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发展: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旨归与实现路径

2021-11-03 01:44刘凤彪
教师教育论坛(高教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师德师风全面发展人文素养

刘凤彪

摘 要:教育是有着明确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一方面,它是为了满足人的个性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它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因此,课程思政建设不应该单纯局限于挖掘思政元素知识点。在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共行的同时,特别要重视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实现教师的终身学习、实现教育力的整体提升。显然,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有助于教师的师德养成,有助于推进施教者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师生的共同成长。

关键词:全面发展;课程思政;人文素养;师德师风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1)07-0004-05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内容。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是辩证统一、互为促进的。通过教育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专业学科理论知识的有力支撑,更需要课程思政的全面融入。如果说专业学科理论培养的是做事的本领和技能,那么课程思政提升的就是做人的素养和能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課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高校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显然,对于教师来说,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检验着其自身全面发展的水平,也助推着其自身全面发展的实现,从而有效提升其教育力。

一、从教育目的审视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各个方面自由而又充分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加之“单个人”的全面发展又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一部分,所以个人的发展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他既与社会发展相统一,又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归宿,人的发展以精神文化为核心。”“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2]这不仅强调了教育工作在人的全面发展实践中所肩负的独特责任,而且还寓意着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渐进过程,是与社会生产关系、社会主要矛盾交织在一起的。

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人的全面发展水平反映着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和独特品质,体现了他对人、对事的态度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影响着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进而,人的全面发展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社会文明程度与方向。限制或无视人的全面发展,难免丧失文化自觉自信,失落人文精神,制约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进步。

学校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拥有最系统、最发达、最科学的人才培育模式,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最基本的发展方向,奠定基础的能力水平。学校利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教育教学内容,按照特定的教学要求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人才。所以,学校教育提供了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并进而影响整个社会文明的传承延续和发展进步。

“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因此,关于思维的科学,也和其他各门科学一样,是一种历史的科学,是关于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的科学。”[3]今天,我们通过现代学校教育培养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各条战线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最终都将成为参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一代又一代的新生劳动者、建设者、接班人,紧紧跟随着他们的父兄,在走向社会后成为社会稳定的基石,并自觉地以每一个人的辛勤劳动推动着经济的不断进步,以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由于每一个人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后,奠定什么样的思想道德、价值理念,或者说在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决定着其全面发展的水平和方向。而且,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关系。所以,若能通过现代教育给他们以生存和发展的知识、技能,通过课程思政帮助他们奠定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仅将提升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也将从根本上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社会文明的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让每一个人都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因此,通过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努力造就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任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提升大家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旨归

实现全面发展,就要有支撑全面发展的能力。近年来,围绕个人终身发展和服务社会发展到底应该具备哪些基本品质和能力素养,学术界众说纷纭,提出了核心素养、关键能力、通识能力、综合素质能力等种种说法,也有的将其编制成了考核指标体系,增加了量化检测的内容。应该说,这些观点大多都是基于现阶段教育实践研究,针对性强,也有一定的操作性。

但相当一部分观点,有落入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窠臼的嫌疑。一些学术争论的出发点,囿于人在本能上都会追求自身的不断完善这种近代西方教育思潮,过分强调了人的自然本性,强调了教育的伦理性、神圣性,忽视了教育的社会性、阶级性,忽视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某种程度上,很多争论摆脱不掉普世价值的俗套,一味推崇自然的教育、天性的教育,脱离了我们所处的时代。比如,一味关注举手投足是否优雅、言谈举止是否得体、穿衣打扮是否大方、仪容仪表是否端庄,把人格魅力、精神境界、思想意识等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束之高阁,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思考不深、落实不力。

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正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发展的宽度和高度。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所以,每个人都会和他人、和社会、和自然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如何处理这些关系,并从基本能力、基本素质、基本需求实现每个人潜能和特长的充分发展,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正是教育的意义所在。显然,实现这个目的决不是靠一名教师、一门学科、一个教学任务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所有教师、所有课程、所有教学环节的共同参与才能实现,甚至需要在未来社会活动中不断的发展才能实现。

也就是说,在人的全面发展的渐进过程中,教育为每一个“单个人”的成长,积淀养成了贯穿教育始终、贯穿大中小学各学龄阶段、贯穿人的一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一)做事能力是技术层面的生存能力

从做事的维度来看,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都必须承担事务、担当职责,都要会做事。做事就是为社会服务、为集体服务,这就要有做事的基本能力。能力的培养,依靠的是各学科理论教学中教授给学生通用的知识、理念、技能、技艺等等。渊博的知识、先进的理念、高超的技能、娴熟的技艺,构成一个人的基本才华,成为轻松承担社会职责的基础条件和基本能力。

这个基本能力是单线条的,仅仅属于物质层面、技术层面。换句话说,这里不需要思想,不需要感情,不需要是非判断,不需要价值衡量,单纯依靠技术手段、工艺流程就可以完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甚至依靠逻辑指令、依靠人工智能也可以完成一定的事项。但这样的能力,只属于冷冰冰的机器,还不是真实的人类社会生活。在人类社会生活,首先需要学会如何做人。

(二)学以成人是精神层面的价值体现

从做人的维度来看,教育培养的是一个人,一个公民。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遵纪守法,热爱自己的国家,要有敬畏之心,善良淳朴,懂得感恩,诚实守信。一个有所成就、努力实现理想追求、实现个人目标的人,应该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协同合作的精神,能够抗压承重,坚持终身学习,不断反省自身……。总之,精神品格、综合素养的锤炼是无止境的。课程思政要做的,正是实现人的精神塑造,引导大家坚定理想信念,追求坦荡磊落,磨炼品格,淡泊荣辱功利,无私无我,乐于奉献……。可见,之于人的全面發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教育的意义尤其非凡。正是教育,让我们每个人都更为独特,更为伟大,也更为有力地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这也就是说,一个合格的人不仅要会做事,更要会做人。做事、做人这两个维度层面不可能完全割裂,它们之间是有交叉、重叠,是相互融合的。某一个维度层面下的素质、能力未必能够完全支撑起这个层面,还需要另一个维度层面下的素质、能力的承托;另一方面,这两个维度层面只是为了叙述方便而划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将某一个人进行这两方面的绝对划分。这两个维度层面也不可能包罗万象,毫无疏漏,穷尽一切。而且,影响人的发展的综合素质能力常常和各种情感因素纠缠在一起,难以界定、难以量化,比如法律意识、认知水平、心态情绪以及热情度、荣誉感、好奇心等等。但所有这些我们称之为做人维度的内容,都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都需要在学科理论知识教学之外依靠课程思政来完成。

不仅如此,基于课程思政建设形成的全面发展,还维护、支撑着人的个性发展。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形势下的教育如何满足高质量育人需求,如何让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出彩的机会,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显然,在这一阶段,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以及前所未有的职业变迁与调整,教育在重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同时,特别需要努力去挖掘教育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厚重感和人性温暖度,从而在更高层面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任务只有通过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通过服务于每个人一生的教育体系才能完成。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实现途径

任何一项社会活动目的的实现,都需要人的热情参与、积极推动、真情奉献。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更需要满怀情怀、脚踏实地的工作者。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当然也包括教师的全面发展。教师的全面发展,最终将推动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教育和引导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一)教师的全面发展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条件

利用专业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就是要能够充分挖掘专业课程背后蕴含的思政元素知识点,这对任课教师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任课教师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的水平都是一种考验,同时也对专业教师坚持终身学习、推进自身全面发展提出了要求。

1.坚持终身学习,做到职业自觉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以身示范,担当育人使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每一位教师的政治素养。而自觉地、充分地利用新时代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的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则是每一位教师的职业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信息时代做好老师,自己所知道的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这就要求老师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5]只有拥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才有可能具备适应时代新要求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架构,才有可能在专业课程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知识点。

2.提升人文素養,做到本领自信

开展好课程思政,一方面检验着教师能否正确理解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理论方法,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拥有相应的能力水平。作为“好老师”“引路人”,实施好课程思政,首先必须实现教师自身的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教师作为施教者,帮助学生确立最基本的发展方向、奠定基础的能力水平,首先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德性养成”,重视通过人文素养涵育道德品质,培植精神力量。人文素养是在文化的滋养与熏陶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文化素质与道德修养。人文素养不仅浸润着当下的社会文化和公序良俗,更是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了民族的精神命脉,对一个人的道德情操、胸怀格局、价值观念等有着重要影响。深厚的人文素养对提升综合素质能力、提振精神和信心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植丰厚的人文素养,是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从本领恐慌走向本领自觉、本领自信的重要途径。

(二)高尚的师德修养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保障

挖掘专业课程背后的思政元素知识点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只是课程思政的字面含义,是课程思政的表象。更深层次、更高层次的课程思政,则是师德师风对学生的影响。

1.遵循课程思政建设的表义,全面承担教学任务

在各类专业课程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的有效途径。

一段时期以来,教学计划、培育目标的制定,教学任务、课程方案的编制,都只服务于考试成绩,而把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中包含的大量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束之高阁,忽略了科学知识的社会性与人类文化的通识性,导致专业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张皮”。

只有坚持“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做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才是真正、完整地完成教学计划,实现课程目标。这是课程思政建设最基本的要求。

既然是利用各类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充分利用各个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本来就应该承担的教学任务,是对专业育人、课程育人的价值回归,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根本要求。

2.恪守课程思政建设的本义,大力弘扬师德师风

古人云:“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对于教师来说,教书育人是其基本职责,每一位教师都不能忽视这个神圣职责。清醒认识职责、勇于担当职责、乐于奉献职责,彰显了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人生格局、襟怀气魄。能够看到并认清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是一个人哲学上的成熟;能够主动承担并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是一个人道德上的自觉;而有能力完成好、落实好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更是一种无上的荣光。

人是道德的统一体。高尚的师德修养不仅是教授学生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技艺,更是用言传身教影响学生的人生成长,给学生以榜样。特别是面对快节奏、多元化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乱象对教育教学带来的严重冲击,传统的说教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显得苍白无力。当今时代,更需要伟大的师者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危机感,以高尚的师德师风,造就“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一股清流。正如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的那样,“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三)深厚的人民情怀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力量源泉

情怀就是怀情,就是心中有情,就是充满热爱。每个教师,只有满怀豪情,充满热爱,对所从事职业的高度忠诚,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情怀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自觉,是主动,是创造,是极致,是教育家精神的光芒闪耀。情怀涵育着高尚的师德,高尚的师德滋养着教育家的人格魅力,成为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重要力量源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有了深厚的人民情怀,就会自觉地把外界的规则约束和源自内心的自觉自律统一为承担职责的动力,就能够将国家和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转化为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就会走向师德的高地。

教育的本义是培养人。既培养他人,也培养自己。所以,“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只有以广博的知识、先进的理念教育和培养学生,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才能实现的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 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EB/OL].(2020-06-01) [2021-02-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习近平.之江新语[M].北京: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0.

[3]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4]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5]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4年9月9日)[N].光明日报,2014-09-10(002).

Abstract:The education is a social activity with a clear purpose to cultivate people. On the one hand, it is to meet the needs of human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hould not be limited to mining the knowledg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realization of teachers lifelong learning and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al a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bviously, the proces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s helpful to the cultivation of teachers ethics, to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to the common growth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words:all round developmen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umanistic quality; teachers morality and style

猜你喜欢
师德师风全面发展人文素养
建立健全民办高职院校师德师风长效机制
加强卫生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
民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二级工会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