奏教学当中,所谓的声势,主要是借助幼儿的身体作为乐器,通过扭动身体等来发出声响。在实际的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声势具体包括跺脚、拍手、拍腿等,利用身体动作来强化对节奏感的把握,以增强幼儿对音乐节奏的敏锐性[2]。
第三,语言节奏练习。语言的语调具有明显的差别,而音乐的音高和音色也有着明显的不同。奥尔夫对原始民族音乐活动进行深入的研究,在音乐教学中发挥最大作用的就是语言,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具有典型的表现。奥尔夫在开展语言节奏练习时,会合理利用朗诵和游戏这两种方式。对于嗓音游戏来说,其可以发出多元化的声音,使人们的嗓门被充分利用起来,然后以节奏为基础,进行合理的组合,形成嗓音打击乐。节奏朗读内容所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以词语、儿歌等为主。不同幼儿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语言能力及理解能力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针对幼儿园音乐教学来说,教师需要对幼儿的年龄特征有明确的了解和认识,采取合理的方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对幼儿的音乐节奏能力进行全面的锻炼。
二、奥尔夫节奏教学法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运用特点分析
通过深入分析奥尔夫节奏教学法,能够明确该方式的独特性很强,理念也较为先进,优势颇多。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期间,科学运用这种方式,将教师与幼儿等有效衔接在一起,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效果。
第一,侧重“原始性”,倡导综合性的音乐教育。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奥尔夫节奏教学法比较注重“原始性”,需要将舞蹈、语言动作等相融合。所以,培养幼儿综合性的音乐教育非常有必要。经分析,奥尔夫节奏教学法刚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应用奥尔夫节奏教学法能够将幼儿的音乐天性全面挖掘出来,对幼儿音乐素养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3]。
第二,侧重关注幼儿的内心世界,着力促进幼儿创造力的提高。在组织开展幼儿园音乐活动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奥尔夫节奏方式加以运用,会格外注重幼儿的主体性,能够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4]。并且,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快速掌握乐感和节奏。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幼儿,使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更深刻地体会音乐所表达的含义。同时,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幼儿的创造能力可以得到良好培养,能够有综合性的创造体验,对其整体音乐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好处。
第三,侧重本土文化,彰显民族特色。通常情况下,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在组织开展幼儿园音乐活动期间,应用奥尔夫节奏教学法能够适当地将当地文化融合其中,保证本土文化得到良好传播。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的开放性极强。在幼儿音乐活动中,可以结合本土文化、语言等特色,与教学理念相衔接,让幼儿更加快速地接受,在短时间内内化所学的知识。
三、奥尔夫节奏教学法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具体运用分析
奥尔夫节奏教学法能够将幼儿的内心世界打开,将其应用到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具有现实意义。
(一)声势与舞蹈、律动的融合
在实际的幼儿园音乐活动中,若想科学合理地应用奥尔夫节奏教学法,教师需要将声势、律动与舞蹈有效融合在一起,加大对幼儿节奏的训练力度。在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亲自示范的方式,高效地对幼儿进行引导,让幼儿模仿教师的动作。并且,在练习动作期間,应该强化幼儿对音乐节奏的感受能力,保证幼儿能够对音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更加积极且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5]。
比如,在讲解歌曲《套马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幼儿,让幼儿利用手或者脚来拍打节奏,也可以借助舞蹈的方式强化幼儿对歌曲节奏的感受。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幼儿对音乐的学习有了深层次的感受。
总之,在开展音乐活动的过程中融入相应的舞蹈,能够逐步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把握能力,进而实现提高幼儿园整体音乐教学质量与水平的目的。
(二)引导幼儿倾听生活中的节奏
大自然中有十分丰富的节奏,甚至在我们的身边也能够发现各种节奏。这些节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时时都会有所体现。所以,教师在开展音乐活动的过程中,若想保证活动顺利进行,充分激发幼儿对节奏的学习兴趣,强化幼儿的音乐素养,应该深入分析和观察,积极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各种节奏,科学地对幼儿进行引导,鼓励幼儿用心倾听,认真感受节奏的美[6]。
比如,在夏天下雨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幼儿聆听窗外的雨声,并让幼儿感受下大雨和小下雨时雨点打在玻璃上的节奏有怎样的不同。再比如,在组织开展户外活动的时候,教师引导幼儿倾听跳绳等运动所发出的声音的节奏。当然,教师还可以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与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设计互动游戏,让幼儿感受到实际活动的节奏,比如让幼儿利用听诊器来听同伴的心跳声等。
通过参与一系列活动,幼儿可以更好地感受到生活中的节奏,不仅可以促使音乐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而且能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音乐素养。
(三)在音乐作品欣赏过程中体会节奏的变化
音乐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音乐作品。无论是艺术表现力还是音乐感染力,音乐作品都能很好地将其表现出来。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音乐作品是音乐欣赏的基础,对培养幼儿节奏感有促进作用。所以,在组织开展音乐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选择音乐作品,让幼儿进一步欣赏并体会音乐节奏的变化,增强幼儿的节奏感。
比如,乐曲《鸭子拌嘴》属于打击乐合奏曲,融合了很多传统的打击乐器表现手法,诸如叩击等,很好地模拟了自然的节奏,并将鸭子嬉戏的欢快场景表现了出来。幼儿在对这首乐曲进行欣赏的过程中,会体会到乐曲节奏的明显变化。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手来敲打节拍,也可以借助小锣来演奏。在反复的欣赏中,幼儿能够精准地掌握乐曲节奏变化,增强节奏感。
(四)借助动作与语言表现节奏
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想要借助语言将节奏表现出来,教师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最大限度地迎合幼儿的喜好和特征,选择有针对性的内容。比如,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童谣等作为教学内容,为幼儿进行示范,合理地对幼儿加以引导,循序渐进地渗透。在利用动作表现音乐时,教师可以将身体作为打击乐器,随着歌谣的节奏来打击身体。
教师也可以将舞蹈动作和音乐相融合。比如在音乐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播放一些比较熟知的音乐,例如《吉祥三宝》,合理指导幼儿,并引导幼儿通过拍手或者跺脚等动作表现节奏。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学活动轻松愉快,幼儿的學习兴趣会得到大幅度提高。幼儿主动参与到活动中,体会到音乐的节奏,对于增强其音乐感很有益处,更有利于自身良好音乐素养的形成。
四、结语
综合而言,在具体的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合理地运用奥尔夫节奏教学法,除了能够为音乐活动注入更多的活力之外,还能强化幼儿参与活动的自主性,全面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确保幼儿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而,为了进一步提高幼儿园音乐教学质量,教师一定要科学运用奥尔夫节奏教学法,并结合幼儿的实际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徐照惠.浅谈奥尔夫音乐在幼儿医音乐活动中的运用——由一则大班音乐欣赏活动《小白船》引发的思考[J].幼儿教学研究,2018(01):21-22.
胡一茹.以《小鼓咚咚》为例浅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园音乐活动设计中的运用[J].新课程(小学),2017(10):158-159.
张琳琳.浅谈奥尔夫节奏教学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作用[J].动漫界(幼教365),2020(16):80-81.
李文娟.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农村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运用[J].新一代(下半月),2019(04):236.
顾晓婷.浅谈奥尔夫节奏教学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1(05):225.
林洁怡.浅谈奥尔夫节奏教学在幼儿园音乐活动的运用[J].儿童发展研究,2019(03):47-49,5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