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宇 崔成国
(吉林省通化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吉林 通化 134000)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都在发生改变,使得很多尿道结石的患者朝着年轻化的趋势发展,且越来越多的尿道结石患者出现在临床上,这种病症趋于频繁化和早期化[1]。尿道结石的发病存在一定的地域性特点,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患者在发病之后不但会出现严重的疼痛和血尿表现,同时可能会伴随尿路感染,所以对患者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2]。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多强调重视对尿道结石的外科干预,导致对尿道结石的预防性治疗被忽略[3]。尿道结石是因人体代谢紊乱而导致的一种病症,所以通过代谢检验的方式对患者进行相关的评估,据此制定相关的预防策略,可有效对这种病症进行进行预防性治疗,发挥积极的治疗效果。基于此,本研究旨在调查关于尿道结石代谢的评估,分析预防性治疗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尿道结石患者为调查对象,男女比例为42∶38,年龄为27~59岁,平均年龄为(42.55±13.05)岁。所有调查对象经过B超和CT等相关影像学诊断,确诊存在尿道结石表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尿路疼痛和尿频尿急症状,严重的患者会存在发热、血尿和寒战表现。对患者进行代谢评估,主要通过简化式的评估方式、广泛式的评估方式、特殊性的评估方式3种评估方案进行评估,代谢评估的时间是预防性治疗实施前后2个月内。嘱患者在饮食上避免刻意的改变,以免对整体的治疗结果产生影响。对患者进行评估的项目主要包括血清微量元素(钠、氯、钾、钙、磷、肌酐、尿酸、甲状旁腺激素等),同时要进行尿常规检查,尿pH值检验、尿培养结果检查和24 h尿定量分析,评价结石的性质等。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采用预防治疗措施进行干预,具体的干预工作内容如下。①充分饮水:需要保证患者每日1 500 mL的尿量,嘱患者大量饮水,特别注意夜间适当的饮水,饮水能有效的防止尿道结石情况的出现,有助于较小的尿道结石从体内排出。②增加活动:增强患者的活动量,预防性的服用有利于结石排出的中药制剂,如海金沙、金钱草、车前子等。③饮食干预:在饮食上要注意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饮食,膳食纤维的摄入和尿道结石发病率之间呈负相关[4]。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因为这能够有效保证尿液中草酸钙和尿酸的减少。钙量减低能够促使骨溶解量大于骨生成量,而血和尿钙升高,易使草酸的吸收和经过尿道的排泄速率大大增加,从而使得草酸和钙沉积增多,导致尿道结石的生成,所以在膳食中需要增加钙类食物的摄入。指导患者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维生素B6可有效的减少尿液中草酸钙结晶的形成,而维生素K能够降低尿液中草酸的含量,所以要叮嘱患者避免食用草酸量较高的食物,特别是动物蛋白质食物和高盐食物[5]。④改变尿pH:改变尿pH能够有效的防止结石的复发。胱氨酸在pH值>7.5的环境中更容易溶解,而枸橼酸钾和苏打对尿液发挥碱性化的作用。通过口服别嘌呤醇能够减少尿液中双羟腺嘌呤的生成,对于控制相关结石的复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的尿道结石代谢情况进行评估,同时对患者进行预防性治疗所取得的效果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80例患者中存在磷酸钙患者34例,尿酸患者25例,磷酸氨镁患者15例,其他代谢物患者6例。慢性尿路感染病史与痛风病患者、尿酸、磷酸钙、磷酸氨镁类结石和相关代谢呈正相关。对80例尿道结石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和综合的预防治疗后,65例患者的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治疗有效率达到81.25%。80例尿道结石的代谢评估情况见表1。
表1 80例患者尿道结石代谢评估情况
有临床研究认为,人类患有泌尿系统结石的风险率为5%~10%。对于未经过治疗的结石患者5年复发率超过50%,10年复发率为80~90%。与健康人群相比,尿道结石患者尿液的代谢异常具有特殊性[6]。复发性结石患者的代谢异常和单次结石事件患者相比更为明显,将现有的结石去除后不能预防结石的进一步形成,而对不同结石患者而言,都需要进行全方面的评价和合理的健康教育。
所有患者在进行代谢评估前需要进行红外线光谱或者X线等相关的影像学方法进行尿液结石的成分分析。复发性尿液结石患者每次的节食复发都需要进行尿液成分分析,主要是因为复发性尿液结石患者可能会出现成分性的改变,当无法对节食成分进行分析的时候,就需要对患者进行特异性的检查。在正常尿液的pH值范围之内,尿液中的胱氨酸很难溶解,所以会产生结晶体。尿液中胱氨酸的溶解速度需要通过尿液的pH值来确定,尿液pH值为6.0时的溶解度最高,为1.33 mmol/L。胱氨酸的常规检查不适用于胱氨酸尿症的治疗性监测[7]。无论胱氨酸尿症患者的表型和基因型如何,其临床表现都是相同的。基因分型对胱氨酸尿症患者的日常管理没有影响,还原剂的治疗靶点是半胱氨酸分子中的二硫键。在治疗监测中需要区分半胱氨酸,半胱氨酸和药物-半胱氨酸复合物至关重要。经过相关的处理后形成的不同复合物之间的差异只能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析。临床诊断需要基于结石成分分析,在仅有20%~25%的胱氨酸尿症患者的尿液样本中可以检测到典型的胱氨酸六角形晶体。氰化钠硝普钠比色法用于检测阈值为75 mg/L的胱氨酸,该测定法的灵敏度为72%,特异度为95%。假阳性结果通常发生在患有Fanconi综合征或高半胱氨酸尿症的患者中,或包含氨苄西林和磺胺类药物的患者中。如果没有进行结石成分分析,则24 h尿胱氨酸的定量分析也可以明确诊断[8]。尿24 h胱氨酸值超过30 mg/d则被认为是异常。
临床在治疗尿道结石的过程中一般推荐为患者进行液体管理和膳食管理,虽然低钾硫氨酸膳食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尿液中的光氨酸排泄。但通常来说,一般治疗却无法充分的保障这样的膳食结构。在饮食上低钠饮食相对更容易实现,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患者尿液中的胱氨酸成分,所以通常临床建议钠的摄入量<2 g/d。24 h尿量≥3 000 mL,建议均匀摄入液体[9]。
因为尿道结石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复发率,所以在临床上进行相关的管理评估和预防结石复发等措施干预尤为重要。对于结石患者需进行结石成分的分析和基本评估,如果患者存在较高的复发因素,需接受个体性的代谢评估,并采用24 h尿液采集分析来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但临床仍缺少特异性的指标来对具体的疗效进行评估。如果患者的生活方式不健康则会导致患者合并结石的风险大大增加。肥胖症状会导致患者出现肾结石的风险增加。但是现今临床上还不清楚如何能够降低这种风险[10]。对患者进行饮食控制和液体摄入量的控制,通过噻嗪类药物或噻嗪类似物来降低患者尿液中钙的浓度,同时通过碱化剂对草酸钙的产生和聚集进行抑制,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钙结石的复发率。很多尿道结石患者存在特发性的高钙尿症,或者伴随轻度的代谢异常。原发性结石患者与正常尿液患者相比,尿量超过每日2 000 mL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复发率。
临床上主要选择通过噻嗪类药物治疗该疾病,可改善患者的尿钙浓度,防止患者出现钙结石复发。有研究所抽取的患者中混合高尿钙和正常尿钙2种表现,这样就无法对患者进行取样调查,也很难分辨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到底是哪一种方法的效果更加明显。一般噻嗪类药物治疗所得的结果是偏向阴性的,之所以取得这样的结果,可能与研究作者所抽取的样本量不大,或者研究时间和治疗时间较短而导致,也可能是因为在治疗过程中不具备液体摄入或饮食控制等相关指标进行质控,因此导致所产生的结果是综合性的。碱性的枸橼酸盐能够有效的控制草酸钙的形成,所以在治疗过程中也能发挥必然的作用。
本研究认为,临床还需要大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但本文的调查能够得出,通过代谢评估的方法能有效的对预防性治疗尿道结石起到引导和检测的价值,有助于为患者制定相关的预防治疗措施提供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尿道结石的发病率。