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霍凯璇 黄宁 贺雅婕
摘 要 加强生命教育是国家教育改革的战略决策,中小学教师作为引领学生发展、承担一线教学职责的群体,在提升学校生命教育水平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基于武汉市4560名中小学教师的调研,发现教师对生命教育的知晓度和认同度较高,但在实践方面有所欠缺,教学任务繁重、相关知识欠缺等因素是影响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面临的主要因素。教育部门和学校可通过拓宽生命教育开展途径、加强教师理论与技能培训等措施来提升生命教育实施水平。
关键词 武汉市;中小学教师;生命教育;抽样调查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1)06-0084-03
2020年初,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暴发,激发了社会大众对个体生命健康、人与自然关系等问题的深入思考。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大考,如何加快生命教育的发展步伐、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成为当下倍受关注的话题。学校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主阵地,中小学教师作为引领学生发展、承担一线教学职责的群体,在提升学校生命教育水平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将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认知状况和学校生命教育开展现状作为两个一级维度,从知晓度、认同度两个二级维度调查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认知情况,并从实践情况、开展情况、开展效果和未来展望四个二级维度调查学校生命教育开展现状。调查面向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14个学科的教师,覆盖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基础教育学段。为了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武汉市中小学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认知状况和学校生命教育开展现状,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本研究从武汉市中小学教师中随机抽样选取了部分教师作为调查研究样本,总计回收问卷4560份,其中有效问卷4322份,有效回收率为95.57%。
一、武汉市中小学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认知状况
研究表明,17.40%的教师认为自己非常了解生命教育的概念,43.83%的教师认为自己比较了解生命教育的概念,35.05%的教师认为自己对生命教育的概念有一些了解,3.72%的教师认为自己不了解生命教育的概念。教师认为生命教育内容较为宽泛,除了“基本的生命科学知识”以及“健康生活观念和生命安全的常识”之外,挫折教育、死亡教育、生态环境保护教育、青春期教育及性教育也应当包括在生命教育之中。教师获取相关知识的渠道包括任职学校培训(66.65%)、教师间交流学习(53.38%)、入职教育(50.09%)、大学期间学习(46.20%)、教师资格证备考(35.05%)和自主学习(2.12%)。武汉市部分中小学举办的各类讲座培训中已涉及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内容,教师之间形成了一定的交流、学习氛围,但自主学习生命教育相关知识的教师占比很少。
86.38%的教师非常赞同学生在校接受生命教育,但4.82%的教师表示“比起在课堂上花时间进行生命教育,还是讲好自己的课程以提高学生成绩对学生的意义更大”,6.97%的教师不确定是否应该开展生命教育。这说明虽然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认同度较高,但当面临现实选择时,仍可能更加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促使教师进行生命教育的动机依次为青少年自杀事件的发生(91.18%)、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89.21%)、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88.79%)、生态环境的破坏(67.71%)、动物虐待事件的发生(56.7%)和伤医事件的发生(45.62%),可见其动机来源较为广泛,主要为与中小学身心健康相关的事件。39.25%的教师认为本次疫情的发生对自己对于学生接受生命教育的看法影响很大。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紧张、焦虑等过激心理反应,學会调节情绪,构建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武汉市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开展现状
(一)武汉市中小学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践行情况
调查发现,33.90%的教师经常在班级内开展生命教育活动,44.41%的教师有时开展生命教育活动,19.11%的教师偶尔开展生命教育活动,2.59%的教师从不在班级内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这表明教师对于生命教育的践行度还有待提升。虽然91.0%的中小学教师认为进行生命教育并非班主任的专门职责,但在非班主任的教师群体中,经常在自己的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内容的教师比例仅占23.16%。这表明未担任班主任的教师缺乏对生命教育的课堂实践,因此需要进一步加以引导。
对学生生命教育非常关注的教师占比49.03%,比较关注的占比40.78%,偶尔关注的占比9.71%,不关注的占比0.49%。影响教师对生命教育关注度的因素依次为繁重的教学任务(87.11%)、对生命教育的相关知识不了解(59.22%)、教育部门对生命教育的重视不够(51.90%)、学校对生命教育的重视不够(48.30%)、对生命教育的意义不清楚(42.95%)。还有一些教师认为相关课程规划不明确、课时设置太少以及家长的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实施生命教育的积极性。总之,影响教师对生命教育关注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的主观因素,也有来自外部环境的客观因素,其中客观因素如教学任务繁重、缺乏相关知识、上级部门重视程度不够等占主导地位。
(二)武汉市中小学教师对学校生命教育开展情况、开展效果的反馈
调查发现,60.15%的学校每周开展一次生命教育,29.28%的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频率为每月一次,9.09%的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生命教育,1.48%的学校不开展生命教育。学校现有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基础的生命科学知识(82.96%)、健康生活观念和生命安全常识(78.68%)、如何正确认识自我(78.50%)、如何面对挫折和心理辅导(76.48%)、如何正确处理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69.7%)、如何正确对待生死(61.39%)、生态知识和环境保护理念(59.3%)、青春期教育和性教育(50.71%)、如何提升自我生命价值(44.65%)和就业方向指导(17.28%)。我们对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方式进行了调查,发现87.25%的学校通过举行相关的活动如地震演习、消防演习、知识竞赛和讲座等开展生命教育,85.90%的学校进行相关宣传教育,83.16%的学校利用主题班队会、晨夕会活动进行生命教育,还有不少学校通过组织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和观看电影开展生命教育。可见,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方式较为多样,主要集中在校内,缺乏校外实践活动。
22.05%的教师对于当前学校开展的生命教育表示非常满意,67.0%的教师表示满意,10.53%的教师表示不满意,0.46%的教师表示非常不满意。高中教师选择非常满意的比例最高,为30.99%,初中教师表示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的人数分别占比18.22%和0.67%,不满意程度高于其他两个学段。进入青春期后,寻求独立是个体心理发展最重要的主题,初中生往往在行为上力图彰显个性,表现得较为叛逆。[1]这需要教师进一步探寻适合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的生命教育方式。
(三)武汉市中小学教师对未来生命教育开展的展望
武汉市中小学教师在开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着多重阻碍,“缺乏合适的生命教育教材”占比最大,为64.68%;其他阻碍按选择人数比重大小排列依次为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生命教育(61.1%)、缺乏合适的教辅及课外读物(61.01%)、没有明确的评价方法(58.89%)及教学目标(53.43%)。从教师自身层面出发,有53.32%的教师认为自己对生命教育的内容和生命知识了解不够。上述调研结果表明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因此有必要在师范院校中加设生命教育课程,提升职前教师生命教育知识储备;同时,中小学校也应加强教师生命教育培训,建设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教师认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生命教育建设。93.23%的教师支持将生命教育作为单独项目纳入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92.17%的教师认为学校应该设置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对于生命教育课程的开设课时问题,63.91%的教师认为应控制在每周1课时,25.06%的教师认为应当控制在每周0.5课时,11.03%的教师认为应控制在每周2课时。通过分析教师对完善生命教育内容的建议,我们发现不同学段的教师对于生命教育内容的选择情况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高中教师更注重帮助学生建立自我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且对未来职业方向指导的需要高于其他两个学段。这也表明随着学生生理及心理的不断成熟,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以适应学生的成长需求。
关于教师对未来生命教育发展的期待,我们也进行了调查。60.70%的教师认为提高学校及教师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度、设立独立的课程、加大师资的投入等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着力点。39.83%的教师认为学校生命教育中需要增加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内容,如挫折教育、死亡教育、青春期教育和性教育等,重视生命教育的校内及校外实践,达到知行合一。14.46%的教师认为学校应当积极促进家校沟通,联手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命教育氛围。
三、提升武汉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水平的建议
(一)拓宽中小学生命教育途径,优化教学效果
缺乏健全的课程体系是制约中小学生命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各地应汇聚生命教育优质师资力量,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需要,尝试编制具有地方特色的生命教育课程及配套读本,完善课程设置,着力将生命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改革。针对开展生命教育的时间不足的问题,可以考虑采取微课程的教学模式,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国旗下讲话等,通过搭建“微组织”,创造“微平台”,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我、社会、自然的关系。[2]初中生命教育相对于小学、高中较为薄弱,初中学校应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及学生探索欲强的心理,可考虑开拓实践领域,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已有研究表明,对初中生而言,以学生为主导开展的生命教育效果优于以教师为主导开展的生命教育。[3]因此,初中学校可以考虑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转换师生课堂角色,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优化教学效果。
生命教育课程应当是以生活为根基、以活动为主轴的综合活动课程。在校内,学校可利用团日活动、班会活动的契机,开展如征文比赛、生命主题的影片欣赏、生命体验工作坊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切身体会生命价值;还可以设立发展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社会工作能力等为目标的社团课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丰富校园文化。校外实践活动的尝试中,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生命教育实践基地,到所在社区养老院开展志愿服务,带给学生更加直观的生命体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
(二)重视教师教育培训,整合优质教学资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教师真正提升了自我的生命价值,理解了生命的内涵,拥有健康的生活观念,才能够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教师应积极了解、学习生命教育知识,主动进行教学实践,将之与本学科的知识体系相结合,在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中提高生命教育的践行度。学校应加强对生命教育师资力量的培训,为教师搭建跨学科知识网络学习平台,构建培训体系,使生命教育的人才培养更加专业。另外,学校应积极落实和响应政策号召,增加生命安全教育教师序列职称评审和评优选模机会,使参与生命教育工作的教师得到更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师范院校也应设置相关教育必修或选修课程,培养后备力量,为生命教育的发展打好人才基础。
华中师范大学周洪宇教授指出,进入教联网时代,生命教育的价值追求转变为促进学生信息素养与创新素养的均衡发展,推动科技教育与人本教育的齐头并进,同时更加关注科技革命与生命进化的相辅相成。[4]学校应在扩充生命教育内容、增加生命教育频次、创新生命教育形式的同时,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探索优化生命教育教学路径,使教育成果可视化。教育部门应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观测、解读和反馈数据,对当地中小学生命教育开展情况进行及时并准确的多元化教学评价。近年来,不少科普新媒体蓬勃发展,彰显了其高互动性、强时效性的优势[5],教育部门可以将科普图书与科普新媒体的优势相结合,挖掘合适的生命教育科普资源,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打造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教学资源库。
(王欣 霍凯璇 贺雅婕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汉 430079;黄宁,武汉市江岸区教育局,武汉 430010)
参考文献:
[1] 俞国良,王勍.社会转型:少年初中生心理健康结构与特点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1):215-221.
[2] 叶柯男.生命教育微课程的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20(2):108.
[3] 王晶. 生命教育对初中生生命意义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8:34-35.
[4] 周洪宇,齐彦磊.教联网时代的生命教育:智能與生命的双和谐[J].现代教育管理,2020(8):1-7.
[5] 王欣,张自然.原创科普作品的现状分析与改进建议——以武汉市为例[J].科协论坛,2018(8):4-6.
责任编辑:谢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